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革新
——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为例

2015-04-19姚宝权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柴静革新新闻报道

姚宝权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电广系, 湖南 长沙 410100)

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革新
——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为例

姚宝权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 电广系, 湖南 长沙 410100)

《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以柴静自身的故事为切入点、利用类似于TED的演讲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播出渠道进行播出,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在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调查性报道应该选择以受众日常关注的焦点为题材选择依据,以受众新的信息接受方式为新闻报道的呈现模式、以媒介融合为革新方向的综合革新路径。

新媒介环境; 媒介融合; 调查性报道

2015年2月28日上午10点左右,人民网、优酷同步播出柴静的《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的调查性报道,激起了国内民众关于雾霾、关于环境保护的激烈讨论。而就新闻传播界来说,在新媒介环境下,这样的电视调查性报道带来的不仅仅只是新闻事件本身的冲击力,而是关于媒介改革、新闻报道转型的深刻思考。

一、新媒介环境与调查性报道现状

所谓媒介环境,也称媒介生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1]。媒介环境由三个互动系统组成:社会系统(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子)、媒介群落(包含报纸、电视、广播等、杂志、网络等因子)和受众(包含地域、种族、性别、职业等因子)[2]。只有在这些因素之间相互适应的情况下,媒介的平衡发展才可持续。而新媒介环境则是指上述的社会系统、媒介群落、媒介受众都发生了变化,三个部分独立或相互之间有了新的发展动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系列变化的情况。

在30多年的经济改革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由于其他领域改革相对滞后,造成当前中国社会处矛盾集聚、社会风险高发,进入了乌尔里希·贝克所描述的“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复杂多面与新的传播技术构成了新媒介环境的多变性和不可控性。”[3]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报道模式,调查性报道必须适应这种多变和不可控。因此,调查性报道在新媒介环境下通过怎样的革新方式来适应社会转型甚至引领社会变革,则不仅是新闻报道模式的问题,也是媒介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实际上,调查报道是“以调查事件来龙去脉、揭示某些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信息及事件原委为己任的一类报道”[4]。是新闻媒体中最能体现媒体的风格、水准和厚重的新闻报道形式。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调查性报道高度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新闻媒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创办于上世纪末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几乎是调查性报道的蓝本。但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辉煌之后,随着一批优秀的调查记者的转型、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媒介群落环境等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电视调查性报道也走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少数还在坚持做调查性报道的媒体和记者,也出现题材不新,视角老旧,新闻内容报道结构呈现模式化的特征。此外,更严重的是电视调查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弱化,为调查而调查以及新闻报道跟风等现象不断出现。有时甚至出现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等违法违纪行为。严重制约了电视调查性报道在新时期的发展。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性报道,《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在信息传播渠道,新闻呈现方式、事件影响力等方面几乎颠覆了此前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众多印象。尽管该片过多的煽情做法有待商榷,但该片这些革新形式则应关注。

(一)新闻播出平台的改变

播出平台或者新闻传播平台多样化的问题,是当前关于“媒介融合”的热点问题之一。所谓媒介融合“是在技术不断进步和人类需求不断增长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不同形态的新旧媒体相互汇聚、交融,实现多种媒介日益趋向一体化的过程。”[5]“媒介融合(也称媒体融合)一词是由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I·浦尔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状态是媒介发展的趋势。”[5]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却成为媒介发展的热点与焦点,尤其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媒介融合则成为媒介变革的核心思想。

实际上,媒介融合“既包括多种媒介形态在实体和技术层面的融合,也包括不同形态内容的融合、各类传播渠道的融合和设备终端的融合,还包括媒介文化融合、媒介市场融合、媒介价值融合,以及媒介与通讯、文化、出版等相关行业的融合”[6]。

《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在2月28日播出时,选择了@人民网与@优酷同时播出,此外,柴静新书《看见》官方微博也同时播出。在播出平台上,做到了互联网的视频网站、自媒体和传统网络门户同时播出的平台融合,潜在信息接受者都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观看平台。

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柴静新书《看见》官方微博在2月28日10:02分发出一条信息:“#柴静雾霾调查#,沉寂一年后,柴静归来,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同呼吸,共命运,要为空气做点事。@人民网与@优酷同步播出。”[7]

该微博截至3月1日14点转发到达455 347次,评论78 035次。而优酷作为该视频首播的网站,其官方微博专门设立了#柴静雾霾调查#的微博话题,该话题截至2月28日,其阅读量达到9 775.7万,评论26.1万,话题粉丝达到1.1万。同样,作为首播的人民网官方微博,@人民网在2月28日10:16分首次发出关于该视频的信息:“《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独家发布,如果你没有时间做更多事,在雾霾严重的时候,至少你可以做一件事:保护好你自己和你爱的人。想要留住APEC蓝,我们要付出多大代价?中国的雾霾治理最关键的是什么?我们不再等待,一起向雾霾宣战!《柴静调查:穹顶之下》在人民网独家发布。”[8]该信息从发出至当天20时左右,其转发量为15 844次,评论1 379条。而17:06分@人民网上传了《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的完整视频,该条微博的转发量为74 113次,评论6 145条。

从互联网相关统计来看,截至2月28日20点43分,各大视频网站平台播出数量总计近4000万条,评论超过4.5万条(见表)[9]

表1 视频网站平台播出数量

上述这些平台和数据说明,如果仅从传播平台的所属来说,《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的播出平台即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官方媒体,又包括企业媒体和自媒体,是官方媒体、企业媒体和自媒体融合播出的典型模式。此外,这三类媒介又通过纸质媒介、电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交叉综合运用,使该调查新闻在短时期内造成重大影响。

(二)报道内容呈现模式的创新

当前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基本结构模式比较单一,要么是以记者体验的方式作为节目叙事的整体框架,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追踪死亡名单》就这种模式;要么是记者面对采访对象采取一对一捉对的形式,通过问题的问答来达到还原事件的目的,如《眼球丢失的背后》等。而节目制作的框架基本上是采取解说——视频——解说的形式。尽管这样的内容呈现方式简单明了,符合电视线性播出的特点,但是,结构单板,难以激起观众的兴奋点也是电视调查报道内容呈现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简单故事述说模式使这类报道无法适应新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

《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在内容呈现上,首先打破了电视调查报道在演播室播出的传统模式,采取的是利用类似于TED的演讲方式。以柴静自身的经历为切入点,把雾霾这样的一个沉重话题放在故事的框架中来进行诠释。通过LED显示屏幕来切入故事的各个节点,丰满新闻事件,打破了演播间由主持人用解说词来串联故事情节的方式,把采访者与故事讲述者进行零距离的切换。而演讲现场观众的参与则有助于进一步展现新闻事实。整条新闻以柴静固有的煽情模式和观众的现场感受的呈现来展示新闻故事。把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反馈与新闻讲述的过程同步化。

此外,新闻讲述者能够根据现场观众的情感变化即时验证新闻对受众的影响。能够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来调整新闻讲述的模式、框架以及语言和表情的呈现方式。突破了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播新闻”模式,从“说新闻”转变为现在“演讲新闻”。实现了电视调查性报道从演播厅到演讲台的转换,拉近了观众与新闻制作者、播出者的距离。把雾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如何解决的逻辑框架诠释得淋漓尽致。

其次,在节目内容的处理上,通过动画、可视化数据来解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方面使内容能够保证真实的展现,一方面又保证与观众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卖萌”经过网络的流行之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解决尴尬问题,营造交流氛围的无声语言。在此片中,利用动漫的卖萌形式,使观众在快乐的心情中接受了沉重的话题。

(三)从客观到主观的调查报道的角色转变

新闻报道要求新闻采访、制作、播出保持客观中立,这是新闻的必然要求。但是,作为新闻采访、制作、播出的主体来说,不同的人都会就同一个新闻事件持有不同的立场、看法。必然会在新闻报道角度,选择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记者个人特点与媒介特点。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必然使新闻报道者迫于客观性的要求,在面对新闻事件时,首先是要跳出新闻事件本身来看待新闻,而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血肉的机器人的地位。在面对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的灾害事件,造成生命财产安全的时候,作为处在新闻现场的记者,到底是先履行职业责任,还是履行人的伦理道德,这是当前很多新闻工作者面临的职业道德与伦理冲突的困境之一。

而在《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之中,则对此困境有了新的阐释。雾霾在中国的存在现象不长但也不短。此前众多媒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就此环境现象做过报道。但是,大多数报道停留在要求政府机关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呼吁民众重视雾霾的背景下来呈现雾霾问题的,是站在媒介监督的观察者的角度来报道的。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记者自己本身就是雾霾之下不可逃离的主体之一。就如柴静自己所说:“这些年我做过的一些污染报道,但都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10]

在《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中,柴静首先从自己的故事开始,以自己患病的小女儿为切入点,使自己与雾霾事件紧密相连,把自己作为新闻事件的人物之一或者主要人物之一来看待,而不是以一个雾霾的观察者来呈现新闻事实的。通过以我身讲我事的方式来呈现以我眼看新闻的模式,使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新闻报道者作为人的情感丰富性融为一体。

三、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革新

尽管《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呈现的影响力可能只是个案,但是其在新闻报道方面的革新则给新媒介环境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革新转型提供了借鉴。为电视调查性报道指明了改革方向。

(一)调查报道的内容上,抓住重大题材,贴近受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是众所周知的新闻报道规则,但是就如何落实贴近则如雾里看花。《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所关注的雾霾污染问题正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尽管雾霾真正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是从新世纪初开始的。随着雾霾程度加重,范围扩大,影响加深才被全体国民所普遍关注。雾霾通过呼吸而引发人类的健康。这样的影响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没有人能够逃离。因此,此报道则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该新闻的潜在受众。而且是必然受众,没有人不关注自己的生命。

所以,电视调查性报道在新媒介环境中改革的首要任务则是革新新闻报道理念,跳出一事一议的传统框架,在宏大的社会转型视野中把受众的需求真正的放在第一位。选择受众迫切需要的内容。

实际上,新闻媒介所选择的媒介内容受媒介的定位,受众的特点,媒介的人力资源,记者关于新闻的价值判断等多种因素影响。媒介最后呈现的内容是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之后的结果。但是在客观实践中,一则新闻能不能最后呈现在受众面前可能只是上述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突出因素所决定。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则是媒介的受众,即媒介的受众定位,也就是说要在对媒介所确定的受众群体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来选择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除了题材宏大外,其落脚点在于从事件的现状着手,重点解读如何这样,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跳出了众多电视调查性报道重点在于揭露问题,而不解决问题的模式,抓住观众的情感核心。

(二)新闻报道形态的革新

新闻报道犹如穿衣,有了质量上乘,款式新颖的衣服还得看如何搭配,才能体现衣服的整体效果。正如前文所述,《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在新闻内容的叙事方式上,突破了调查报道的固有模式,把新的媒介技术与传播环境、情感抒化融为一体。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受众的思维方式也千变万化。因此,不管是“播新闻”还是“说新闻”,都是难以及时获取受众反馈的,而采取演讲的模式,在经过选择的观众面前把经过加工制作的新闻进行现场直接陈述,则是弥补了直播或录播互动不足的缺陷。

此外,除了新闻播报方式的转变,在新技术条件下,建构新的信息呈现方式则是当前新闻报道革新的重要突破口。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不同人群对信息内容的需求也多样,但囿于个体知识的储备能力和接受方式存在差异性,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一些专业领域的问题通俗化,尽最大可能满足大部分受众的信息接受要求,如前文所述,《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在对雾霾的深度解读过程中,利用可视化数据、动漫等手段,使较为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易懂。且符合当前社会情绪自我调侃的表达潮流。

(三)新闻传播渠道的融合化发展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新闻传播时代在新媒介环境下一去不复返,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在信息传播平台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成为许多新闻媒介面对新的信息环境进行革新的着力点。但是,忽视媒介特点为革新而革新的情况十分常见。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1]实际上,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渠道如果没有融合,则会演变成“九龙治水”,不但不能扩大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与提升信息传播速度,还可能相互掣肘,造成信息传播噪音。

《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在首播选择了@人民网与@优酷微博平台,以及柴静的《看见》官方微博同时传播,尽管都是在微博这个统一平台,实质指向则是这三类微博背后的母媒体类型,或者说其背后的传统媒体类型,三种类型的媒介必然包含受众取向不同的三种受众群体。受众通过不同的微博平台看到了内容相同的新闻事件,微博平台之外的人民网通过提供柴静的专访,获得了阅读量,优酷通过链接也获取了网页的点击量,几乎是一个传播渠道渠道融合、多赢的经典案例。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在保证内容可看的前提下,满足受众“要看”的方式则是电视调查性报道革新另一领域。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是受众需求的变化、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化。因此,在新媒介时代,信息传偿的内容、形式、平台、渠道必须不断变革,而这种变革必须建立在内容满足、形式引人、平台多样、渠道畅通的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尽管只是个案,但是其中呈现的媒介融合的范式,不仅是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革新方向的探索,更是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改革的基本途径。

[1]刘金伟.关于播客的媒介生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2]曹茹.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9.

[3]程飒.新媒介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及其策路[J].理论导刊,2010(4):42.

[4]丁柏铨.调查性报道的若干理性思考[J].当代传播,2013(4):10.

[5]庞井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J].东岳论丛,2012(10):34.

[6]陈平原.媒介融合与突发事件信息传播[J].社会科学家,2014(7):54.

[7]@柴静看见.#柴静雾霾调查#[EB/OL].(2015-02-28)[2015-03-01].http://weibo.com/u/3169959511?is_ori=1&is_forward=1&is_text=1&is_pic=1&is_video=1&is_music=1&key_word=&start_time=2015-02-28&end_time=2015-02-28&is_search=1&is_searchadv=1#_0.

[8]@人民网.《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独家发布[EB/OL].(2015-02-28)[2015-03-01].http://weibo.com/renminwang?is_search=1&visible=0&is_ori=1&is_pic=1&is_video=1&is_music=1&is_forward=1&is_text=1&start_time=2015-02-28&end_time=2015-02-28&is_tag=0&profile_ftype=1&page=2#feedtop.

[9]@俊明说.数据更新: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20点43分统计[EB/OL].(2015-02-28)[2015-03-05]http://weibo.com/109000300?c=spr_qdhz_bd_baidusmt_weibo_s&nick=俊明说.

[10]人民网.人民网专访柴静:“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EB/OL].(2015-02-28)[2015-03-05]http://sc.people.com.cn/n/2015/0228/c345167-24020317-2.html.

[11]习近平.强化互联网思维 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EB/OL].新华社,(2014-08-19)[2015-03-0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8/19/c_133566806.htm.

Television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Innovation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TakingUndertheDome,BreathetheSameAiras an Example

YAO Bao-quan

(HunanMassMedia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Changsha,Hunan410100)

UndertheDome,BreathetheSameAir,with Chai Jing’s own stor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was on the air by using the speech broadcast mode similar to TED,and through diversified broadcast channels,which gained a better communication effect.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TV investigative reports should base on the themes that audiences daily focus on with the new mode of news report that can be received and the media convergence as the innovation path.

new media environment; media convergence;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2015-03-02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治湖南”背景下政府微博新闻发布与管理研究(11YBB106)。

姚宝权,1977年生,男,湖南武冈人,讲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G206

A

1671-9743(2015)07-0079-04

猜你喜欢

柴静革新新闻报道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复旧运转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伝統の極みを吸収し大胆に革新 篆刻家 駱芃芃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