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青年学人
2015-04-18
蒋明敏
蒋明敏,1982年生,江苏溧阳人,法学博士,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府信息公开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14CKS036)。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当前深化对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强化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首要前提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该项目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系统梳理,结合当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前沿理论,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并注意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调研、分析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借鉴国外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进而为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对策建议。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国家治理理论的演进研究。在深度区分“管理”和“治理”的基础上,观照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讨国家治理理论的演进及其特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本质、原则和评价维度等。(2)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联性研究。通过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考量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重点研究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市场经济良序运行、打造透明开放政府、构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价值。(3)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的实证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考察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着重调研省级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等国务院规定的9个重点领域,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障碍及其成因,为规范研究提供经验支持和对策依据。(4)国外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与经验借鉴。比较分析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信息公开制度与实践,总结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剖的近年国外重大信息公开案例,探讨典型做法的现实适用性,为对策分析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研究,蒋明敏认为:(1)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场从制度、体制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改革,其实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培育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透明、参与、法治、民主、协同、高效的现代善治基本价值。(2)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表征。公开与参与是现代国家的两大基石,信息公开在引导公众参与、形成公共议程和公共政策议程中具有突出作用。通过公开促进参与和监督,既可以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又有助于优化政府治理环境,促成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3)要改变对于政府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路径依赖,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增进政府、媒体与公众的互动,提高政府的回应性和公信力,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环境,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社会资本。
蒋明敏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传播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近年来,他还主持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朱玉霞
朱玉霞,1979年生,江苏连云港人,现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析与发展研究”(14CTY026)。
本世纪初,竞争力理论被引入竞技体育研究。在我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竞技体育竞争优势两个方面,研究成果多体现为对理论体系的探讨,对中外竞技体育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则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客观界定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位置。此外,有关竞技体育竞争力分析指标的研究,已有成果多将研究视角集中于对竞争力的显现性指标的评估与分析,多以“成绩”反推“成因”,导致构建的竞技体育竞争力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尤其缺乏对解释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托国际竞争力理论,界定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内涵,设计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即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显现性分析框架与解释性分析框架,进而通过指标选取与赋权来建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评析。运用所构建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对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及所处国际位置进行评析,探究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3)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在评析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制定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包括战略目标定位、战略实施路径、战略设施手段和战略管理等。
通过研究,朱玉霞认为:(1)一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是众多竞争力要素的叠加效应,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是别国无法模仿的独特属性,要提升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必须进行经济、科技、文化、人才和制度等全方位建设,具体实施中可采用梯次追赶战略。(2)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是一国竞技体育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表现在竞技体育成绩方面,而且表现在竞技体育组织管理、竞技体育发展的要素禀赋、竞技体育发展的潜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3)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进步巨大,主要得益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和实施,但“举国体制”在带来竞技体育成绩飞跃的同时也存在投入与产出低效的弊端,亟须通过竞技体育管理制度改革予以解决。(4)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应由传统的“获金”形态向“表演”形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不应再强调主体对竞技体育的价值需求,而应强调竞技体育发展如何为主体带来更大价值。(5)中国竞技体育结构竞争力相对较弱,虽然目前竞技体育管理已经由国家管理向国家和社会共同管理转变,但实施过程乏力,亟待调整。(6)近几届夏季奥运会中国虽然取得了金牌数进入前三的优异成绩,但单纯的金牌指标并不能说明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已跻身于世界第一集团,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竞争力依然强势,短期内中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尚无法超越。
朱玉霞主要从事竞技体育竞争力研究、竞技体育管理研究等。近年来,她还参与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气象局软科学项目1项;在《体育文化导刊》、《山东体育科技》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刘春花
刘春花,1983年生,江西新余人,法学博士,现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转型时期量刑公正与社会认同的契合路径研究”(14CFX069)。
转型中国的司法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人们对司法正义的需求也越发增长并日趋精致。从许多曝光的刑事案件看,作为社会刑事正义需求的量刑公正引起了更多关注,量刑是否恰当和平衡已经成为人们判断“罪刑相当”法律基本原则是否切实贯彻的最直观依据。普通民众对刑罚裁量轻重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要高于对某些犯罪行为本身性质的认定。目前我国法院如火如荼地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固然有助于规范司法行为,统一刑罚裁量标准,促进量刑均衡和公正廉洁司法,但尚无法真正纾解刑罚裁量与民意的紧张关系。量刑公正是刑事正义的集中体现,如何实现量刑公正与社会认同相契合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该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对转型时期刑事司法环境的观察与解读。当下中国刑事司法恰逢公共领域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变奏,频频卷入网络舆论风暴,社会公众对诸多焦点刑事案件的量刑结果普遍存在不信任感。量刑不公的印象可能缘于司法者本身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但也需要从司法环境的整体去审视和解释。(2)我国社会总体量刑公正感调查和刑事焦点案件的民意浪潮形成机理分析。通过实证调查来探寻公众关于量刑是否公正的意见,以测量量刑信任与不信任的程度;通过择取部分焦点案件分析其中“支持抑或反对”的民意浪潮如何形成的机理,以理解刑事案件何以演变为公共事件的内外部原因。(3)我国现有民意与司法沟通机制的效果分析。当前司法与民意沟通举措(如个案信息发布制度、有关司法公开和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规定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尚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公众对司法公开公正的期待,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与民意的沟通机制。(4)域外量刑改革的经验借鉴和我国的完善路径选择。通过研究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量刑实体或量刑程序改革,在法官制度、刑罚观念、诉讼文化等方面分析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风险”,进而结合国情提出适合我国本土司法实践的量刑政策、刑罚裁量与民意良性互动的路径。
通过研究,刘春花认为:(1)虽然多数人认为量刑偏差、量刑失衡一定程度地存在于刑事司法实践中,但是否已经严重到“量刑公信力危机”的地步还需要进行实证调查研究。(2)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呈现出议题设置全民化、舆论控制弱化、“群体效应”凸显、“蝴蝶效应”加剧等有别于传统媒体的革命性变化,对公众量刑态度的形成和变化起着关键作用。(3)民意与司法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正义观念,民意可能对“同案异罚”不满,也可能为“同案同罚”鸣不平,除非将民意导入量刑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否则不足以减少或消除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
刘春花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和刑事政策学等。近年来,她还主持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知识产权》、《人民检察》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犯罪人处遇研究》(与周国强等合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专著1部。
彭小辉
彭小辉,1981年生,江西黎川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与升级路径问题研究”(14CJY082)。
近期纪录片《穹顶之下》再次引发政府决策层和公众对雾霾以及空气污染问题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大户,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但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统计,随着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政府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规制,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家庭能源消费。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CO2、SO2、氧化氮以及悬浮颗粒物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和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消费。但长期以来政府将注意力集中于城市能源供求和能源安全问题上,忽视了对农村能源消费及其环境污染问题应有的关注。农村能源消费与能源供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紧密相关,在气候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愈发凸显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及转换升级的一般规律分析。以大样本农户能源消费调查数据为基础,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概括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一般规律。(2)基于CLA(Consumer Lifestyle Approach)分析框架的农户能源消费行为选择研究。建立多元Probit和Logit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外部环境、消费者个体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对农户能源消费行为选择的影响及其成因。(3)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构建一个多维节能减排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各因素变化对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路径的影响机理,探讨政府能源政策调控对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水平和速度的影响。(4)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影响研究。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及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机制。(5)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路径探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路径,为国家农村能源战略和雾霾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彭小辉认为:(1)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能源消费问题的忽视,导致农村能源消费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滞后以及用能的分散性、低效率和低空排放等是当下雾霾问题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2)农户能源消费行为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户生产生活的特点以及农村能源供求现实。(3)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除了受收入水平影响外,还与能源资源禀赋分布以及能源可获得性、便利性和文化偏好等紧密相关,因此,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转换升级路径的对策可从完善高效清洁能源在农村的供给网络、增加农户收入、补贴能源价格以及引导文化偏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与设计。
彭小辉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农户生产和消费行为、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等。近年来,他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编后语:江苏为中国学术重镇、人文荟萃之地,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青年学者是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提升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江苏青年学术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展现一批有重要成就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形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江海学刊杂志社联合推出《江海学刊》“江苏青年学人”专栏,专门介绍“十二五”以来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的科研简历、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