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对策研究

2015-04-18李春华王浩然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责任感院校高职

杨 帆,李春华,王浩然

(1.吉林化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102;2.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设计院,吉林吉林132022;3.吉林化工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设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1]。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可分为人类社会责任感、国家和民族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他人责任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路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调研

社会的进步需要责任感和责任精神作为基石,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于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都有着极大推动作用[3]。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人才。人才的作用在现今社会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认可,但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必然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丰富的创新精神和高超的实践能力。如何培育出这样的学生,正是值得高职教育工作者探索的事情。

在大多高职院校,当代大学生主要是以出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和平安逸,物质丰富、精神文化多元化的90后一代为主体,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动荡,物质匮乏的社会磨练。随着部分高职院校陆续被暴露出在校学生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少责任意识,如何培养适合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系成了迫切需要。针对这种需要,我们特定人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根据社会责任感定义和内涵,从个人、他人、全社会多角度出发,自编一套调查问卷,选取我校在校学生,发放问卷。最后将所有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见如下问卷: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

1、你愿意当一名无报酬的义务志愿者者吗?

非常愿意(12%)愿意(45%)不愿意(43%)

2、你认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是一种高尚的服务吗?

是(78%)不是(20%)没有想过(2%)

3、你认为“两会”与我们有关吗?

没关,那是大人和国家领导的事(69%)有关国家的事,人人有责,(12%)没关,我们现在的责任就是学习(19%)

4、你认为大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吗?

不是只有学习,还有更多(46%)是,学生的目的就是学习(20%)不是只有学习,而是生活的享受(34%)

5、以下几个观点,你赞同哪个观点?

认为别人在困难时应尽力帮助(34%)认为帮助别人前会先考虑对自己是否有利(33%)认为不计报酬的奉献很难做到(12%)

6、你认为学校的课堂教育和一些活动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20%)有的有利于有的根本没作用(73%)没有(7%)

7、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35%)通过座谈会或讲座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34% 通过“两课”的课堂教育(1%)

8、你对那些放弃高薪工作而去乡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何看法?

值得尊敬和学习(15%)大材小用不值得(8%)个人选择与我无关(77%)

9、对待以后工作,您的态度是什么?

兢兢业业,力求完美(33%)不求有功,但求无过(50%)视情况而定(17%)

10、面对现实社会,你会努力地改变你认为它不合理之处吗?

会(12%)不会(15%)随大流(73%)

从调查结果可分析,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能肯定自身责任,认识清醒,但是缺乏对自身负责的行为能力;只重视个人前途发展,不是以社会主人翁的姿态步入社会,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社会意识,以“我”为中心的利益关系日趋明显。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多数学生志存高远,富有较强的正义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但根据笔者的观察,也的确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还是个人利益的得失。致使一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逐渐明显淡化,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责任观念上,理解深度不够。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存在误区,并不明确自身的前途,对自己未来不负责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做到以德待人,严以律己,遇到点挫折就容易走极端。

2.价值取向上,重个人价值,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价值观分界不明确。个别学生假借个性自由的幌子在公众场合我行我素,主张“标新立异”,缺乏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意识,整体意识和奉献意识。他们对何为荣耻善恶;何者为高尚鄙俗在内心没有明确的界限。

3.在实际行动上,重权利享有,轻义务履行,只注重个人价值,只考虑自身的兴趣和需求。拒绝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对社会理想关系与个人理想的认识、对自己所负有历史使命缺乏正确认识,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意识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不愿打扫公共卫生,各扫门前雪;随意破坏环境;比吃比穿,生活成人化,高档化,认为父母提供生活费用是天经地义,不知回报;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虚度光阴,不重视人际交往等等,这些现象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不过和主流大学生群体仍然有些差异性。高考成绩的不理想导致他们可供选择的学校较少,最后来到高职院校;但他们的不自信、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也在慢慢发酵。[4]一些学生自我心理调节不得法,意志消沉、厌学、纪律性差、缺少社会责任感等心态也开始产生,而带着这些心态的学生往往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一)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更是深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辩证来看,西方文化的袭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但不可忽视的是西方高消费、高享受、讲求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也开始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发展中的中国为个人施展才干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人生定义在个人的努力奋斗上。个人与集体先重个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目标的实现;缺乏必要的奉献精神。

(二)盲目的自我膨胀和自卑意识

一方面,在思想上认为成功容易实现,对自己的知识和动手能力都估计过高,超出实际水平。再则,不能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一旦涉及到具体问题,便开始成抱怨环境、无所作为,有很强的自卑意识。这些学生同样对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认识。

中国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的体制,虽然从小学开始便进行道德教育,但是学校更加注重的则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学校教育重知识性教育,缺乏德育。同时,在进行德育时,多采用灌输式教育,缺乏相应的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比较重视子女的智力和知识教育,在思想品格和精神品格方面投入少。在道德价值整合度极高的传统社会中,更加注重言传身教,但在现代社会缺乏实践。现在的道德教育迫于现实条件,而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教育意义。

无论是社会的发展变革还是自我认知的错误,亦或者是应试教育对个人道德教育的缺失,对于即将迈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都只是其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诱因。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仍然还需要学生个体的自我改变渴望作为推动力。如何激发这种渴望,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逐渐产生社会责任感,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现实挑战。

三、引导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责任心进行培养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程多样化趋势,高考成绩较低,素质参差不齐,思想与心理素质也差异较大。有的情绪低落,怨天尤人;有的缺少目标,无所事事。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防止出现心理问题[5]。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责任心是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核心价值观念。优秀的人才最核心的素质就是责任心,只有建立在责任心基础上的知识、能力、理念的培养才不是无本之木。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都要求极高,可以从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我发展三个阶段培养学生自我责任心。让学生认知自我,以“我为什么这样?我可以怎样?”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将目光投向自身,找出优点和不足,认真分析,最后在着重认识不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然后开始去计划、决策、调节自己的智能、情感、个性和行为的发展,根据认识自我的程度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活动。最后阶段即为通过培养,学生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等。由于大学生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阶段,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片面、极端,看问题常常会以偏概全,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却看不到事物的实质。要着重培养他们客观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二)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其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要寻找切合大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两课”教育是现阶段各类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手段和主要阵地,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形式进行,由于种种因素,此类课程较高的理论性与抽象性使大部分学生未能予以充分重视,教学未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在当前的形势下,应不断改进“两课”教学内容与手段,采取多形式的教学方式。

可以丰富和拓展“两课”教学内容,将“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五爱”等内容融入其中;并以史实为证,向学生们充分展示前人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可以通过改进“两课”教学方法,采取多形式的教学形式,积极推进情景教学法。借助所收集的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能触动他们心灵的电影或一些纪录片,也可以在教学法律时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上亲身体验,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与此同时,引入传统文化来消弭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思想糟粕。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以科学的辩证法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传统文化观,使大学生理解导致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解开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改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

(三)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针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的榜样并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师表,顾名思义,教师自身责任心是否过硬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模仿的平台。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从生活中选树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

其应必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育者责任心强,就可以极大的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四)打造优越的外部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校成长期间,校园文化对其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的,也就更需要我们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光投向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平台、新载体、新渠道。要广泛开展和创建谐校园文化活动,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规范;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影响力[6]。

再次要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引导学生网络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净化校园网络,提升其安全性、丰富性、便捷性。在优化校园网络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也要建设让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提高学生点击率,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建立网络师生互动平台和校园网络办公服务平台,加强对贴吧、论坛、QQ群的实时监控,结合网络互动的特点,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

(五)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责任教育,打造“责任教育”品牌

以品牌教育被基线,以主题实践活动为导向,学科教学渗透责任教育,构建“责任课堂,主题活动深化责任教育,打造“责任教育”品牌,文化环境濡染责任意识,社会实践体验责任情怀。用社会的大课堂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只有把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放到社会实践的大背景下才更具有现实意义。每个学生只有从其学生身份过渡到社会化的成年人,才会经得住社会大熔炉的考验。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自身的经历和认知,提高自身的层次。与此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对于“劳”“获”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更加清楚,让他们能体会到负责任的苦处,享受到负责任的甘甜。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走出去,深入到社会当中去,让他们在社会中磨练意志,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六)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在成长都是在周围人影响下完成的。发动学生寻找他们中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典范,通过树立典范、寻找典范来促进他们成长,提升班级融合度。典范的选择标准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吸引力,一定要受学生认可。榜样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也可以是学校的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不局限于学生,但着眼于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与其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选树校园典范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挥“感动中国”人物等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公众榜样的示范作用。无论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哪些内容,让学生受教育,助成长,养责任感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结 语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有着天生的优势,但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却一直存在某种程度的欠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清,只有学生将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道德素质,与以创新实践为基本的个人能力和以身心和谐发展的健康素质素质统一起来,才可以更好的完成社会对于教育工作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但是,责任感的理论构建仍任重道远,需在全面、全员上着眼,在目标、方法上着力。[7]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出适当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把他们的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目标相互融合,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定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未来成长责任,激发自身的斗志,以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1] 黄启红.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2] 段志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4).

[3] 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郑州:河南大学,2008.

[4] 郭定祥,秦建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J].思想战线,2011(2).

[5] 丁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农业大学,2007.

[6] 许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证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7] 沈洁,陶康乐,陈雪梅.“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J].纺织教育,2011,(4).

猜你喜欢

责任感院校高职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