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驱动—实践贯通—能力强化”教学模式在“花型图案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015-04-18李志刚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兴趣驱动—实践贯通—能力强化”教学模式在“花型图案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李志刚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工程分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分析“花型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兴趣驱动—实践贯通—能力强化”的具体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进课程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花型图案设计;兴趣驱动;实践贯通;能力强化;教学模式

“花型图案设计”是我校(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训练学生基本的纹样设计技能,同时为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打下扎实基础。笔者通过二年多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花型图案设计”课程“兴趣驱动—实践贯通—能力强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花型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合适的教材,且内容与专业结合不密切

目前“花型图案设计”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有《机织毛衣图案设计》《服装图案设计》《家用纺织品图案设计》等,内容比较单一,对于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缺乏系统性的贯通联系。如《机织毛衣图案设计》注重讲解编织类图案设计,缺少印花、绣花、手工扎染和蜡染的内容;又如《服装图案设计》着重讲解服饰图案搭配与设计,缺少家纺面料图案设计的内容;再如稍为全面的《家用纺织品图案设计》则缺少服装搭配的图案设计内容。同时,这些教材对正逐步走向数码化的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来讲,都缺乏计算机软件在图案设计中应用的详细内容。

2. 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高

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应注重学生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一些枯燥的课程教学方法并不认同,过去对着教材听,现在对着PPT听,让充满设计思维的学生无法提升兴趣;课程内容也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对于那种“PPT+考试”式教学已有所厌倦。

二、 “花型图案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 以“兴趣驱动”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知识构建

“兴趣”是激发灵感的源泉,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兴趣驱动”为主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花型图案设计知识探究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股强大力量。因此,“花型图案设计”课程在讲授初期可以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物展示,让学生增加感观认识。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学生身上穿着的服装面料的图案。在夏季,学生大多会穿着有印花图案的T恤或衬衫,让他们彼此欣赏身上衣服的图案,可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再在恰当的时间提出理论知识,可增加学生对印花图案工艺原理的理解;在春秋季节,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外衣常有绣花绣边的服饰搭配图案,通过对这些服饰图案的讲解,使学生增加对色彩美感的理解;在冬季,学生大多会穿着毛衣,毛衣前片一般都有提花编织的图案,可引导学生对提花图案工艺的理解。通过对这些图案的讲解,让学生对纹样图案形成印象,提高学生对花型图案设计的兴趣。

(2) 教学视频。尽管目前没有系统的花型图案设计视频课件,但可以让学生从服装表演视频中通过观赏表演者身上的花型图案,加深对图案设计在服装上应用的理解,增强他们对服饰图案与色彩的敏感性,提高他们对“花型图案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现场参观。可以带学生参加服装展示会,或参观企业面料设计工作室,让学生现场体验本专业的工作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花型图案设计的兴趣,提高从事染织艺术设计工作的强烈愿望。

(4) 就业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可以把“花型图案设计”这类核心课程的学习在就业教育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将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毕业生事业成功的案例进行介绍,鼓励学生认真学好“花型图案设计”课程,激发他们对“花型图案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2. 以“实践贯通”为途经实现知识运用

“实践”不仅是将知识、观念、构思、技能物化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物质本源和客观存在。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并实现社会对具有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培养要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花型图案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贯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增加实践课时。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要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课程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花型图案设计”课程的理论内容较丰富,知识面广,可以安排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占50%以上的比例,并且尽可能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进行,也可以将理论课直接安排在实践场所进行,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进行示范指导,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多次模仿操作与动手设计。特别是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设计纹样图案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工具栏中每个操作键的功能与应用,如套索工具和魔棒工具在后续纹样图案设计中应用较多,所以多练习可为图案创意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3) 进行创意性图案设计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常规图案设计的反复练习,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应用,但有时也会降低学生对“花型图案设计”课程的兴趣度,渐渐出现厌倦情绪。“花型图案设计”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锻炼创意设计能力,所以在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色彩搭配技巧和纹样构成种类等基础理论知识后,要鼓励学生自己构思图案。教师在每节实践课开始前提出一个设计主题和图案格式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创意想象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设计能力。

3. 以“能力强化”为目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能力”是不断创新的成果体现,要让学生对“花型图案设计”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将课程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强化能力”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课堂设计作品展示。“花型图案设计”课程与许多基础课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业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当学生将每次的设计作品(作业)上交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并进行讲评,既可以展示学生的能力和成就,同时也可以鞭策学生继续努力。

(2) 参加花型图案设计比赛。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级技能比赛、当地的纹样图案设计比赛,甚至是全国高校纺织面料纹样设计大赛。选拔与推荐实践动手能力强、设计作品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比赛,对获得奖项的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校内奖励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最好鼓励。

(3) 改进考核体系。“花型图案设计”课程的考核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表现,而期末考试可以以设计作品的形式来考核,从而改变以往的将理论性考试作为最终考核的方式。背答案式考试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往的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纯文字论文形式作为毕业设计,只有少数学生能拿出实物图案设计作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少数教师不愿花费更多精力去指导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无意在此刻强化自己的设计能力,不愿下功夫进行图案设计构思。实际上,图案设计作品更能体现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与动手能力,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自己的设计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可以有效地向招聘单位毛遂自荐。

三、 结语

“花型图案设计”是一门工艺、技术与设计相结合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入手,以“兴趣驱动”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以“实践贯通”为途径实现知识运用,以“能力强化”为目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培养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5)02-0155-02

作者简介:李志刚(1966—),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纺织品图案设计。E-mail:nblzg66@163.com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专业内涵提升项目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