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首彩陶的民俗意蕴探究

2015-04-18峰,吕

关键词:界首彩陶皖北

高 峰,吕 哲

(安徽大学a.艺术学院;b.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唐星明先生在《装饰文化论纲》一书中说:“民俗,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人类对社会生活理解的产物,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惯、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1]民俗形成的同时也繁衍了民族文化艺术,民俗艺术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的结晶和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粹。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俗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厚重的民俗文化内蕴,反映着劳动者的情感和审美趣味。民间陶器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形式,它的诞生必然有其民俗功用目的,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它的造型和装饰同意凝结着民俗艺术造型的文化意义。

界首彩陶艺术是在皖北民俗文化构建的过程中随着文化的演变而演化,地域民俗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界首彩陶艺术品格和成就。带有鲜明民俗色彩的界首彩陶是中国民窑中的一朵艺术奇葩,是寓实用性、风俗性、审美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实用工艺美术形式,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不将民间艺术当作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在其他民俗活动的关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美术有深层的了解。”[2]本文基于民俗学的视角,依据现存的相关文献、田野考察与文物,从地域文化习俗、民俗寓意和民俗功用三个方面,探析界首彩陶蕴含的民俗意蕴,以冀推进界首彩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一、界首彩陶装饰题材折射出皖北地域文化习俗

界首彩陶装饰题材有着相当宽泛的表现对象,自然界和超自然的一切物象尽在界首制陶艺人的审美观照之中,从其表现内容来看,可分为自然形纹样、几何形纹样和人物形纹样。从装饰的题材内容及其基本形态来看,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文化特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界首彩陶装饰题材和思想内容,受到了皖北地区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民俗礼仪、民间戏曲的影响,多表现的是节令时俗、民间传说、地方戏曲、历史演义、花鸟虫鱼等题材。这些题材多来自民间,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对应着皖北民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味。其中戏曲人物纹饰是界首彩陶的“重头戏”,也最具鲜明地域特色,特别是“刀马人”纹饰彩陶,其形式独特,文化内涵深厚,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悦目怡神的装饰效果。界首彩陶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与皖北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指出:“地域的文化习俗甚至气候的影响,是造成一个地区的艺术家形成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戏曲纹饰题材的界首彩陶折射出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皖北民众的欣赏习惯和生活风俗。

界首地处淮河中游,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华物萃。在民国与抗日战争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民间戏曲的空前繁荣,为戏曲走入界首彩陶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集”与“会”活动频繁,传统的集、会、节庆活动是民间艺术展示、交流的大舞台,每逢“集”“会”以及重大节日,当地就有搭戏台唱戏的习俗,方圆十几里的村庄,都有人来赶会。乡民们在“集”与“会”上,一方面可以进行生活用品上的买卖交易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观赏到村民门亲手制作的剪纸、刺绣、木刻版画、年画、柳编等民间艺术,尤其重要的是可以看戏、听戏。民间谚语“锣鼓响,脚底痒”正印证了农耕时期老百姓对戏曲的喜爱程度。界首彩陶“刀马人”装饰创始人卢山义说:“我很爱看戏, 特别是界首的沙河调和河南豫剧, 只要有机会,我就跑去看, 戏中的场景和人物的神态都在我脑子里记下来, 连人物的每一个眼神都记得清楚, 所以, 画起来得心应手, 不重样……经过潜心摸索和实践, 我自创了‘刀马人’戏剧人物三彩刻花坛。”可见,民间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同时也映射出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发展是与该地区的民俗民风、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及审美情趣相一致的,体现了造物行为与民众生活的内在关系。

二、界首彩陶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吉祥寓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借助某种事物表达特定寓意的民俗象征符号体系。传统吉祥图案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常用的主题,是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它寄托着黎民百姓淳朴而实际的向往。千百年来,这些主题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约定俗成,形成了一种比较程式化、符号化的表意手法,具有简约、明了、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成为通识性的典型吉祥符号,普通百姓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界首彩陶的寓意造型主要是运用象征、谐音、借喻等艺术表现手法,引发人们以相关的联想,这些看似简单意象化的图形背后,却寄托交织着皖北人民们纯朴的情感与祈愿,寓含着深层的民俗吉祥寓意。如一款近期三彩刻花鱼盆,其盆直口宽折沿,折沿上饰莲瓣纹,盆内底刻画有一条肥硕的鲤鱼和莲藻,“莲”与“连”“鱼”与“余”是谐音,寓意“连年有余”。其装饰图案造型简括,形象沉稳矜持敦厚,线条勾勒沉着,不豪不拙,流露出艺人的独特情调意味。陶盆里倒入水后,水波荡漾, 盆底肥硕的鲤鱼图形也跟着水波,逸致逍遥地游戈在莲藻间。当时颍河两岸流传着“鱼盆圆又圆, 出在颍河南,有人买了去, 富贵万万年”的民谣,体现出这款三彩刻花鱼盆受颍河两岸老百姓的喜爱程度。

再如葫芦的形象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表现题材,是传统吉祥象征符号,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民间中葫芦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人们对葫芦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福禄”“护禄”,加之本身造型优美,饱满浑圆而富有光泽的外形给人以祥和的美感。界首彩陶中就有一款清代绿釉葫芦瓶,其造型唇微卷,两道凹弦纹,呈三节葫芦形,有“福禄”“大吉”之意。这种以挪借吉祥谐音造型观念的形成蕴含着一定的中国本原文化基因,界首彩陶艺术中这种形象生动的象征寓意,使人心领神会,令人看起来爽心悦目,联系起来余味无穷。类似象征、谐音手法运用的界首彩陶工艺还有很多,兹不赘述。

总之,界首彩陶装饰图形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背后,有着物质生活、民俗文化和思想意识的体现。正是这些类似图解、谐音比喻和象征喻意的创作手法,才使得民间许多吉祥语汇乃至民俗心态,得以在老百姓中广泛传承,并成为约定俗成的吉祥意象符号。界首彩陶中这些求吉纳祥纹样的装饰图形记录着农耕社会皖北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三、界首彩陶在淮河中游地区婚俗嫁娶中的民俗功用

古往今来,人类婚姻都是人生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围绕婚姻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堪称最丰富、最复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婚礼喜庆风俗。据传,建国前,在淮河中游地区盛行民间婚俗彩陶的美好习俗。在这一带,有钱人家迎娶新娘备彩花轿,一般人家用普通花轿,穷苦人家拉太平车或推土牛[3]。但无论穷富人家,界首彩陶都是新媳妇随嫁妆送给婆家的必备礼物。结婚当日,新媳妇坐在花轿上,怀里抱着一个盛满美酒的圆形陶瓶。这种风俗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界首彩陶造型多为圆形,圆形的彩陶迎合了皖北老百姓追求生活圆满吉祥的心理和愿望。“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圆”之意,两者组合来喻意“掏个团圆”;同时,“瓶”与“平”是谐音,两者结合又喻意为“掏个平安”;此外,陶瓶中装着美酒,夫妻入洞房后,还要共同品尝美酒,“尝”与“长”“酒”与“九”是谐意,寓意夫妻恩爱长久,皖北民众就是以这种习俗表达对当婚新人婚姻的美好祝福。显然,界首彩陶不仅仅具有做日常盛储器皿的实用功能,而且其造型和纹饰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内涵和象征意义,成为皖北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表达祈福文化意识的工具和手段,给民众的心灵带来了抚慰。

一般来说,用于婚俗中的界首彩陶最具民俗文化特征,彩陶艺人把具有特殊寓意的植物花卉、瑞兽祥禽等吉祥图像组合起来,其表达手法含蓄,图像寓意丰富,给人以丰富的文化联想。界首陶器中用于婚礼彩陶的装饰图案题材多以牡丹、折枝桃、喜鹊梅花、莲花鲤鱼等为刻画题材,牡丹象征“富贵”、折枝桃寓意“长寿”、喜鹊梅花寓示“喜上眉梢”、莲花鲤鱼蕴含“莲(连)年有鱼(余)”。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不仅寄托了界首人对未来生活的诉求,体现出传统农耕社会中普通民众对当婚新人喜结良缘、恩爱幸福、白头偕老等美好祝愿,同时也传递着皖北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形成了浓厚的民俗精神。

结语

界首彩陶是皖北民间工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皖北民俗文化活动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皖北社会精神与物质生活拓展了民俗事象的内容,丰富了民俗文化的蕴含,并形成相应的习俗。界首彩陶丰富鲜活的装饰图形和艺术造型就是产生于这些多彩的民俗事象之中,但同时又作用于风俗,在皖北民俗流变的过程中相应地变化,既是民俗文化想象的一部分,又是影响和重塑民俗现象的重要因素。

[1]唐星明.装饰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33.

[2]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117.

[3]界首县志[M].界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合肥:黄山书社,1995:480.

猜你喜欢

界首彩陶皖北
漫步安徽“小上海”界首
摄影·美好安徽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