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道德个体功能的实践意义
2015-04-18项洋
项 洋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 宿州 234000)
道德的个体功能是道德众多功能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道德的个体功能与其社会功能是相对的。个体功能说的是道德对个体生存发展造成的一定影响,一般来说体现在对个体的作用;道德个体功能的特点一般来说有个体性、直接性以及现实性等;主要内容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功能、身心保健功能、信誉积累功能和智力开发功能等[1]。道德的个体功能拥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因此研究道德的个体功能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它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破解道德教育低效难题,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找准突破口
1.1 道德教育低效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整体上看,我国道德文化建设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它是转型时期的伴生物,部分领域中的道德冷漠问题频频产生,人和人之间的隔阂逐渐拉大,对于他人不幸报以冷漠和麻木的看客心理给很多人留下了世态炎凉的印象。
道德冷漠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第一,正义感的扭曲。当前社会上,道德冷漠者往往对道德理想、道德楷模等“美德”现象不以为然,比如说见义勇为的行为,挺身而出制止偷盗行为却被围攻殴打,被盗者或者围观群众无一人伸之援手;对违反社会道德“失德”行为却过分“宽容”,如光天化日下成群围观者可以对流氓袖手旁观;对“常德”的无知。第二,对他人同情感越来越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很多人在自身社会生活的影响之下,当他们在对道德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物化以及形式化的问题。对于其他人的悲喜根本没有一点共通性,对于其他人遭遇的不幸没有一点道德上的同情心;第三,很多人存在逃避道德责任的问题。道德责任一般指的是人们对义务的一种主动意识,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不能够尽到道德义务,大部分的人都会存在良心上的不安。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存在领导干部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些人不奉养双亲,“包二奶”,医生做手术收红包等现象。这些在道德上抱持冷漠态度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摒弃了自身应该对道德所尽到的义务,也在潜意识中抛却了自己的责任。第四,拒绝道德信任。在当今社会中,由于欺诈、诬蔑等现象的经常发生,很多人在这样的道德环境中逐渐地封闭了自己的心灵,对社会中的其他人都保持着一种怀疑的看法[2]。第五,耻辱感的退化。如今有很多人在道德上体现出耻辱感退化,在部分地区甚至还有正不压邪的问题,见义勇为的人受到人们的冷眼相待,围观保身的人却什么事都没有,好人难做的思想观念逐渐占据上风[3]。
1.2 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
道德冷漠的种种表现形式说明社会个体道德素质低下的现状,直接体现出了现阶段社会道德教育的低效率。为何一个以培养人作为本质目标的道德教育却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这里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历史的宏观性的因素、现实的微观性的因素;不单单存在经济的原因,而且也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原因;不但有政策偏差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社会调控机制弱化的因素;不但有教育乏力的因素,同时也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因素;不但有国内的同时也有国外的因素。从本质上来说,上述提到的这些因素仅仅是现阶段国内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外部原因,其对于道德教育的实质作用只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造成国内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内部原因主要是我们长期以来对于道德教育内容以及目标的忽略,对于人性关注的忽略等。
1.2.1 道德教育政治化脱离了个体的实际生活,得不到个体的认同
第一是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这一点主要指的是通过政治要求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进行纯化和裁剪,通过政治规则来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政治教育来取代道德教育的位置,将道德教育窄化成政治教育。进而体现出对人们真实生活的遮蔽,导致了人们生活失去了原本的道德内涵。
第二是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带来的主要危害。泛政治化道德教育根据标准化的实际要求,使用非人性的社会控制以及思想钳制的方法。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之下,道德教育在表面上体现出的一种热热闹闹的局面,其本质上却已经脱离了个体实际社会生活,导致了个体自主精神以及道德人格受到了残害,个体个性以及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压制,造成社会中的个体对于道德概念的缺失以及对道德的冷漠;此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损害。一直以来,我们都将道德教育政治化,死板的条例和规定让道德教育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这样就极大地背离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完全依附于政治之上,造成道德教育陷入政治中无法独立,进而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道德教育的功能。
第三是对道德教育泛政治化的几点思考。道德教育泛政治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合理性。但是在社会和平发展阶段,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教育必须恢复其原貌。我们知道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单单是培养出政治强人,而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4]。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对个体精神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2.2 道德教育理想化脱离了个体的现实生活,得不到个体的理解和接受
①道德教育过于理想化对道德教育实效性造成危害
在政治要求决定全部的背景之下,人们思维理念仅仅注重上层需求而不是个体体验社会生活实际需求,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应当归顺于社会目标,从而导致了道德教育主要内容一般都是和个体现实生活相背离的规定,诸如很多高、大、空的口号以及一些圣人理想,从而丧失了人性基础。这样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然是人性已经扭曲了的政治化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精神丰满、能够体验道德生活的个体[5]。对于这样的要求过高、太过于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它在本质上已经和社会、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背离,将理想的目标当作普通的要求,从而不具有现实性,个体无法通过道德教育获得道德经验,无法引导个体充分理解生活以及人生,不能够培养人们对他人关怀、对生命珍视的道德理念,很难被社会中的个体所接受,自然就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样的道德教育甚至会引起反作用。同时,对于国内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其内容非常保守,不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常都会呈现出重视义务忽略权利的问题。这也是和目前社会发展形势相背离的,影响了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6]119。
②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
道德从本质上来说应该依赖于现实经济关系以及人们经济活动方式。我们不能够脱离经济生活而产生道德意识,而是应该让自身的各种行为与当前经济环境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形势下,道德教育必然应该重视人的经济性以及个体的合理利益诉求。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道德教育价值取向已经逐渐开始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恰恰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实际需求。
将生活世界理念融入到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中,充分尊重个体的需求,对个体要理解与关注,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自身的亲和力。这也是人们在受到理想化道德教育危害之后收获到的最大启发。因为个体作为教育中的人,始终处于生活世界之中,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体在其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建构并完善其精神世界。要关注个体的生活过程和主体地位,尊重其生命的独特性[7]。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单单要求我们应该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以及相关的道德规范,从而确保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另外还要求我们寻回自己。在这样的引导之下,人才会有精神生活的充实和道德水准的提高[8]100。
1.2.3 道德教育不注重对个人价值的关心,不注重对个人的灵魂和美德的关注
①过去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的危害
一直以来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向个体强制性地灌输一些诸如道德规范之类的空洞的要求,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向个体传达其人性本质的内涵,这样的道德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规定,仅仅注重道德原则的遵守,对于个体的人格教育却非常缺乏。我们知道,所有的道德原则最初都是出自于人性的需求,其规定的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对于这样的一种道德关系的前提仅仅是人和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如果道德规范与这一前提相脱离,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都会成为空洞的无法实现的教条,也不能够引导人们有效地理解这些基本的道德意识。因此很多人一般都是机械化地服从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9]。如此一来,人们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就会逐渐丧失,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关于这些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变得不被人们所重视了。以至人们的道德行为失去了规范的约束[10]。
②建构个体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的道德教育必然会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不单单属于道德层面的问题。诸如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道德教育。因此,道德冷漠不仅仅属于社会问题,更应该是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们精神生活中所出现的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应该让每个人基于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逐渐扩充自身的精神生活,最终形成具有独特特征的个体精神在社会中生存。所以,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偏向于对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视,认可和尊重个体的人格独立性、主体自主性、人性的自利本能等人性的内在规定性。将个体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充分尊重个体的主体意识,进而逐渐构建出一种个体与社会相和谐的道德关系[8]99。
1.2.4 道德教育途径单一化,不注重个体的主体性
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对个体道德品质进行逐渐完善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其根本属性是道德教育对象在其作用之下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道德教育应该属于价值环境以及个体成长的结合与统一,价值引导和个体价值构建的结合与统一。缺乏道德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考虑依旧是目前国内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现阶段国内已经逐渐开始创新道德教育手段,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依旧还是以强硬灌输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个体的道德教育需求,不能够与教育对象产生共鸣;另外还和社会生活相背离,导致道德教育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世界相背离。这样的道德教育不但无法保证个体发展,而且也无法在个体社会生活中给予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这就相当于将个体的思想进行了束缚,对个体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性进行了束缚。因此道德教育方法单一成为了道德教育低效的关键性因素[6]119。
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教育没有足够关注个体的价值,严重脱离个体的现实生活,无视个体的兴趣和需要;但是道德个体功能正是偏向于道德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因此道德个体功能的研究能够促进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更好地帮助人们实现道德需求的满足,让人得以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1 对道德个体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期待的道德需要
个体一方面有道德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道德理论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又产生了对道德的冷漠。个体对道德产生的这种矛盾心理,其根源在于正统的道德教育片面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工具;而忽略了道德个体功能作用的发挥,道德似乎与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无关。而道德的个体功能恰恰揭示了道德对于造就人的和谐完美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道德个体功能的揭示,有利于个体从主观上激发起对道德的需要。从而为个体接受道德、进行道德修养、实现由道德知识自愿向道德品质转化、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内驱力。
2.2 道德需要是人的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的自我需求是人类行为活动的根本动力,根据需求的目标进行分类一般包含了物质性与精神性两种类型。在精神需求中的关键内容便是道德的需求。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的自然性决定的[11]。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道德需要的基础;归属与尊重的需要是道德需要的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是超越性需要直接体现了道德需要的特质。道德需求是人性需求这一链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众多需求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它主要注重的是人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一个人如果实现了自我超越,拥有超越自私性、个人性的较高的道德品质,那么他已经满足了自身的道德需求,道德对他来说也不是一种约束了,人性中的利他本性逐渐地发展。因此可以说,人类的需求都和道德紧密联系,关爱、利他等道德美德在人性深处,属于人的自然生命。
就个体存在这一观点而言,道德的需求是人们的一种精神规定。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人类的精神属性让人们对道德产生了极强的追求。因为道德是人们所拥有的,是人类本性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道德的需求是人们进行自我人格完善的关键,是人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最大要义[12]。
2.3 道德需要的满足对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意义
2.3.1 它为实现个体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人们需要道德是因为道德可以让人超越生物性,让人们自由的本性得到发挥,让人们独立的人格得到肯定,让人们自主、自尊的人格得到呈现。人类信奉和遵守一些道德规范,是由于人们深深地相信这些道德规范可以帮助他们生存得更好,能够让他们得以更加全面的发展,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成为他们最根本的精神归属,可以为实现人们的自我完善以及全面自由发展带来强大的力量。
根据道德发生学理论,人们一般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才会接受道德的约束并且履行道德的相关规范。生活会教导人,惟有在群体之中[13]充分考虑别人的目的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目的。群体性必然会对个体产生一定的限制,但是结群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一限制中,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个体更好的发展。所以,道德从开始的本质目的就是要将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进而才能够帮助个体实现更加全面的需要[14]。
2.3.2 它有利于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
道德需要对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有基础性作用。道德需要的主体不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还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一个有着强烈道德需要的人,是自身的主人,是有尊严和自由的人。这恰恰是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础。另外,主体性道德人格要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单向度遵守到道德创新,从被动接受到自主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离不开个体道德需要的激发作用[15]。
2.3.3 它有利于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个性从根本上来说属于社会中的人性,它是促进历史发展的道德力量与文化力量。惟有在逐渐摆脱对人与物的依赖关系的高度自由的文明社会中,最佳的个性才能够得以体现出来。社会生活的价值理想从本质上来说指的是向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抽象的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个体身上的具体化。所以,道德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关怀,为个性化的自我实现提供支撑和保障。将推动个性全面发展以及生命本质理想的实现当作是历史进步标志的终极道德关怀[16]。
[1]项洋,朱平.中国梦实现的道德力量[J].求索,2013,(10):253-255.
[2]唐俐.“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矫治[D].湖南师范大学,2002:8-10.
[3]汪青松.道德失范十年研究综述[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3.
[4]黄本玉.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27-28.
[5]孙茂泉.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的批判[J].教书育人,2006,(1):45.
[6]杨淑萍.论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内在原因[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7]朱晓宏.学校对个体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67.
[8]朱依萍.道德教育的重思:一种精神维度的关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
[9]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4.
[10]胡艳蓓.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困境、时代要求及其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24.
[11]曹鸿飞.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J].现代大学教育,2004,(2):72.
[12]王洁.个体道德需要问题探微[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40-41.
[13]任万明.论人的道德需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3.
[14]张炳生.试论道德接受的人性基础[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1.
[15]柳潇.道德需要 主体性道德人格建构的基石[J].理论与改革,2004,(6):119.
[16]糜海波.解读“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