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高考红旗”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015-04-18福建教育学院肖龙井赵素文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重点中学福建福建省

◎福建教育学院 肖龙井 赵素文

福建基础教育历来以“基础扎实”闻名,特别是在全国统一高考的特定历史时期,福建曾以“高考红旗”享誉全国。1959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福建中等教育跃入先进行列》的新闻报道,并刊发社论推荐当年升学率最高的福建、安徽、江苏三个省的经验。从1960年一直到“文革”前,福建省高考成绩皆名列华东地区前茅,被群众誉为“高考红旗”。“文革”结束后,福建省通过拨乱反正,恢复和发扬了“文革”前17年好的办学经验和办学传统,中学教育质量较快恢复发展,在1978年、1979年两次全国高招统考中,福建省又连续两年名列前茅,“高考红旗”重新焕发光彩。

上世纪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高考红旗”代表福建省基础教育一段辉煌的历史,其背后所体现的当时福建省重视抓基础教育质量的经验做法,仍然值得弘扬与借鉴。

一、具有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与实干作风

1953年,福建高考成绩排在华东地区末位,引起了省委的重视。分析当时的原因之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摸索到学校工作的规律。省委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干部要重视教育、研究教育,做到“既会领导政治、也会领导劳动、更会领导教学”。省教育厅按照省委指示,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赶上先进省市”的号召,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树立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以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会领导教学,深入领导教学”。一是当好“内行人”,把握教育规律。为学会领导教学,福建省开展大规模教育行政干部轮训。1955年,成立了福建省教育行政干校,地、市成立小学行政干部培训班,同时委托福建师院开办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分期分批轮训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同时,通过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深入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把教育工作当成科学研究工作进行,逐步熟悉教育工作规律,增强了按教育规律办事的能力。二是种好“试验田”,开展教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所属的重点中学中,抓重点的“重点”,抓“一条龙”的“试验田”,抓点带面,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掌握教学规律,努力成为领导教学工作的“内行”。如省教育厅在所属四所重点中学中直接抓福州一中,王于畊厅长还亲自抓一所重点小学——福州实验小学,一所重点幼儿园——福州儿童学园。从幼儿园到中学形成“一条龙”。通过“一条龙”的教改实验,解剖麻雀,发现问题,掌握第一手材料,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三是选好“领头雁”,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派校的党员干部为主,同时提拔一批精通业务、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学校领导,通过“两结合”的方式组成学校领导班子。省教育厅要求学校领导把兼课作为熟悉教学、领导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抓教学工作,加强对学校全面工作的领导。四是走好“群众路”,虚心向师生学习。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坚持把专门工作与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经常深入到课堂中去、到教研组中去、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沉下去了解掌握教学情况,指导点的工作;又浮上来研究决策,推进面上的工作,以好的领导作风带动好的教风学风,在师生中树立较高的威信。

今天,教育工作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教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来闽视察时指出“福建没有理由办不好教育”。新时期,办好福建教育仍然需要树立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仍然需要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以当好“内行人”、种好“试验田”的科学精神和践行群众路线的求真务实作风,充分发挥福建人民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历史传统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勇于干事创业,努力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上先行先试,争取教育工作走在华东地区前列,进而赶超海峡东岸的台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再创福建教育新辉煌。

二、组建抓教学业务的智囊团与左膀右臂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专业性又很强。办什么样的教育?如何办好教育?福建省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发挥专业机构作用,组建教育行政的“智囊团”和“左膀右臂”,当时被誉为“三驾马车”。一是发挥教育学院的“参谋部”作用。1956年,省委批准成立福建教师进修学院,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王于畊同志担任院长。1959年,省委批准将福建教师进修学院与福建省教育行政干校合并,成立福建教育学院。省教育厅重视发挥福建教育学院的参谋助手作用。福建教育学院除定期轮训教育行政干部、各学科教师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各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工作,特别是编写的高考复习资料受到省内外师生的普遍欢迎,被誉为“北有海淀、南有福建”。二是发挥教研组的“教导员”作用。1954年,省教育厅成立教学研究组。随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建立教研机构,经常性组织教师钻研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定期举办学科教学讨论会和高考质量分析会,受到教师的广泛欢迎。1984年1月4日,经省政府批准,在福建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三是发挥视导组的“督查员”作用。1956年下半年,省教育厅开始建立视导员制度,规定视导员至少要以1/2的工作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开展视导工作,确保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随着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提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要求强化教育专业机构的服务、支撑和保障功能。目前,福建省基础教育教研、科研、培训等专业机构分设,力量分散,体量都很小,没有哪一个家可以全面承担起研究、指导中学教学的重任,影响了各自功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整体能力。如果福建中学教育质量搞不好,该由谁来担责?这不能不是值得教育主管部门思考的问题。借鉴历史经验,应加强福建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教研、科研、培训等专业机构建设,或是转换思路,整合相关力量组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航空母舰”,担当起为基础教育决策咨询、教学研究、教师培训、质量监测的重任。

三、具有以教学为中心扎扎实实抓质量的科学态度

建国初期,随着我国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福建省把学校工作重心转向以教学为中心、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尽管受“左”的错误,特别是“瞎指挥”和“浮夸风”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冲击教学和违背教育规律的错误,但省委主要领导十分明确: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依靠教师办好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重政治、抓教学、搞劳动、注意健康”的要求,努力稳定教学秩序,扎扎实实地抓教学质量。一是聚焦课堂,向45分钟要效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基础上,福建省提出抓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抓课堂教学质量。在总结各校经验的基础上,省教育厅对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课,如何进行复习巩固等,提出具体流程和要求,并使之成为评价和改进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指南。各校普遍开展了启发式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改实验,克服“满堂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狠抓“双基”,打好基础。福建省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内容是狠抓“双基”,即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狠抓“双基”首先是要“吃透教材”;其次是狠抓初一和高一的学生,学好“双基”,打好基础;再次是搞好“年段过关”,每个学年的教学任务要在该学年完成。狠抓“双基”不是靠题海战术,而是遵循学生认识规律。许多教师秉持“严师出高徒”和“铁将军把关”的精神,对学生的“双基”严格要求、严格把关。由于基础扎实,许多毕业生不论是继续升学还是参加工作,都有较强的发展后劲。三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六十年代初期,福建省大力提倡运用毛泽东“两论”(《矛盾论》《实践论》)来指导教学,强调要讲练结合、善于启发、揭示规律、因材施教、生动活泼,坚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勇于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王于畊同志经常带领福建教育学院教师、教研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文革”前17年,全省召开了11次中学教育会议,都注意将各地各校的先进教学教法进行推广。四是广泛开展校际协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福建省学校普遍建立学科教学研究制度和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度。各级教研部门组织大规模集体备课或校际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定期组织校际之间骨干教师互相听课,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1959年《人民日报》刊发了《先进帮后进,老校带新校——福州市各中学携手共跃进》的专题报道,肯定福建省“开展校际互助协作,对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扎扎实实抓质量的历史经验,对今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的“双基”目标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减负增效,打造高效课堂。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教法,总结推广闽派特色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从个别试点向区域推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具有一支事业心强、踏实苦干的教师队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中学师资基础很薄弱,教师学历合格率很低。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关键是福建省十分重视建设一支事业心强,踏实苦干的教师队伍,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办好教育。一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文革”前,福建省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特别是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做教师工作,使广大教师受到极大鼓舞,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过分期分批学习培训和思想改造运动,广大教师树立起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理想信念。尽管生活水平总体很低,各种政治运动也多,但他们普遍自觉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学得法、无私奉献。二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十分重视办好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到八十年代,福建省形成了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三级教师培养体系,成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母机”;形成了福建教育学院、地(市)教师进修学院、县教师进修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加油站”“助推器”。三是大力培养教学骨干。在接管旧教育的同时,福建省延聘了一批精于教书、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的知名教师,同时引进培养一批新教师。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王于畊提出“戏里有名旦,电影有明星,学校要有名教师”,福建要有“教育上的梅兰芳”。福建省一方面大力培养骨干教师,一方面大力培养新教师和年轻教师,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逐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教育发展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上,教育优先发展也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特别是改善办学条件上。人们往往把教育发展落后和质量不高,归咎于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建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但办学条件好不一定就等于教育质量好。在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均衡之后,基础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不应仅仅在物质层面上,而是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将工作重心从前一个时期重投入、重改善办学条件,转向人的因素,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来。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福建省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切实解决好广大教师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引领带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五、具有一批先行先试的“领头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从1953年起,福建省分期分批选择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重点学校。1963年,确定重点中学47所,其中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4所。1978年恢复办重点中学的办法,确定省重点中学16所、地市重点中学78所、县重点中学94所。重点中学在夺取“高考红旗”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一是明确重点中学的示范作用。要求重点中学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试验田”,先行先试,在开展学制试验、教材教法研究、培训师资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办成本地区最高水平的学校。福州、厦门的省重点中学更应努力办成代表福建省水平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校。重点中学有责任帮助和带动一般中学,要与一般中学建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各重点中学之间开展比学赶超,积极为保福建“高考红旗”做贡献。二是改善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为确保重点中学的办学质量,当时省教育厅对重点中学的办学规模、班生数有严格的限定。同时积极改善重点中学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千方百计改变福建省中学理科实验设施设备落后状况。在教育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省教育厅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使全省中学理科实验设备在当时和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全国先进水平。许多重点中学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三是加强重点中学的师资配备。“文革”前,省重点中学的教师是点名到校的,并注意挑选优秀的高师毕业生优先分配给重点中学。对重点中学的新教师采用业务考核的“筛选法”,不符合要求的教师由所在地、市教育局负责调整安排。如1958年,福州一中分配来20多个大学毕业生,几年后,只有五六个优秀教师得以留下来继续工作。

二十世纪福建省通过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中学,发挥重点中学示范带动作用的做法,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福建省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了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均衡、师资配备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就学机会均衡。每所学校水准基本一样是好事,但办教育不能千校一面,要以“标准化+特色化”为路径,以创建特色校为抓手,鼓励办出特色,提升办学内涵。同时通过深化小片区管理模式改革、联盟化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措施,由优质校带一般校,构筑学校联动互助的发展平台,把每一所学校办成老百姓满意的好学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则更要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鼓励和扶持一批名校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六、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学校教风正、学风浓、校风好,形成了“干群一心,力争上游;苦干踏实,一丝不苟;艰苦朴素,勤奋学习;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优良办学传统,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许多学生的政治觉悟、爱国热情、精神面貌、自治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比较突出,若干年后都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一是思想教育立德树魂。各学校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广大学生胸怀祖国,怀揣梦想,激发了强大的学习动力。许多毕业生“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正确面对升学、劳动和就业,在填报升学志愿时自觉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争相报考当时人才紧缺的地质矿产、水利电力、石油化工等专业和军工院校,立志干出一番事业。二是勤奋学习蔚然成风。虽然学习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广大学生十分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学习蔚然成风,届届相传。许多学校“挑灯夜读”“路灯下啃书”“厕所长明灯下温课”等感人事例屡见不鲜。莆田一中的学生多来自农村,远者距校三四十里,都住校,每周徒步回家一次,回校时用竹扁担挑着米、地瓜干、咸菜,供在校时食用,学生无一旷课、退学。三是生产劳动锤炼品格。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化思想教育的实践环节,各校把开展勤工俭学,组织师生参加各种劳动锻炼作为突出任务,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和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生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锻炼了能吃苦、不怕吃苦的精神与品质。四是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省学校重视落实好“三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活动总表),统筹安排师生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及休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体育工作成效突出,许多学生入选国家队担纲主力。各类文体社团十分活跃,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原省委书记陈明义回忆在福建师院附中的学习生活时说:“我们当时不仅课内学习很紧张,课外活动也是非常生动活泼的,比如我的姐姐也是这里的学生,她参加航模活动,后来考了航空学院,我参加舰模活动,后来考上了交大造船系。我们在学校受到的熏陶和培养,不仅在课堂上,还在许多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五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师生关系纯朴深厚,在教学相长的原则下,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善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关系情如鱼水。许多老师课外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困难时期,很多学校要求师生“三共同”(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学识、志向和品格全方位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提高教育质量,根本任务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我们要大力弘扬福建基础教育的好传统、好作风,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源,大力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育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构建德育顶层内容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化“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制,构建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深入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等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要学习山东省经验,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建立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1958年曾试行分省命题,但仅实施了一年,又回到全国统一命题的方式。1977年恢复高考后,因为时间非常匆忙,当年试行分省单独命题,但到了1978年又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福建省“高考红旗”就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取得的。1985年由上海率先试点高考自主命题,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17个省市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福建省高考自2004年开始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自行命题,2005年扩大到理综和文综。2014年9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2015年6月,教育部批复福建省、安徽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同意7省(市)从2016年起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使用全国卷。

统一考试具有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分省自主命题时期,高中教育质量主要是各地市之间的比拼,福建高中质量在全国高考质量坐标体系中难以进行衡量。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后,不仅是各地市之间高中办学质量的比拼,更有省际之间的横向对比,尽管现在的全国统一命题并非用同一张卷,而是在同一套考试大纲下出多份卷子,同时高招仍是各省一个单元进行录取,如果福建省的高考成绩与其他省相比后排就坐,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会有压力。

新时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已经不再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高考红旗”也不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但福建省抓中学教育质量老传统不能丢,好经验不能忘。认真总结福建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弘扬力争上游办好教育的“精气神”,对于当前我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①福建省教育局:《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经验》,《人民教育》,1980年第2期。

②福建省教育局:《为“高考红旗”恢复名誉》,《人民教育》,1979年第1期。

③张萍芳、刘素云、黄信通:《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④福建省教育史志编写办公室:《福建教育史志资料集》(第二辑),1992年。

⑤林锦秀:《王于畊教育思想和实践》,福建教育学院编印,2006年。

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史》,福建师大附中编印,2011年。

⑦刘海峰:《高考命题从分到统的历史逻辑》,《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2日。

猜你喜欢

重点中学福建福建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书之井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省重点中学评选退出历史江西将更注重评选“特色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