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锡城的学生天文社团
——学术性学生天文社团:天一天文社
2015-04-18江苏省天一中学沈新荣
□ 江苏省天一中学 沈新荣
活跃在锡城的学生天文社团
——学术性学生天文社团:天一天文社
□ 江苏省天一中学 沈新荣
江苏省天一中学天文社创办于2008年4月,现由国际、少年、高中、荣誉等分社共同组成。几年来,在社团理事会的统一管理下,以加贺谷穰、达盖尔、伽利略、斯科特等工作室为依托,社团开设了科普、基础及研究型课程,有幸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获得了一些荣誉。
笔者作为社团的联合创始人,一直担任指导教师至今,见证了社团的一路成长。在社团建设、发展方面积累了一些浅薄经验,在此与各位同好分享。
图1 社团理事会下属斯科特工作室理事
组织建设
天文社的组织建设包括教师工作室、学生社团理事会等两个版块。
教师工作室主要负责社团发展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在教师工作室的指导下,天文社的发展定位正从创社初期的科普型社团,逐步向学术性社团转变。在此指导下,天文社各类活动的内部评价也从“热闹、面广”提升到了“前沿、度深”的层面。
学生社团理事会既是社团工作的决策中枢,也是具体的执行部门。社团每年举办一届全体社员大会暨社团理事会换届改选会议,以票选和提名的方式产生社团正副理事长、各分社正副社长等职务,理事会下属各工作室理事成员由协商一致的原则经由讨论决定。
教师工作室与学生社团理事会分工协作,充分尊重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机制保障
除校级层面的相关制度外,社团还制定了《社团章程》《年度评优办法》等文件,明确了社员参与活动的发展性指向。每学期制定的《工作计划》与每个月拟定的《月报表》则保证了社团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根据教师工作室的发展规划、社团理事会的工作计划,社团可以畅通地向学校申请购置各类天文书籍、望远镜、野营物品、摄影器材、项目研究设备等仪器,确保了社团工作的顺利推进。
课程设计
天文社创建了学术性校本课程体系,包含科普型、基础型、研究型等三类课程。
科普型课程面向社内外开设,包括观星营、路边天文、科普讲座、图片展、科幻画大赛、简易望远镜制作大赛等。上述活动的举办,不仅吸引了一批学生参加天文社团,还迅速提升了社员的观测经验、活动组织能力、宣讲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
基础型课程面向全体社员开设,包括天文基础理论、观测、摄影等方面的集体培训。社团涌现出了夏烁屿、黄启凡等有能力逐鹿国际和亚太地区天文奥赛并夺牌的优秀学生,向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天文、物理院系输送了郑凯文、钱曦等一批优秀社员。
研究型课程作为最高层次的课程,仅面向有志于天文项目研究的社员开设。近年来,天文社独立组织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了多个项目的研究,如“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江南地区野外天文观测点选址研究”,“太阳活动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参与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微引力透镜研究”,参与斯坦福大学太阳中心“地球电离层突变监测研究”,参与“国际小行星搜寻”项目,与国际天文学会、香港大学及日本国立天文台共建“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等。借由上述项目研究的开展,社团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撰写并发表了一批文章。
图2 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并两度赴英国交流访问
图3 参与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微引力透镜研究”
刊物编纂
为配合基础型课程的研究与开设,天文社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生天文学习指南》系列校本教材,其中的《斗转星移》分册已获评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社团编纂的锡城天文科普杂志《坐井记》,中英文简报《锡城天文快讯》和《International View》等获得了国内诸多业余天文爱好者的好评。
上述刊物的编纂,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天文基础知识、拓展了其学科视野,也在文书、美工、软件等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为其提供了组稿、外联、赞助等人际交往的平台。
图4 锡城天文科普杂志《坐井记》第7期
校际联系
天文社以无锡为基地,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积极拓展校际联系,推介天文学科发展。社团发起并成立了无锡市天文爱好者联盟,举办了路边天文、少儿天文科普、观星营活动等一系列地区性活动,团结了一批天文爱好者。
天文社通过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微博、人人、QQ群等各类平台,与天文专家及业余爱好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关心与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作为一个年轻的社团,天一天文社有幸集结了众多学子对天文的热爱、对梦想的希冀和达成愿望的实干,才始终锲而不舍、风雨兼程。在此,感谢全体社员的努力与呵护。
(责任编辑 张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