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取材新隅
2015-04-17张丽丽
张丽丽
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苦于没有素材可用,其实,平时可以用来积累的素材很多,只是他们没有养成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课堂素材,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提炼文言文练习中的人物事例
高三的学生普遍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看课外书、积累丰富的人物事迹,如果全用时事材料,从知名度和关注度来讲,也无新颖之处了。高三课堂中练习的讲解占了近一半时间,既要适应时间效率,又要新颖实用度高,不妨拿文言文中的人物事例创一番素材新天地。
1切合作文中心,巧用文言事例
只要切合所写作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恰到好处的素材与事例。
在讲解完《义士杨景和埙传》这一练习后,教师可以截取其中一小段内容:“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目之。”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以“他们”为题,以杨埙为素材,以议论文形式,写200字左右。学生范例:
他们有着异于常人的技能,为人称颂,他们不避权奸的义举更为人所钦佩。杨埙,以五色金钿并用的画漆方法,著称于世。拒绝了官职,隐于技艺,却为了素不相识的袁彬,不避奸佞,挺身而出,以真挚感之于人。杨埙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不为名,不为利,镌刻在他们心中的,唯有“义”字,绝无反顾。
文言文中的事例相对而言比较生疏,正因如此才能带来素材新颖的效果。多次练习后,学生便能渐渐适应这样一种素材积累的方式。
2扣准作文论点,摘用文言语句
文言文是现代文的始祖,它简练而含蓄,以最凝炼的语言写出了蕴意丰富的内容。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在作文中,能摘录文言文语句作为作文素材,论点论据便增色不少。
在讲解了文言文《市隐斋记》后,教师可以截取原文中以下两个片段:“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然后给出作文题“适应”,学生摘用了文中“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喧寂两忘”等写了如下议论段落:
适应并不是随波逐流,放纵自我,而是学会在生存中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准则。适应是保持自身廉清地去生存。古时的大隐便是适应繁杂都市的一种生存智慧,“能定能应,不为物诱。”虽有前后朝市纷纷扰扰,但心有喧寂两忘,那便是一种至高的境界。韩伯休不被名利诱惑,而是保持自身清正明洁,他能够适应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社会,不愧为人称颂。
只摘用了部分语句,意趣大异,文采大有改观。写作时衔珠镶玉,活学活用,诗意的境界则油然而生了。
二、巧用诗歌练习中的意象背景
1散发思维火花,化用诗歌背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首诗词都是来自作者情感的抒发,有其独特的写作背景,若能在教学中宕开一笔,拓展其事例,就能转而化为素材。在讲解施闰章的《燕子矶》时,笔者补充了一些材料:
在燕子矶山上临崖处,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手书:“想一想死不得”的石碑一块,背面尚有几行春风化雨,暖人心脾的劝诫语。这是当年在燕子矶乡晓庄村办学期间,听说经常有失意人来矶头跳崖,他十分婉惜,于是便带着学生在此竖了劝诫碑,此后确实感化劝导了许多失意轻生者。
课堂上让学生对上述材料发表自己的感想,100字左右。学生示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死者已矣,于生者痛哉。燕子矶头,陶行知留下了“想一想死不得”的碑文,寄予的是生的希冀。双手合十,一心向善,他题写的是善念与劝诫,给来此者,留下的是生命与未来。
这是与拓展的写作背景材料碰撞产生的火花。在诗歌中寻找不同点,取其异处,扩展成自己的语词,就是一则与众不同的素材。
2驾驭情感动向,凝聚诗歌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每个意象又有不同的意蕴,能把一组意象串连,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与诗歌作者感情相契合,亦或背道而驰,都是一种别样的素材积累。
在讲解南宋朱淑真的《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一词时,教师可以罗列其中的意象“花径”“暗香”“朱楼”“红杏”,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将意象化用在自己的作文里。学生示例:
花间小径,暗香扑鼻,云绕朱楼,红杏梢头,如此良辰美景,却也会有愁眉蹙缩的喟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纵有千种风情,也要有定心凝神的坚毅。云可清,风可淡,绕朱楼的一份思念,或喜或悲,真情亦能绵延流长。
诗歌中的意象是唯美的,带着作者的情愫,重复利用,慢慢也能转化为自己笔下的一种素材。
高中的作文多讲求有思想性,有自我的思考。高中作文的训练又是一种常态,把这种常态与练习结合起来,既是系统的思维训练,也是思维连贯性的训练。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31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