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音乐艺术教育的路径抉择

2015-04-17肖艳华卢珊珊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音乐艺术发展

肖艳华 卢珊珊 吴 贞

(1.福建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研修部 福建 福州 350025;2.福州市仓山区少年宫,福建 福州 350007;3.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福安 355000 )

作为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不仅可以为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文化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同时在促进个人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艺术教育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素养、国民的整体素质。

新世纪以来,《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等文件、举措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中国教育体制的构成地位。2011 年,教育部将艺术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建制,这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音乐教育开始注重智性;2012 年,中国音乐艺术教育诸种要素汇集开始进入实际解决;2013 年国家艺术基金出台,音乐艺术招生政策出台,艺术标准研究展开,国家推动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发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4 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文艺的灵魂等观点都触及了音乐艺术教育的精神核心和本质,对音乐艺术教育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

一、新形势下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变化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面日趋广泛

2014 年1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宏观指导和具体政策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部署。在相关举措推动下,我国中小学音乐开课率逐步提高,音乐课程的内容也逐步由音乐欣赏向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文化等深度转变,使学生从课堂中深切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同时,高校在学生素质培养上,突出了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保证大学生拥有选择学习音乐艺术的机会,鼓励高校设置音乐选修课,并在课程内容上和设置环节上尽量体现高雅和审美。简言之,原本存在的诸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文化发展不一致和基础教育发展不同步等因素造成的音乐艺术教育普及差异现象日渐减小。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社会认识更加准确

新形势下,音乐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专业发展的反哺作用得以清晰。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音乐教育一度成为追求利益的工具。一方面,在高考指挥棒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社会各界对高中阶段开设音乐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音乐课程在高考中无足轻重,出现缩减学时、侵占学时的现象。另一方面,社会中对艺术高考的追捧更是使一些高中音乐课变为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以便为艺术高考搭桥铺路。音乐艺术教育变得具有讨好求学和市场的功利倾向,内涵不足,导致音乐艺术教育陷入脱离生活,水平低下的无力状态[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逐步脱离了单纯追逐完全市场化的功利误区,家长们更加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在孩子人格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则在教学中体现音乐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地位同等,让音乐魅力真正走入生活,形成良好、正确的尊重艺术教育、崇尚音乐艺术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软硬件投入有较大提升

近年来,中小学尤其是高校逐步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专家学者等互相支持、互相依托的团队,吸纳和聘请一部分有能力有热情的民间艺人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各种途径让一线教师的成果得到奖励和肯定。一些院校还建立了严格的准入与定期考核制度,对音乐艺术教师实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建全培训及选拔机制,鼓励教师使用创新方式进行教学,在评优和职称评定方面有所倾斜,推动并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体制。此外,国家对艺术教育软硬件的投入不断加大,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学校音乐教学设备保障经费纳入到年度教育经费预算,逐步改建学校的音乐专用教室,为学生添置更加齐全的音乐设备特别是加大日常消耗用品的配备和保障力度,让学生获得更完美的音乐体验,提升对音乐的兴趣。

(四)新兴媒介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影响不断深入

大众传媒以及新媒介的发展已经让音乐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的传播与教育也在这场新技术的进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音乐艺术教育侧重于形象思维和意境的表达,新媒介的运用正可以将已有的艺术教育资源更加全面、生动、高效地呈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线学习、翻转课堂、幕课等新媒介教学方式,学生面对不是单一的教师,枯燥的教材和既定的教学场所,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无缝衔接的音乐学习环境,形成了自主学习、教学传授、在线测试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实现音乐知识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带入和获取,这种由新媒介传导的知识拓扑功能,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贴近个体的需求,符合学生的意愿,这也是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所无法达致的效果。此外,新媒介手段还能够辅助教育完成理论研究、素材搜集等课程内容,并在大数据、微客等各类资源的支撑下,拓宽音乐艺术教育领域获得更多教学理念的途径,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最终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人性化艺术教育形式[4]。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未来取向

音乐具有一个科学的“外壳”,它以声音或者明确的音调所构成,与声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内所传达意义的不确定性和释义的开放性,直指语言所无法企及的人类的生命情感体验。就音乐的科学性而言,它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中发达的形式感中,形式是情感的依托,音乐中的形式运动最终是为感觉所创造的“幻象”,这才是音乐艺术的本质[5]。联系到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就是在要尊重感性、注重实践、紧贴时代、融合发展、服务社会,充分注重形式、方法、技巧,注意音乐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成长需求,提高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把握和鉴赏的能力。

(一)尊重感性,回归人文

从音乐艺术教育的本质上看,其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首先则是感性教育,这就要求在音乐艺术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培养受众的审美情趣,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从审美愉悦中进一步陶冶受众的情操,提升受众的品性,最终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因此,音乐艺术教育要保护好人的感性,正确处理好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关系,尤其是要在市场化影响日趋盛行的新形势下,更要重建和谐完整的感性,才能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不断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塑造审美人格。另外,从音乐艺术教育的根基上看,音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艺术的根基就是人文,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是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用人文精神引领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的路径和趋向[6]。

(二)注重实践,源于生活

实践是艺术教育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音乐艺术教育追求的技能提升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感知才能获得灵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究并不断升华,领悟音乐美得真谛,体验音乐艺术的情境。音乐教育要做到注重实践,关键要源于生活,把音乐教育与日常生活实践融合,可以使人的内在品格与审美特质被自然激发,使得创新创意的潜能被自然激发,也更好地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走进音乐艺术化的生活殿堂[7]。把音乐艺术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将其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让受教育者和实践者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实时地与音乐共存、共生、共长,摆脱对功名利禄的世俗追求,在实现梦想和创新的道路上,真正意义上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三)科学取向,融合发展

当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反思和行动。艺术和科学同为人类创造,它们都有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越为强烈,追求也就越无止境。科学对音乐艺术理论研究和音乐艺术教育方法的创新推动是巨大的,在音乐艺术教育和创作中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并且二者在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作用下,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必将走向更加宽广的舞台[8]。另外,对于融合发展的内涵理解,要进一步外延和深挖,如随着时代的进步,推广多元化音乐文化势在必行,要植根于“原生态音乐”本源,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的“原生态音乐”相结合,立足于国际视野,本着中西交叉融合理念,实现中西音乐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6]。

(四)紧贴时代,方法先进

如今,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正处于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中。面对新兴媒介的不断迭代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兴起,音乐艺术教育必将通过高效率的媒介交流突破时空的隔阂,在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物质环境资源上得以充分利用。音乐艺术教育资源交流的理念,未来主要将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教育课程资源新媒介建设,即如何有效获取珍贵和优质的校际资源、稀缺资源和成果共享等方面,以满足“学”的需要和“教”的提高。二是改变简单、肤浅的信息应用,利用信息空前丰富的新媒介,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满足学生对音乐鉴赏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教师获取更为科学合理的预见性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法及手段,在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国,实现对艺术教育价值的内部“增值”[4]。

(五)学会学习,服务社会

音乐艺术教育要“面向未来”,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就会生活在过去。新常态下,音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服务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是高等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帮助学生接触新的音乐形式,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产品人格化,推陈出新周期短,社会需要多乐感、多姿彩的音乐,学校就应该传授不同范式的音乐;要帮助拓展外延化的专业素质,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学习语言、表演、编导等,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较强的音乐任教、媒体制作、合唱排练、音乐表演、音乐医疗等职业胜任能力和跨界能力[9];要帮助声乐专业学生提升情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教育除了“高感性”和“高体会”还不够,应该培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抗挫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服务社会需求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1]唐宏峰.2013 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R].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课题组,2013.

[2]朱琳.新中国音乐教育之坎坷历程[J].吉林教育,2008(28).

[3]夏颜.对创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23).

[4]杨东润.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

[5]王唯.从音乐艺术的本质看音乐教育的双重任务[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2).

[6]程娟娟.新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方向探讨[J].戏剧之家,2014(6).

[7]中外音乐艺术院校论坛.探索音乐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J].音乐时空,2014(10).

[8]刘桂珍.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9]张燚.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陷入“专业”误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2).

猜你喜欢

音乐艺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纸的艺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圣诞音乐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