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新闻报》停刊

2015-04-17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报刊报纸

■《中华新闻报》停刊

2009年8月28日, 《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 《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此前 《中华新闻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消息,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

《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由于其定位覆盖了全国各地的报刊、电视台、电台、有线电视台、网络媒体、新闻传媒教育部门、新闻传媒研究机构,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广告部门、广告中介单位、传播策划公司、新闻器材产销企业等,该报曾被誉为 “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

据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的情况, 《中华新闻报》没有通过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年检,按规定尚有一段运行时间,但其主办单位没有等到限期,提前主动申请停办清算。停办的原因是:“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创办了16年之久、发行量曾达到10多万份的 《中华新闻报》走到了终点。

《中华新闻报》曾试图通过改革扭转不利局面,最近的一次改革是在2009年5月, 《中华新闻报》进行了新一轮改版,对报纸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改版的同时,中华新闻报社试图通过竞聘的方式,分流一批员工,以减轻沉重的经济压力。然而,该报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中华新闻报》于2009年8月21日出版了最后一期。

据报道, 《中华新闻报》缺少的并不是优秀的员工,而是一个能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体制。该报是事业编制的媒体单位,由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长期以来发行亏损,广告额低,凭借着财政补贴的行政权力庇护, 《中华新闻报》依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上存活下来。但就像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自闯天下一样, 《中华新闻报》也不可能永远在这种 “畸形模式”下生长。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下决定加大力度进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促进新闻单位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变的大背景下, 《中华新闻报》的倒闭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

【评 点】

《中华新闻报》创刊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开始。而《中华新闻报》正式停办,并非意味着信息爆炸时代的结束,而只说明该报并没有能真正适应这个时代的 “媒体生存法则”,说明这个时代进入一个新阶段。

不论从群众利益的角度还是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所有的报纸和其他媒体都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而不是靠纳税人养着或靠摊派来发行。应该说, 《中华新闻报》的停刊,高度体现了本届政府作风的开明与务实,彰显了中央领导人的执政勇气和政治自信,并且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华新闻报》的停刊,成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创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现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明确,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将全面启动,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报纸先行停办。看得出,对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具备了 “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

【观 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后,会不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出现“纸媒倒闭潮”目前还很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市场不相信眼泪”,报业市场优胜劣汰, “劣币”最终会被“良币”驱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朱春阳:从改革的实现来看,选择 《中华新闻报》作为中央级媒体退出机制的实验点,其实也是 “边缘突破”,为推动进一步的改革提供威慑力。期待在 《中华新闻报》倒掉之后,行业管理者给传媒行业协会一个机会,为我们推出新机制、新媒体,而不是任由行业媒体一倒了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 《中华新闻报》的退出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提出非时政类报刊转制和报刊退出机制的问题,这也就是让你在走市场中求生存,办得好的自然会留下来,办不下去的自然淘汰。 《中华新闻报》决非独自一家,后面还会有硬撑也撑不下去的。果如此,才符合报业的市场规律。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报刊报纸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百强报刊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的若干思考
论新闻出版中少儿图书的版面设计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