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索
2015-04-17刘建连,杜朝军,陈宝宽等
地方性高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探索
刘建连1杜朝军1陈宝宽2王利娟2李杰1史政海1
(1.南阳理工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2.南阳师范学院 化学与制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工程素质的内涵,描述了地方性高校学生工程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方案的改革、推进新型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和教育理念的培养、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等途径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工程素质培养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2014SJGLX325。
工程素质是指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工程素质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工科学生——未来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使之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高超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创新和管理能力。
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应为面向地方经济和本学科领域的生产、管理一线,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生产工艺设计、过程控制、技术改进、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和新技术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即为培养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人才。
1、工程素质内涵
工程素质是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综合体现,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渊博的工程知识素质、优异的思维素质、工程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科学的方法论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能力和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等。
工程素质的形成绝对不是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要素融会贯通,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能将素质要素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教学的任一环节,体现在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不同专业学时的工程素质,具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工程环境,因此要有差异地依据不同对象进行综合培养。
2、工程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工程教育的“工程性”不足
一直以来,“工程性”不足就是地方性高校工程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工程教育的培养方案中未能明显体现工科特色——教学内容划分细而全、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课程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明显不足;教学活动未能真正执行“面向工程”的要求。严重削弱了工程素质的培养,其结果导致了毕业生的工程素质较低,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2 过于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了课程教学在工程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过多的地方性高校将增强工程素质的培养决等同为了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学时,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大部分的工程素质要素的欠缺。而高校工程教育包含了理论课程、课程实验和专业实验、工程实训和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等环节。因此工程素质的培养是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从工程教育的每个环节入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和更新工程实训内容和方法、改革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等,必须将工程素质的培养作为高校工科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目标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2.3 青年教师工程素质不高和工程教育理念欠缺
工程教育理念是工科院校教师在工程教育中,具有能够把学生放在工程背景中,以工程为线索,能通过工程项目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将学科理论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地将最新工程技术带给学生的能力。
目前地方性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学历层次高,并且往往是没有过渡就直接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换,这些青年教师在学习期间大多没有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导致工程背景薄弱,所掌握的工程技术都滞后于工程实践。而高校职称评定时过于注重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数,严重挫伤了青年教师参与工程技术开发的积极性,因为工程技术开发成果基本不能发表高水平论文。因此,目前环境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普遍不高,也很难形成工程教育理念。
3、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途径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3.1.1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1.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的选择上不必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特别注意考虑课程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是否有助于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之间的转换;还要注意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目的地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归并精简门类,提炼出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共性内容,突出学科发展前沿。
3.1.3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规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进程,形成“兴趣培养、能力训练、自主实践、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新理念;“学研”结合、“学企”结合,构筑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由实验教学模块、科研训练模块、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模块、毕业论文等模块组成的系统而科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3.2 推进新型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为主”的教学法,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推进创新性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传统讲授、启发式教学、问答式教学、演示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资料阅读及答辩式教学、组织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等等。
3.3 加强对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和教育理念的培养
3.3.1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
从青年教师到校起,就必须给他们灌输工程意识和强调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作为工科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掌握了最新工程技术才能具有较高的个人威信。从而让青年教师自觉地加入到工程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程综合能力,久而久之就具备了较强的工程教育理念。
3.3.2深入工程实践,提升工程素质
要求和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到实验、实习等各种工程实践课程;让青年教师自觉地参与指导学生的竞赛,如挑战杯等;组建科研团队,让青年教师能够参与横向项目的研究当中;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以上实践的参与,可以提升青年教师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处理工程中人事关系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可以尽快使青年教师锻炼出较强的形成工程综合能力,形成较高的工程素质。
3.3.3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提升工程素质的积极性
工程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且需要青年教师有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适当改革评优职称评审机制,真正做到科研和教学并举、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并重的原则,充分考虑教师工程实践取得的业绩。从而可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青年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素质的提升。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自主研究、实践与教师指导相结合,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而解决现实问题的科技学术活动。在地方性高校,主要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各类科技培训、各个级别的比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等。这些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的工程锻炼的机会,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如良好品质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工程技术文件撰写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刘宇,成宝芝.高效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3):160-162.
[2]张永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106-109.
[3]李如玮.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养途径的研究与探索[J].教师,2011,(5):31-32.
[4]朱斌,曹漫祥,谭勇,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工科大学生工程素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17):4237-4238.
[5]王成军,沈豫浙.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工程素质[J].科技经济市场,2008,(7):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