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特性视域下的汉语文化词语英译探析

2015-04-17霍欣琰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英译原文译者

摘 要:以翻译特性视域下的翻译文化特征之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五大特性为视角,以著作、新闻用语等为语料,分别从几个特性出发,探讨分析汉语文化词语的英译特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41-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6

收稿日期:2015-7-8;修改稿:2015-7-24

1. 引言

语言是什么?各国学者定义不一。

汉语之所以称之为汉语,是根据语言的特点来决定的。在语言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记录文化的主要载体。常敬宇在其专著《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词语:“是特定文化范畴的词语,他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何更好地解决汉语文化词成功的英译呢?以往的作者只是就翻译特性的某一方面对汉语文化词的英译进行分析,我们需要从翻译的基本特性来总体分析文化词的英译,从而有助于汉语文化词的成功英译。

个性和共性是文化的两个特有的表现,民族性说的就是文化的个性表现。不一样的民族拥有不一样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就造就了不一样的文化差异,他们不会通过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他们也具备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有着很大的差别。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化是翻译过程中特别重视的一种底蕴乃至技巧,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翻译出来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翻译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平台和视角。这一平台却受到了文化背景因素影响,它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有一定价值的。

2. 翻译之文化特性

许钧在《翻译概论》里说过,翻译并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实践(2009:4)。在这个基础上,许钧总结了翻译一共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五大特性。

第一,翻译是具有社会性的,翻译理论家让·皮特斯指出,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现象,翻译活动理应被包括在对于社会运行的整体研究之中(张露,2001:2)。所以翻译这项活动是需要与社会生活、文化联系起来的,共同讨论社会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第二,翻译是有文化特性的。民族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语言能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然而翻译作为不同语言间进行交流的载体必然会含有文化性。第三:翻译具有符号转换性。新的词汇具有某种意思,那么它就是“符号”,开始融入本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中。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符号系统,然而原文在被翻译成译文的时候就是在解码和重新编排的过程,这就是符号的转化特性。翻译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通过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意义。理解错误,译文不可能正确。第四,翻译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众多的表达方式里面挑选一个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过原文的构架等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意境、风貌和内容等。第五,翻译是有历史性的,受历史和时代的限制,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是不同的。译者需要顾及翻译的历史性,把当前的历史环境还原到原文中,尽量做到不让译文与时代脱轨。

3. 汉语文化词语英译

3.1 社会性

翻译是具有社会性的,翻译理论家让·皮特斯指出,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现象,翻译活动理应被包括在对于社会运行的整体研究之中(张露,2001:2)。所以翻译这项活动是需要与社会生活、文化联系起来的,共同讨论社会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译例一:

“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史湘云也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

杨宪益译文:

Naturally I’ll never come up to you this life time, I’ll just pray that you marry a husband who talk like me, so that you hear nothing but “love” the whole day long. Amida Buddha! May I live to see that day.

霍克斯译文:

I shall never be a match for as long as I live. Xiang-yun said to Dai-yu with a disarming smile, “All I can say is that I hope you marry a lisping husband, who that you have “ithee-with” “itheewith” in your every minute of the day. Ah holy name! I can see that blessed day already before my eyes.”

原文反映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斗嘴,整段话俏皮活泼。杨宪益先生事先有对“爱”和“二”作过标注,对这一段的翻译偏向于中规中矩。而霍克斯的译文用了一些咬舌音,较好地反映了原文的谐音特点与当时社会的说话方式,二者的翻译都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结果。

译例二: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肢体语言是民俗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同民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民俗对应不同的肢体语言,虽然历史逝去,却不会阻止那个历史背景下的肢体语言流传下来并为人们使用。他们从民俗中累积而成并存留了下来,即使很多使用他们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起源。例如“matzo”这个词,指的是张开手掌,伸向其他人的脸的姿势。这个姿势在中国人看来没有恶意,但是在Achaean人眼里是一个极其无礼的侮辱的手势。它起源于拜占庭时期,人们在犯人脸上扔污物的侮辱动作。现代希腊人做这个动作来表示一个张开的空的手掌,但是侮辱性的含义没有改变。

3.2 文化性

翻译是有文化特性的。民族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语言能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因素,然而翻译作为不同语言间进行交流的载体必然会含有文化性。

译例一: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译文一: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

译文二:穷得像叫花子/一贫如洗

在中国,信奉基督教的人比较少,对教堂的了解也不多,如果把“church mouse”直接翻译成“教堂里的老鼠”就不能让读者明白其中的意思,而译成“叫花子”才是中国人了解的意向,使读者明白其表达的穷的程度。

译例二:

欧美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有不少词汇包括他们的节日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较之,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法无边。再有一些如“武术”wushu,“功夫”kung fu,“扭秧歌”yang ko,这些都是具有民间的特色文化。

译例三:

“童养媳”

“child wife: girl raised from childhood to be wife of son of family”

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童养媳在清代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童养的女孩年龄都很小,有的达到了清代法定婚龄,也待在婆家,等候幼小的女婿成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翻译的时候就加了一个注释去解释child wife以便更好地去对这个词语进行理解。

3.3 符号转化性

新的词汇具有某种意思,那么它就是“符号”,开始融入本民族语言的符号系统中。每种语言都是一个符号系统,然而原文在被翻译成译文的时候就是在解码和重新编排的过程,这就是符号的转化特性。翻译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通过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意义。理解错误,译文不可能正确。

译例一:

“两岸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两岸关系”这个新词实际上指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也就是大陆与台湾间的关系,故英译时,不能只简单地译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而应稍作解释,补译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译例二:

“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real economy”

翻译语言的符号转换性需要重视的是民族习惯,尽量做到不让读者误会。虚拟经济是个新的概念,国外的经济学家实质上并不太认可把虚拟经济用在金融体系或者金融活动中去。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国外的新闻报道也经常提到the real economy(实体经济),但是像纽约时报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等权威媒体从来没有出现ficticious economy的提法。因为在纽约和英国,the financial sector金融部门才是和实体经济the real economy相对应的。the virtual economy在英语里面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是跟虚拟经济没什么关系的一种说法,而是用来形容网络游戏里面虚拟世界的经济的。所以,在提及或者翻译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提到“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应该是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real economy而不是the relations between virtu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这样的话主要使用英语的读者就不会困惑,网游里面的虚拟世界中的经济怎么会对现实世界影响如此巨大。

3.4 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众多的表达方式里面挑选一个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过原文的构架等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意境、风貌和内容等。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者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包惠南、包昂,2004:9-13)。

在西方,所谓的“创造性的青春期”说的就是翻译。翻译人员的创造性叛逆是语际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实在难以进行直接的语言转换或者文化传递的条件下,翻译人员根据翻译的目的,超脱语言的制约,突破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实现对原文的高度重视的一种翻译策略(张德鑫,1999)。

译例一:

“A beautifully situated park on the lake’s shore provides a perfect spot to savor an ice cream while watching the boats darting about on the bay or the exciting arrival of the famous M/S Mount Washington as she docks nearby.”

“公园坐落在湖边,风光秀丽。在那儿,你可以一边品尝冰淇淋,一边观赏湖湾里的游艇飞也似地穿梭往来;当著名的华盛顿山号游轮刚刚在附近的码头靠岸时,你会看到那些兴奋的游客熙熙攘攘地上岸。”

译者将这个句子的主句A park provides a spot提出,把其他修饰语译成5个独立的主谓结构句,既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又使读者明白易懂,不失为一个佳作。

译例二:

“Ulvi is a young, cinematically handsome man.”

“奥尔威年轻、英俊,赛过电影明星”

普通读者根据字面翻译得到的是“奥尔威很年轻,而且如电影里的演员般帅气”,这样的译文未尝不可,但却不免显得啰唆,就不如译者的翻译:奥尔威年轻、英俊,赛过电影明星。这样一来,读者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奥尔威有多么英俊帅气呢?

3.5 历史性

受历史和时代的限制,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是不同的。译者需要顾及翻译的历史性,把当前的历史环境还原到原文中,尽量做到不让译文与时代脱轨。

译例一:

“Queen’s English”——《麦田的守望者》

“标准英语”

意译法的特点是以目标语为导向,用规范的目标语语言将原文本的意思表达出来,注重译文的流畅,意译法不再像直译法那样极力地保留原文本的句子结构等,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为了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而改变原文本的结构和修辞手法。Queen’s English如果直译就是女王的英语的意思,这样会有些不妥而且也使得语句上下也不顺畅,所以就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标准英语”。

译例二:

“It was cold a witch’s teat”——《麦田的守望者》

“天气冷得邪门”

由于21世纪的读者已经对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就偏向于阅读的流畅性。

4. 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意义再生

文本的多义性或歧义性,对原文中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味的传达之难做了简要分析,归纳起来有两点:原文的多义、韵味、情调创造了一个宽阔的阅读空间,它给译者提供了多重的阅读和阐释的可能性,这种多重的可能性的存在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之一。译者的任务是要调遣译入语或目的语所提供的语言手段,着力去建立一个相应的阅读空间,但从实践的角度看,这种阅读空间的重建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对原文可能提供的众多意义,译者出于表达的需要或由于多种原因的局限,往往选择其中的一种意义,即他自以为准确的意义加以传达。这样一来,在理论上便缩小了原文本的阅读空间。在事实存在的这些困难面前,到底如何既传达原文字句的意义,又传达原文含蕴未吐的意味呢?应该说,作者有意识地创造元文本丰富多义的想象空间,本身是一种创造,每一个多疑的词句的聚合、每一个留给人以丰富想象的情景的创造,也是非常困难或具有挑战性的,且这种创造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我们在此不可能为传达原文所创造的“义”和“味”提供一个万能的方法,只能基于我们对意义的理解,再借助一些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在处理有关意义问题的实践中所总结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4.1 去字梏

如果我们在理论上明白了意义不是确定与唯一的,并认同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的观点,那么我们就会进一步领会到萨特所说的文本的意义不是每个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的深刻道理。在翻译中,要正确把握每个词的意义,必须细心地揣摩作者的意图,全面地把握上下文的关系。总之,要在动态的语境中正确领悟字词的意义。学外语者习惯了依赖字典,从开始学习外语就习惯于从课文的词汇表所列的母语解释中去理解外语字词的意义,往往误以为词汇的意义是固定的。要破除字的桎梏,首先要破除流行的逐字对译的习惯。去字梏,并不是去破除字的存在,相反,字词的意义是一部作品意义的基础。同样的字和词,在不同的作家笔下,通过不同的组合和上下文,会赋予他们不同的色彩和生命。

4.2 重组句

去了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

杨绛认为:“翻译包括三件事:选字,造句,成章”。选字需经过不断的改换,得造成了句子,才能确定选用的文字。成章当然得先有句子,才能连缀成章。所以造句是关键,牵涉到选字和成章。”

傅雷特别重视翻译中“重组句”这一环节。在《致林以亮论翻译书》中,傅雷就明确谈到了短句与长句的翻译问题。他认为短句的翻译难在传达原文的语气、情调与气氛,而长句的翻译难在“重心的安排”。要解决这两难,就应该依靠句法,多加句法的变化。

杨绛在《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一文中对组句的理论依据、困难及方法作了系列的分析与介绍,尤其是她根据实例将组句的机理、步骤和效果作了透彻的揭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4.3 建空间

在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言文化词语翻译中,译者不但要着重将原文的意义确切地表达出来,还要考虑读者能不能通透地理解原作的深层韵味,通常译者需要把原文中隐含的意义也要直接地表露出来进行传达,所以原文的立体结构空间就变成了平面的结构空间,原文中隐晦复杂的意思也就变得更加透明,这样一来,译文往往就没有原文立体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大大缩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怎样克服这样的障碍呢?只有通过智慧地翻译而不是去复制原文,机械性地翻译原文,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把原文放入这个语言关系空间中,找出原文的主旨,在翻译的时候,重组这些语意并进行和谐的空间改造,既表达出了原文的含义也把蕴含在文章中的深层意义也表述出来,重新赋予译文生命。

5. 结论

通过从翻译的五个特性: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入手,本文采用举例证明的方法来探讨英语文化词语的汉译。本文发现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译者主体性等条件制约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我们进行翻译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方面的影响,使翻译真正发挥其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英译原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