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改革在曲折中前行
2015-04-17张化冰
■张化冰
会议报道改革在曲折中前行
■张化冰
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 “八项规定”中,有两项规定与会议相关。第二条 “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中,提出 “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要 “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第六条 “改进新闻报道”规定中,要求 “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这两条规定一方面对全国到地方、基层的会议进行了整风,一方面对媒体的会议报道进行了改革,尤其是提出的根据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将政治新闻本身的新闻价值凸显了出来。
“八项规定”推动会议报道改革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无论是国际时事还是国内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单位,会议是反映问题、成绩、经验、教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的内容自然可能具有新闻价值,但如何报道这些会议、应该重点报道哪些会议则是新闻媒体应该审慎选择和衡量的问题。
会议报道一直是被我国受众诟病的一个版块。按领导人重视程度而不是按照新闻价值本身对新闻进行排序、设置等备受争议,我国的新闻报道在发展历程中也一直在推动这个问题的改革。事实上,一方面,高层领导人出席和参加的会议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这些会议往往是事关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改革的风向标,其中含有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对会议报道的排序、时长等问题,中央也在不断出台文件进行调整,不断取得新进步。
早在2003年3月公布的 《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中,中央明确指出: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此次 “八项规定”对会议报道的要求既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新作风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会议报道改革的延续和推动。
本次会议报道改革与之前不同的是,与中央决心彻底整治会议泛滥、形式大于内容等会议本身的弊端步伐一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对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整改,这些问题也正是在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中一直存在的。同时,“八项规定”也明确提出了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等进行会议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等更是将会议报道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有关会议报道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细化、唯实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规定背后,则是党中央对既有的不正之风、不良作风的整治,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却是关系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时刻敲响警钟。各种大小会议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会议报道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值得新闻行业反思,一方面要积极践行中央的 “八项规定”精神,一方面要进行新闻工作作风、文风的自我改革和推进。
“八项规定”助力新闻理论建设
“八项规定”公布后,给各级政府部门带来了切实变化,这些变化也为普通民众所深刻感受。比如,会议产业受到重大影响,由于会议本身涉及到一个产业市场,比如运营方式、产业文化和消费习惯等,在各项开支减少、厉行勤俭节约的同时,会议时间大幅下降而实效反而上升的可喜局面慢慢呈现。这是“八项规定”给政府部门会议带来的深刻变化,同时也证明 “八项规定”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出台的切实、有效、深入的改革举措。
“八项规定”本身更大的意义在于构建新的作风制度体系和增强制度执行力,这在无形中也推动了我国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设。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让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得不刮目相看。
中国的新闻学理论和实践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烙印。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发表了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精辟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之后,我国的新闻学理论一直和国家的建设、发展紧密相关,并不断变革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具有政治性强、敏感度高的特点,同时又要具有客观性、时效性、真实性等新闻的核心特征,因而新闻工作必须具有大局眼光和职业素养,既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又要具有爱国爱家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发表对于媒体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看法,比如提出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要具备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由此可以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当前和未来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明晰的思路,这与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和改革进程不可分割,这对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国内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凸显,世界影响日益扩大但挑战也无处不在的格局下,我国的新闻理论体系建设将会出现很多新元素,勃发新生机,“八项规定”中有关会议报道的内容正是其中的体现之一。
“八项规定”虽然文字简短,但却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内容详实,字字有力,关键是在中央的高度关注下不断推向实处,体现出细、实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会在中央以后发布的有关媒体的文件中不断体现,这必将对我国新时期的新闻理论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八项规定”促使媒体转变思路
我国的媒体性质与欧美国家不同,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公共空间,既要传达好党和政府的声音,也要关注民生民情和社会建设。不能否认的是,有的媒体工作者习惯了向上看,而忽视了向下看,脱离了群众和实践。新闻事业是由新闻单位和新闻个体共同组织实施,因而个人和单位的作风风气决定了一个时期新闻事业的风貌。
早在1947年6月,《晋绥日报》就针对新闻报道工作中存在的新闻失实的问题,采用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鼓励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 “客里空”运动。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诞生之初就开拓的良好传统。
会议报道的风格和特色更大程度掌握在媒体自己手中,如何进行议程设置,更好地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好,同时又贴近群众和实践,履行自身的媒体使命是媒体单位和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随着媒体市场化的进行,商业利润、市场等因素影响了媒体的判断,“抓两头”的趋势不断蔓延,那就是一头抓领导人会议,一头抓市场,本应该作为媒体立身之本的民生关注、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正是基于此种情况,全国新闻战线从2011年起组织开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力求使之制度化和常态化。之后,我们看到了大批媒体“走基层”后涌现的好稿件、好报道。事实证明,走群众路线,不脱离群众是新闻媒体不可忘却的座右铭。
会议报道冗长,不能体现新闻价值一度是从中央到地方媒体中为民众所关注的问题。“八项规定”无疑是自上而下推动解决这一 “痼疾”的良药,这显示了中央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信心和思路。对于媒体自身来讲,被动接受中央政府的改革思路,而不能从自身问题出发,进行自我改革不是长久之计。“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望者”,这是美国报人普利策的名言。这意味着媒体人要比别的行业具有更强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项建设进入攻坚区的阶段,媒体行业应该真正发挥 “望者”的角色,体现应有的价值,这是媒体固有的使命,也是时代的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研究室副主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