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伏伽德罗常数在全国卷与广东卷中的考查方式和解题策略

2015-04-17潘佳绚,衷明华

江西化工 2015年3期
关键词:德罗混合气体考点

浅谈阿伏伽德罗常数在全国卷与广东卷中的考查方式和解题策略

潘佳绚衷明华

(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 潮州 521041)

摘要:阿伏加德罗常数题是历年高考的常考内容。本文对比了全国卷与广东卷中此类题目的异与同,分析并总结了几项解题策略。

关键词:广东高考高考命题阿伏伽德罗常数解题策略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这类试题多考查学生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素养。题目虽较为基础,难度小,但考察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要求高。在广东卷和全国卷,这类试题都是常考题。且因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主要作用于建立微观粒子与宏观粒子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

一、对比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历年真题,剖析两者在此类题目命题上的异与同。

(一)两者考点大致相同

两者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点大致是相同。常以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综合应用和解题推理能力。主要考点有以下几方面:

1.考查学生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含义的理解,相互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2.考查学生对常见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电子转移数的了解。

3.考查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是否熟悉。

4.考查学生混合气体的粒子数的计算。

(二)两者考查的重点略有不同

1.全国卷注重混合气体中的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能力的考查。广东卷则较少考查。

2.全国卷灵活性更强,命题偏爱隐含式命题,考查学生题目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广东卷侧重对概念的考查,题目较基础。全国卷注重的则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较综合。

总而言之,阿伏伽德罗常数在两种考卷上的考查方式虽略有不同,但涉及的知识点,及解题策略是有相通之处的。下面根据历年各省高考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真题,分析总结出几项解题策略。

二、阿伏伽德罗常数解题策略

(一)冷静面对22.4L

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题目中,常考查气体摩尔体积适用条件。此类选项最为忌讳考生因情绪紧张,造成审题急躁。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冷静分析,先做两步判断:1.判断是否标准状况;2.判断物质的状态;再对选项进行计算。

例:(2012·广东高考)D.常温常压下,22.4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

解析:错,非标准状况,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

(2012·海南高考)标准状况下,22.4L的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a。

解析:错,CCl4在标准状况下是液体。本题考查气体摩尔体积适用条件和有机物物质状态,体现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2012·全国新课标卷)D.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解析:错,非标准状况,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面对涉及到反应的选项,学生往往会先研究反应的内容,容易忽略对气体状况的判断。

(二)客观看待常温常压

考生要客观看待常温常压,不能盲目的将常温常压选项排除。要判断是否涉及气体摩尔体积问题。若是不涉及,则不需表明标准状态。

例(2013·江苏卷)C.常温常压下,14g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解析:正确,N2和CO分子量都是28,利用极值法可得出14g混合气体的摩尔质量为0.5 mol,又因为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含有0.5×2mol原子,即原子数目是N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极值法计算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和物质的微粒数的考点,常温常压只是用来迷惑考生。因涉及气体物质的量的计算,所以考生易与气体摩尔体积的考点相混,导致误判为错误选项。

(三)区分浓度与粒子数

已知浓度求离子浓度不需要体积,已知浓度求离子数目需要体积。因此考生在分析时要区分选项考查的是离子浓度还是粒子数。由此判断是否需要已知体积。

例:①常温下,pH=12的氨水中OH-的浓度为0.01mol·L-1。

②(2011·江苏卷)B.25℃,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解析:①正确,②错误。两道试题的已知条件都只有pH值,没有已知体积。但①选项考查的是浓度,②选项考查的是粒子数,因此结论不同。

(四)辨别强弱电解质

高考中常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载体,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等知识的分析理解及简单计算的能力。考查方式多为计算常见固体或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个数。

例:(2012·广东)C.1L 0.1mol/L NaHCO3溶液中含有0.1Na个HCO3-。

解析:错。溶液中的HCO3-水解,所以1L 0.1的NaHCO3溶液中HCO3-少于0.1mol。

(2011·海南卷)D.10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离子数为Na。

解析:正确。pH=13时,c(OH-)=0.1mol/L,n(OH-)=1mol.故溶液中含有的OH-离子数为Na。

点评:辨析常见电解质的类型,准确书写常见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方程式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的水解,同时也要注意强电解质溶液中H2O的存在。但若已知条件为pH值则不必考虑电离与水解,可直接计算H+、OH-的浓度。

(五)分析反应类型

借助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判断反应后电子转移数目、某种粒子数目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对可逆反应的判断,对隐含反应的挖掘,是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但涉及的反应多较特殊,考点较为集中,区分度高。考生可以通过做题,提高对特殊反应的敏感度。

例(2014江苏卷)D.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每生成0.1mol氧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a。

解析:错。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即是氧化剂也是还原剂,因此反应中每生成1mol氧气转移2mol电子,所以每生成0.1mol氧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Na。

(2012·四川)D.某密闭容器盛有0.1mol N2和0.3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6Na。

解析:错。N2和H2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转移的电子数目小于0.6Na。

(2012·四川)C.50mL 18.4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SO2分子数目为0.46Na。

解析:错。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浓度降低,变成稀硫酸后,不再反应,生成的SO2分子数目应小于0.46Na。

点评:遇到此类的题目,考生需冷静审题,分析推理题目,方能避开陷阱,准确判断选项的正误。解答时要注意特殊物质的电子转移情况,隐蔽的可逆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条件,反应情况。

(六)混合气体看关系

对混合气体中某种粒子的粒子个数的计算也是高考卷中的常考题型。这类题型考查考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对混合气体物质的量的计算。解题时考生应分析两种气体的关系。判断两者之间最简式是否相同,摩尔质量是否相同。

例(2012·广东)D.常温常压下,22.4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O原子。

解析:错。在标准状况下才能计算混合气的摩尔质量。

(2012·全国新课标卷)B.28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a。

解析:正确。乙烯与环丁烷最简式相同。28g乙烯和环丁烷混合气体中含碳原子数2Na。

(2013·江苏卷)C.常温常压下,14g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解析:正确。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相同。常温常压下,14gN2和CO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又由于两者均为双原子,故含有的原子数目是Na。

点评:此类的考题较复杂,往往考生面对这类考题会有紧张心理,影响了审题的效果。所以命题者也常在这类考题中设置一些陷阱,最常见的就是结合了对气体摩尔体积适用范围的考查。因为两个考点混合,而混合气体的考点较难,会迷惑考生,使考生忽视了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这个考点。

三、总结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题目难度适中,考点较为集中,综合性强。所以不论是在广东卷还是全国卷出现的几率都较高。因此在2016年广东高考中将使用的全国卷中,此类试题出现的概率也较高。此类试题中常出现迷惑性条件,考生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冷静分析后再做出判断。备考复习时应在多加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对题目的分析及总结。做到对此类题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曾芳、衷明华.《浅析广东省必考点之一—阿伏伽德罗常数》.

[2]徐文华.《高考有关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查方式面面观》.

猜你喜欢

德罗混合气体考点
SF6/N2混合气体负流注放电特性的模拟研究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NO、O2及NO2混合气体考点归纳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混合气体在聚合物注射成型保压阶段中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基于分子弛豫模型的混合气体多物理场二维重建算法
母亲的“喂德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