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 丰富表达——突破习作教学“思维定势”的策略
2015-04-17林碧芬
林碧芬
(云霄县火田中心小学,福建 云霄 3633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低、中、高不同学段的写作(写话)提出了不同要求,却都在突出强调一个主题思想“自我表达”,即还给学生童话般的世界,张扬其丰富多彩的个性,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真情实感。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突破习作的思维定势,突破模式化、雷同化写作实现具有个性色彩的“自我表达”,笔者认为启发多元思维,拓宽思路,丰富题材是重要途径。
一、转变教学策略,让思维插上翅膀
在习作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学习水平、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灵活选择教学策略,通过“有”化为“无”,“定”启发“散”,多元开发,不断丰富学生思维。
(一)“有”化为“无”,隐形中掌握门道
小学生对于写话或习作,常常表现为“怕写”的心理。若要克服“怕”的心理[1]。教师要善于化“有形的写话或习作要求,有条有纲的写话、习作方法”于“无形的交流中”感知、理解,并深化为内在的东西去指引。
例如,有位名师为了指导学生“侧面描写”。他先巧用闻名中外的名画——《深山藏古寺》《踏燕归去马蹄香》作为引子,表面上是带学生欣赏名画,感受画家的作画之妙,其实无形中在点拨学生:像这种以“和尚”反衬出了有“寺庙”;以“蝴蝶”烘托出有“香味”的作画艺术就是“侧面烘托”,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何谓“侧面描写”,然后学生类比举事例加以说明。这比说概念、套公式生动直观。因为有了这种“无中有,有中无”的愉悦指导方式,学生不再有“提起写话或习作就怕”的压抑,他们的情愫得到了释放,有了各自翱翔或驰骋的空间,表达欲如泉涌,表达上的思维定势便不攻自破。
(二)“定”启发“散”,抛砖中引出宝玉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正如一位教授所说,教师教学,如果只教给学生知识,好比是给予学生一个干瘪的柠檬,拿到哪,它还是个干瘪的柠檬。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则成了一个富含汁液的柠檬,到哪都能挤出汁来。一个成功的教师,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富含汁液的柠檬”。
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人物特写——“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他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游戏揭秘:师生听音乐击掌抓手,音乐停,抓住老师的手,抓到的学生有机会揭晓老师的秘密(三张揭秘牌)。在揭牌揭秘游戏中,学生了解了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师”“幽默风趣的老师”“帅气十足的老师”……游戏里,学生懂得了:同一题材,可以从不同角度捕捉信息。2.典例铺路。如描述“老师多才多艺”,他展示了“书法作品”“小品演出图组”,还“现场弹奏吉他”。以自己为典例,抛砖引玉,让学生摸着了门道,再通过“搜寻大行动”——搜捕同学、老师等身边人信息,交流具体事例体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整堂课,有扶有放,以“定”——“典型案例指导”给予学生一把拐杖学走路;再通过“搜寻大行动”发散学生思维,还给了学生空间,打开了学生放眼看世界的窗门,努力实现“启发多元思维,多元取材,丰富题材,拓宽思路”的理想目标。
二、重视“多元”开发,从“求同”转向“求异”
“多元”是为“求异”。多年来,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可是,教改的浪潮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分数还是成了考评的主要“量身尺”。为了高分,教师教学中统一筹划,设置同样的步调,让学生遵循同样的模式学“走路”,这在习作或写话教学中尤为突出。笔者也不是认为这种“求同”教学全不可取,而是本质的东西有些偏差,“教”是为了“不教”。如果真的要实现习作(或写话)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那么,“求同思维”只能是“拐杖”,让学生能借助这“拐杖”去开辟、创新才是本质。所以,从“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是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突破“思维定势”的法宝,是势在必行的。怎样做到“多元”?以下的策略与大家探讨:
(一)同一中心,多方面选材。如“浪费”这个中心主题。教师教学中常关注的是用水的浪费、舌尖上的浪费。笔者觉得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关注贴近自己生活的东西,像学习上笔、纸、书包等学习用品的浪费,盲目追求时尚,衣物、手机、皮包等方面造成的浪费,玩电脑到天亮、睡觉不关灯等方面造成的“电”的浪费,生活中“一次性”筷子、盘子、袋子等过度使用……还原学生生活本色,使学生思维不只停留于“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而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让他们的思维畅游于天际间。
(二)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在习作教学上,命题作文或看图写话是当前教学的主要“引子”。如何让学生在同一题材下突破常规、寻求创新呢?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引导多角度选材是切入点。如写《母爱》,在众人的眼里:母爱藏在干净的衣服上,香喷的早餐中,雨中倾斜的花伞下,挑好刺的鱼肉里……可在学生的成长中,母爱也藏在每天不厌其烦的唠叨中,犯错时母亲的责骂或“竹条”里,闯祸后母亲让他自己处理的“狠心”里……
(三)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作文应是学生个性情感体验的真实流露。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说实话,抒真情,真正克服“同”呢?启发学生“同一材料多种立意”是个好方法。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这也决定了其习作语言风格的多元化。教师何不尊重学生个性,还给他们自己的“天地”。如写“春天美景”,学生的世界里,何处不是春天呢?默无声息滋润万物的雨,共用一把伞下的美景,校园里那活泼、充满朝气的学生,相逢时的一句问候……春天,美在哪?风光,面貌,精神,不就是最靓丽的春景吗?
三、关注“生活”积累,从“拉线”放飞“自由”
新课标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倡导个性化表达。教师何不尝试着丢掉手中的“线”,去掉对学生习作的束缚——定内容、定范围……让学生回归自然、自由表达呢?生活就像一部书,它虽不勾画着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但蕴藏着五彩缤纷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生命气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棵草、一粒小石子……在学生的视野里,同样是一种知识、一种文化、一个奇特的世界。在学生的日记里,笔者常会惊奇地发现“新鲜的东西”,比如蚂蚁碰头传递信息,学生却可想象成“相亲”;不同的树叶,学生竟可把它们当笛子吹,编织成草辫、昆虫等当玩具;一只毛毛虫,也可能成了无敌将帅……不难发现,在这部大书里,学生视野开阔了、体验丰富了。而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便是每个学生习作的最佳素材,最真实最有味道的。给学生“自由”,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写就怎样写……这些不仅是语言运用的练习,还是丰富材料积累的有效途径。
当然,要突破习作或写话的思维定势并非易事,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灵活选用教学策略,才能“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1]唐文国.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高习作教学效果[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6C).
[2]王红.用同一材料的多种体裁写作训练学生发散思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3]李聪蓉.关注生活积累素材——习作教学课堂内外有效链接的研究[EB/OL].http://www.docin.com/p-511691767.html,201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