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

2015-04-17陈寿宗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文本阅读教学

陈寿宗

(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诏安 363500)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过:“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1]这话深刻揭示了语文科学习的精髓。在语文学习中,阅读与写作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综合素养提升方面,各有自己的任务与优势。同时,它们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阅读是吸收,是积累,而写作则是表达,是展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语文新课标提出:“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重纯粹阅读,轻读写结合”的偏颇。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注重纯粹的阅读材料分析,淡化甚至忽略了引领学生阅读中学习写作的训练,机械地割裂了读写联系。以至于学生的文章用词不当、语言干巴、内容空洞、情感淡薄,读来倍感呆板、干涩,味同嚼蜡等。因此,为提升小学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贯通阅读和写作的联系,引导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让学生一方面在掌握阅读知识、方法、能力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发展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情意,另一方面借助写作的训练,反过来生深化、丰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把握,盘活知识积累,构建合理的语文知识、能力结构,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加强词句积累,丰富写作语言

作文课上常常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面对题目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无从下笔。这很大的原因就是平时语言积累不足,腹中无词。实践证明,学生日常语言积累不足,即使素材有多好,立意有多新,构思有多巧,写作时依然会出现这种无从下笔的现象。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主要借助语言来进行。写作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学识、智力、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更是离不开丰富的语言材料支持。因此,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一是背记一定量的名篇佳作、优美词句,摘录感兴趣的词语、语段、修辞等,并分类存储,如“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事件细节”“写景状物”“发表议论”“抒发情感”等等,而且经常性反复阅读、背记。二是借鉴所积累语言材料的表达手法。在语文教材中,课文作者在炼字、遣词、修辞方面,有丰富、生动的范例。如单就句子形态而言,有长句与短句,有常序句与变序句,有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各种句子形态不一样,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与效果也大不相同。平时应让学生以文本语言表达手法为借鉴,加以迁移、运用训练,促进理解体验、感悟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原》,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其中有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教师提示:“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给句子换个说法。”学生有的运用比喻手法写道:“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汇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颂歌。”有的夸张地写下:“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彻九霄云外。”有的则又采用比喻、反问手法写道:“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不正像一首团结友谊之歌吗?”这样,抓住一个句子,进行多种形态的转换,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加强情感体验,提升写作情意

大量实践证明,许多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往往从阅读文本开始萌发的。作家通过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创作出了足以引起学生共鸣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其中那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描写,生动传神的形象刻画,优美灵动的遣词造句,新颖独特的个性展示,都能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平时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巧于、善于挖掘作者的感情升华点,捕捉学生情绪兴奋点,引领他们深入体验,唤起强烈的写作情意。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中成功塑造了“怀特森先生”这一感人形象。由于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情感产生了共鸣,心中特别地羡慕作者成功的创作。教师启发:“其实同学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老师,想一想,说出来和大家交流。”大家积极联系平日里的老师,细心回顾其言行举止,用心体会、感悟其思想感情,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学着把对美的经历与感受诉诸笔端,于是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如有的写“科学老师平时总是带我们动手做实验。告诉我们:科学真理不能靠从书本获得,而要亲手去实践。”有的写“数学老师每次上新课前,总是要求我们先尝试解题,记下不懂的地方,然后组织大家交流,激发我们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有的写“语文老师每次早自修总要检查我们背下的诗文”……学生强烈的写作动机正是来自于对文本的体验与启发。

三、加强“说话”训练,发展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写文章跟说话》中指出:“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嘴说话叫说话,用笔说话叫写文章。”[1]414这生动地说明了说话与写作的内在关系。口语交际作为语言应用训练形式,对提高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口语表述具有克服写作中语言单调乏味弊病,以及确立观点、理清思路的作用。学生平时发言、讨论,甚至是辩论,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头有尾、条理清楚地说给老师、同学听,然后大家再做评价。这样,学生语言能力必然获得锻炼与发展。所以,平时要开好口语交际训练课,引领学生提炼观点,并以之为中心,巧妙构思,力求把话说得明白、条理、连贯和完整,提高表达能力水平,为写好文章奠定能力基础。

在平时阅读课中,同样应鼓励学生多作口头表达训练,比如对文本大至主题、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作者观察、分析、表达事物的方法,小至句子含义、字词的锤炼等等发表见解,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训练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一课,文中写到,当“我”从妹妹口中知道了老人不仅不是聋子,而且还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时,行文用了一个“……”并且独立成段来表达。这是意味深长之笔!教师启发讨论:“此时此刻的‘我’心里会想什么呢?”有的说:“‘我’会觉得很羞愧,同时感到被老人骗了,很是不高兴。”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老人说自己是聋子,是因为‘我’琴拉得不好,怕‘我’丢脸而没信心继续练琴。”有的又说:“应该是想自己怎么这么笨,早知道就该向她请教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见仁见智,他们对文本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其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发展。接着,教师顺势要求学生写下来。学生明确、具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如有学生这样写:

“什么!”我愣住了,“那个每天清晨听我拉琴的老人居然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中无比愧疚,同时充满感激。愧疚的是自己居然一直当她真是聋子;感激的是老人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心,谎称自己耳聋,还一直鼓励我,使我的琴技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进步,真是位大大的好人!我一定要再接再厉。

四、加强方法借鉴,丰富写作策略

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写作冲动,但却往往无从下笔。因为要将零碎的语言、感悟有机地组织成一篇主题突出、构思新颖、条理清楚的文章,离不开写作方法。因而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所表达出来的作者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表达思想感情等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并设计一些迁移性的写作习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训练,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是他们作文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想》,是一首充满情趣的儿童诗,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体会:①作者构思特点,即每一节都是先写我想做什么,再想象会怎么样;②作者所采用的哪些修辞手法;③诗歌的节奏、韵味有何特点。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想,能学着也来写一首诗吗?”在诗歌童真童趣的感染下,学生纷纷拿起笔来。如有学生这样写:

我想把耳朵连在鸟儿头上,

聆听鸟儿的欢歌,

静听森林的涛声,

听啊,听——森林是我欢乐的天堂。

我想把眼睛装在露珠上。

欣赏迷人的夜空,

捕捉清冷的月色,

看啊,看——夜色给了我梦幻。

我想把嘴巴接上扩音器。

唱着快乐的歌,

表达心中的理想,

唱啊,唱——生活是我成长的摇篮。

我想把自己融入人生的长河。

变流水,

涌动浪花,

变蛋石,

色彩斑斓。

成为砂子,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准备啊,

准备——为人类建设做贡献。

学生们所写诗歌主题鲜明、语言活泼、形象鲜明、富于灵性,让人读来有耳目一新之快。这说明,当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相应的写作方法,并加以借鉴运用后,写作便成了一种乐趣,他们会在借鉴、迁移应用中不断有所综合,有所创造,有所提高。

此外,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汲取文本思想情感元素,生成写作素材,以开阔视野,拓展写作思路等。[2]

总之,教师应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准确理解并充分把握阅读与写作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综合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内在本质联系,引领学生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就会更明确,过程更合理,效果更突出。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