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内核 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台湾苏兰老师教学启示
2015-04-17徐小敏
徐小敏
(福建教育学院报刊社,福建 福州 350025)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不少教师在教材处理上,不善于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文体、内容等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更不要说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发展水平去大胆地裁汰教材,有选择性地为己所用了。为了将课堂上得“完美“往往忽略学生反应,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激发,许多公开课更是上成了表演课。在一次闽台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交流中,来自台湾的优秀教师苏兰的现场课堂教学给会场全体教师带来了震撼与启发。课堂教学形式与大陆课堂迥异,教学视角令人耳目一新,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手段令人回味,受益良多。苏兰老师执教了两节高年级语文阅读课,上课所用教材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一首现代诗歌《生活是多么宽广》。
苏兰对教材的处理可以说是尽情发挥,她的课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听其课就像享受生活,思路开阔,从课文《生活是多么宽广》,谈到了台湾与大陆的课文《看戏》的不同,谈到了梅兰芳的京剧,欣赏到了有关电影《梅兰芳》的片段,讲到了《七步诗》。在苏兰老师的教学下,语文课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语文,从语文引到戏剧,从戏剧引到梅兰芳,从梅兰芳引到电影,还引到音乐、美术、摄影……她认为课文并不是课堂的全部,充其量只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引子”,课堂完全是对大陆传统意义上的六年级阅读课《生活多么广阔》教学的颠覆。课堂上,苏兰跟学生聊的都是梅兰芳、京剧、角色、电影、生活,只是用了很少的时间来教学何其芳的诗《生活多么广阔》。简单的一节课在她的牵引下,跳跃出了极为广阔的教学内容,思路的跳跃与思维的求异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展示,语文成了她塑造美好生活的橡皮泥。
课刚开始,很多教师对苏兰的课有些不适应,不少教师一时也听懵了。个别听者在下面窃窃私语:“这节课的任务目标是什么,要达成什么具体任务?”“怎么总听见台湾老师在整堂课都在不停地说,和我们上的课完全不一样,课很随意,不够精美。”可随着苏兰的课继续往下上,听者渐觉亮点频出。就这样,精力充沛的苏兰连续上了两节课,中间也不作课间休息,一节超长的90 分钟课上下来,学生并未有疲惫之感,台下的教师也纷纷为苏兰的课喝彩。大家在议论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发现了语文课的新视角,原来语文居然还能这么上。
一、尊重学生个体,重视教学细节与学生潜能激发
1.充分地尊重学生,关注每个个体
苏兰来大陆上课时借班,这在台湾是极少的,台湾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才更加有益于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才是真正研究教学的基础。试想大陆的“公开课”“借班教学比武”这样的上课形式广泛铺开,并以此为展现“教师功力”的舞台,这是值得商榷,因为这样借班上课对学生情况不了解,如果教师不熟悉教学对象,展开教学的效果一定也是大打折扣。借班上课比的是教师的“教学才艺”,还是这堂课使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提升,这是需要思考的。
苏兰来大陆上课,没办法必须借班上课。为了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她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枚胸卡上面印有各自姓名。上课前,她并不是忙于准备教材及相关的事项,而专门花费六七分钟时间来认识每一位学生,让他们简单地做自我介绍。当每位学生介绍结束,苏兰就会借学生的胸卡提示,反复地重复着一句问候“某某同学,你好!”。从这一繁琐的“唠叨”小细节,可以看出苏兰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展示自己“公开教学”成绩的配合者,而是与自己共同合作,共同参与课堂的朋友与伙伴。上课前,她听到台下有手机铃声响起,马上提醒:“请听课老师们把手机关了,这样是不礼貌的,还会影响孩子们上课。”非常有亲和力。虽然是面对陌生的孩子,可上课时,她总是亲切地叫出学生名字的两个字“小薇”“浩楠”,不像一般的老师总是说“请你来回答”“后面那位男生回答”。
“在接受老师礼物时请看着我,眼中有我,而不只是我的礼物哟!”“我要把机会留给没举手的。”在课上苏兰一个也没有放过,为了让学生能够坚持下去,哪怕延缓了上课的时间,影响了课堂的进程。她为每位回答完问题的学生,佩戴一个奖励的小图标,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有谁没举过手,我一个都不放过哟,没举手的一定是最需要我的。”在她的鼓励与启发下,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了课堂的教学实践。对于自己的做法,苏老师解释说,“这些到现在还没有表达意见的孩子,就是最需要我帮助的孩子。我一定要帮他们走过这一关,一个也不能放过。”
2.营造自然放松的课堂气氛,教学无意于佳乃佳
“所有的表述自然就是美,这是老师教给大家的第一件事。”让学生做回本真,确保课堂的自然、放松。在苏兰的课堂,决不会感到一丝紧张。她的课堂能做到与学生交流的零距离,语言十分接近地气,基本上很少用我们所认为的过于华丽的课堂语言,而是口语化,没有一丝的雕琢之气。“别紧张答案没有错的,只有好一点跟更好一点的区别!”确保每个学生放下包袱,真实地表达自己情感。没有精心构思的课堂情节,而是直截了当,就事论事,课堂节奏依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与我们通常所见教师上课时的“紧”不同,在课堂环环相扣,精致严密的同时,听着便能感受紧绷的课堂,教师迫不及待,似乎不顾一切地一直往预设的教学目标推进,为了表示自己的课堂富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声调抑扬顿挫,常常找个别对教师问题心领神会的学生,而学生配合“默契”,又快又好地回答。教学不断地演进下去,最终完美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课说是教师“表演课”一点都不为过。苏兰的课如此放松。在于她放下了自我,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苏兰课堂上始终是忘我的,她的目的就是把学生推到台前,她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并就此生发,自然引导;当学生回答遇到障碍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因势利导,从中找出学生闪亮的个性,就此学生的创造力在自由课堂中得到了激发。看似松弛的课堂却给了学生充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在她的课堂里,这首诗的教学目标,预设的教学进度已经不重要了,而打造学生透过文本举一反三、提升能力素质的通途成为重点。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
“你们要当第一,不当苏兰第二,三位同学不一样了,他们答案不同,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喜欢,还有哪位同学说说,你与何其芳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哪里不一样”“每个人都不同,所以要自己思考当自己”。
在课中苏兰说自己与何其芳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在生活中是先挖掘宝藏再获得快乐,与何其芳的并列关系的“快乐和宝藏”不一样。她也鼓励每个孩子都要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不要跟着老师和作者的意志走,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答案”“别紧张,答案没有错的,只有好一点跟更好一点的区别!”求异思维的培养成为课堂的重点,例如,同样是让学生形容做自己最喜欢事情时的心情,她不允许学生用同样的词来形容,而要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学生的答案很丰富,思维活跃,“快乐”“高兴”“兴奋”“激动”“喜欢”“欣慰”“舒服”“爽”……在苏兰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激发。由此生发,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获得的快乐,并要求不能出现“快乐”,换之“激动”“兴奋”“欣慰”等词语。
“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综合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对于教师而言,要把传统的重视考核考试结果向注重考核教学过程进行转变,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教改的热情,提升教学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要把注重考核考试的分数向注重考核学习过程进行转变,及时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学习能力进行评价。”[2]作为教师应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而不是简单授课与评价。课堂、文本等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引导学生立足社会走向世界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一个会思考有自信的人,在教师眼里学生是个没长大的“人”,是明天就要走上社会的“人”,因此,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着重教师素养提升,助力学生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应通过创设情境式教学来开展,将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情境演绎,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3]这种情景式的展开需要教师有较为开阔的思维与丰富的人文素养。苏兰生动丰富课堂内容的背后,是教师个人学识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1.教师丰富的想象带动着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课堂文本解读往往注重写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意图,教师揣摩作者,学生揣摩教师。苏兰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思考生活,更关注“我”是怎么得到这个知识。苏兰的课天马行空,她可以从这首诗歌跳到另一篇文章,又从另一篇文章跳到电影,不拘泥于这首诗的注释,而是引导学生透过诗的窗户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她把跳跃性思维引导到学生当中,而且跨度很大,所举的东西性质、范围差别大。我们在上作文课的时候,也谈思维跳跃,也许是人物的动作,然后迁移动物、景色,但类似于这种天马行空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是欠缺的。
苏兰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教学生怎么表达,让学生从不会到会,鼓励他们发言,而且要求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她用过的词学生不用再说,关注完已经说过的学生,又把视角转向没说过的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化体验。她的课堂概念里没有预设的教案,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孩子的倾听与交流上。苏兰甚至大胆地说:“教师是教境中活动的教具。”整个上午的课都是教师在精心营造“教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助。
2.教师个人全面素养的提升。教师如果见多识广,对学生很有魅力的。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是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的独特优势,教师知识面兴趣面如果太窄,就无法真正地调动全班每一个学生,关注到每一个个体。教师如果具备了全方位的知识和多种才能,必定能对每个学生施加很好的影响,发掘他们的闪光点。
课堂功夫在课外。苏兰对生活、教学充满着热爱,无时不刻在学习,她利用一切的时间搜集生活中所有资源,获得了第一手教学原始材料。如在等乘电梯几秒钟,也不忘抓拍有效资料。每次逛书店,也不忘材料搜集,构思课堂。所以,每次上课苏兰都带了不少东西,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无论做什么她都全身心投入。她喜欢音乐,所以去学弹琴,去听音乐会,“我不想成为音乐家,但我要做一个最有水平的欣赏者。”她喜欢电影,“人生短短,何其有幸,能在许多好电影中,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她是台湾教育影展评审召集人,担任影展评审。她喜欢朗诵古诗词,还喜欢画画写书等等。苏兰充分利用图片、宣传、画报、网络等一切生活资源,她无时不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她把课堂当成了一面窗,由此引出更广阔的天地。课上一分钟,课外十年功,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与其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善于积累是分不开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与研究。“让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再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概念,这就是苏兰老师课堂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笔者曾与台湾教师交流过,他们特别欣赏大陆的课,觉得课堂艺术性强,设计精美,赏心悦目。大陆的课目标不大,非常具体,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通过努力很容易就达到。训练学生很扎实,语言训练、感悟训练非常切实。学生朗读很有感情。正如苏兰所说,大陆的语文教学基础很扎实,相比较而言,台湾的国语教学则更有创意一些!海峡两岸的小学语文课堂各具特色,两种差异大的教学交流无疑具有启发作用。总之,海峡两岸教学工作者应共同研究小学语文课堂,通过不断观摩、实践、反思、提升,让两岸的语文教学在比较中前进,使汉语教学得到最优化的传承。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常凤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3]覃兵.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