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情”怡情 构建灵动课堂——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例
2015-04-17陈美玲
陈美玲
(福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福建 福州 3500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乐观的态度、良好的品德、探究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避免思品课堂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品德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做到以“情”怡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文就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课堂实效谈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多样化课程资源,注重“情”境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图书、报刊、图片、案例等文本资源;有录音、录像、网络、动画等音像资源;还有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借助相关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它们直观形象的特点,创设“美”的境界,有“思”的内核,抓“情”这条藤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情境教学模式,注重“情”境体验,打造真实有效的品德课堂。
1.整合资源重“情”境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故事和典型的案例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配合教材挖掘与教学关联的优秀案例,并以此拓展教学知识点,拨动学生“情”弦。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一文时,引用“曾子杀猪”这个经典故事,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信守承诺的《曾子杀猪》的动画视频,通过观看和直观感受,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中来,然后教师顺势而导,给他们讲述“一诺千金”的案例,把学生引入到“诚信”这个主题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导入课堂所要讲述的关于诚信的知识点,自然过渡,达到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目的。在完成引入知识的环节之后,通过对《曾子杀猪》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诚信是金》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核,分析该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让学生有感而发,明白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学生的心灵自然得到“美”化,“情”弦自然悠扬。
2.用心生活重“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1]。教师要把品德教育与生活细节紧密结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搜集课程资源,在品德课堂中灵活运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情”弦。引导学生知“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例如,笔者有读报的习惯,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经典的十大避暑胜地”,被赏心悦目的图片和精炼生动的解说深深吸引,于是就把这张报纸珍藏起来,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这课充分地利用上了报纸上的图片。请看课例回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谁来说说还知道祖国的哪些风景名胜。(只有几个学生发言,而且都是泛泛而谈)
师(在同学“愤”“悱”之际):请同学们欣赏老师从报纸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用幻灯展示了中国经典的十大避暑胜地)学生啧啧称赞享有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弛名中外的桂林山水;他们向往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长白山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夏季;憧憬于神秘莫测的神农架做一次惊心动魄的漂流……(学生饱了眼福,动了心旌,在他们畅所欲言之际)
师:(惋惜)如果这里满地垃圾,花儿被采,枝儿被折,烟囱林立,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
(班上立刻安静下来。在大家沉默了一会儿后,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在学生发至肺俯的忧虑后,让他们为这些风景名胜写写广告词)
师:(深情)相信你们这些环保小卫士一定能让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壮丽!
笔者对一句电视台词记忆颇深,“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只有让品德与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心灵重情境,陶治情操,教学的实效性才得以体现。
二、善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感受“情”思盎然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2]。启发诱导、任务驱动、榜样分析等都是品德教学常用方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法,真正促进学生“情”思,则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科学处理,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课堂模式,强调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积极思考、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让课堂“趣”味盎然、“思”意盎然,学生情感自然升华。
1.启发诱导,主动学习促“情”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时提出问题,促情思萌生。采用启发诱导办法,触动“情”思,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积极思考,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站起来的中国人》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笔者以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派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派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导入,并播放有关刘长春参加第一届奥运会的视频,提出问题:“假如你就是刘长春或看台上遭人耻笑的中国人,当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交流发言后,再将旧中国三次参加奥运会的成绩展示出来,又提出“听了‘东亚病夫’这个称呼,你有何感受”这个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旧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腐败无能是造成中国体育事业衰败的主要原因,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弱,体育弱”的道理。很好地落实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的课程标准精神,很好地抓住了学生“情”这条藤蔓。
2.任务驱动,主动探究诱“情”思
“浅思考”,是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停留在表层化。学生若对知识要点如果记忆不牢、理解不深,其学习状态就会常处于此阶段。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结合在一起,就会经常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课堂要善于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要选择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任务,指导学生带着一个或多个需要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深”情世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我们了解地球所受的伤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为了在第二个环节中更好地展现地球所受的伤害,教师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分别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让大家明白人类的肆意妄为使我们的地球面临严重的威胁,从而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深”情呼唤,树立环保忧患意识。
3.榜样分析,引导自觉化“情”思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更需要架设“榜样”的桥梁,有这样的桥梁,更易连接学生情感通道。而榜样分析法是品德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怎样更好地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伟人、名人为榜样,也可以身边人为榜样,引导学生自觉感化“情”思,让“情”思结晶。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伟大的先人》一课中教学“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呢?”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孔子简介、言行、论著等相关资料,走进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心世界。以“国际孔子文化节”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观看文化节视频的相关活动片断,进一步了解圣人孔子,然后相机出示问题:为什么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让学生将课前搜集到孔子的名言,在小组里交流,相互说一说“这些名言对你有什么启发?”进而师生产生共鸣: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孔子的言行对后人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和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的影响力遍及全球,中国在国外创办的几十所孔子学院就是很好的证明,他被尊为世界级文化名人是当之无愧的,所以,一直被人民推崇为‘至圣先师’。接着,教师趁势拓展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中国的历史名人还有许多名传千古,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终生努力着、追求着。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历史名人的事迹,课堂上讲述交流,拓宽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视野,然后教师导出问题:“从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你感受到了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用是深刻的,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净化了内心情感。师生共同小结“这些历史名人的品质,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三、选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建“情”趣课堂
布鲁肖说过:说到教学手段,你尽可以别出心裁,独树一帜。[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游戏、开展辩论会等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活泼开放的有情趣的课堂。
1.小组讨论,在合作中激“情”
万物始于情,学生有了良好情趣,更快进入角色。而小组讨论是很好的方式,当然,教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学生根据前后位置分为四人一组的单一方法,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分组。科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精神。例如在六年级《诚实与信任之间》教学时,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教科书中《一颗棋子》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吕元膺的做法如何?别人怎么看的?你怎么评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注意学生讨论的内容,走进学生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发表见解,再次交流,汇聚学生思维的火花,最后师生小结:“吕元膺的对手虽然只是挪动了一颗小小的棋子,但是却失去了‘诚信’是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做人之本,孔子就说过‘人无信不立’,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事事处处、时时刻刻讲诚信。”
“善于激发情感、拨动心弦的教学,确实是教师教学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4]品德与社会课堂又何尝不是这样?
2.角色模拟,在体验中悟“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情感的调动并非易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呢?角色游戏在品德课教学就能产生良好效果。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课《伸出爱的手》中,通过“单手穿衣”“手语传话”“蒙眼过马路”等的体验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因为角色模拟,真正贴近了另一颗心灵,在体验中悟出情意,达到品生课堂培育学生的爱心同情心等美好品质。
3.课堂辩论,在论辩中动“情”
教师把握不好,品德课堂很容易成为说教的、无味的课堂,辩论就是触动学生情感、相互讨论交流的平台。教学中开展辩论会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激烈的辩论会中,在辩论中汲取营养,在辩论中拓展认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出适合开展课堂辩论的教学环境,并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仍以《诚信是金》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围绕着“善意的谎言是不是诚信”作为辩论的主题,让正反两方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明白一个道理,即“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这场生动的学生辩论会,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激发学生从理性角度辩证的态度去深思问题、形成剖问利弊的能力,使学生对是非、善恶标准有一个清晰的尺度。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要贴近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升华,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要眼光独特,又要充满智慧,就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情感世界,发挥好引导作用,科学处理教材,充分挖掘资源,真正弹好学生这根“情”弦,这样才会灵动课堂,有效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灵。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张化万.情趣课堂创设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