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中学德育实效——以福建师大附中为例

2015-04-17林泳许杨林峰何燕林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纪律德育意识

林泳许 林 群 杨林峰 何燕林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应该被置于首要地位,但在目前中学教育过程中,不少学校偏重于知识灌输,努力提高学生成绩,而品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德育课程安排较少,德育方法单一陈旧,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求。社会实践是对校内课堂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德育的实践课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社会服务实际,不仅能够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领会和理解,还能够培养其公民意识、社会公德、劳动观念、奉献意识、团队意识、艰苦奋斗与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其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如何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德育的实效性,福建师大附中进行了长期而深入地探索:

一、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现代教育心理学揭示,进入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着明显的心理封闭性。正是因为当前中学的德育模式与中学生心理特点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在德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德育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德育内容无法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实现道德的内化。[1]为此,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减少许多高危行为的发生。通过生活技能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合作规范、利他主义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2]

长期以来,福建师大附中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放在学校德育的突出地位,通过军训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公益活动教育等途径,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军训教育。规则和纪律意识是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条件。部队是个大熔炉,是最讲究纪律和规则的地方,为了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学校把所有的高一新生都统一集中到省军区教导大队,以班级为单位封闭一周集训。学校与教官密切配合,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特殊,只有纪律和规范。社会实践期间,无论是发型还是服饰、内务都有严格要求。为了巩固社会实践的成果,学校在高二和高三开学前又组织学生军训复训,持续时间3-5 天,受到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取得良好成效。

2.社会实践教育。高二是高中生活的关键,学生因为文理分科重新编班,但是高考的压力尚未形成,而学校的一些环境和相关规定他们也熟悉了,所以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纪律意识有所涣散。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凝聚人心,提升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意识。学校在第一学期期中考之后,组织整个年段的学生前往安溪参加以团队和素质拓展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公益活动教育。学生们参与公益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公民社会意识,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都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借助团委实践部和儒行公益社,组织学生赴永泰贫困山区给学生送温暖,去社会福利院帮助孤寡儿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的灵魂也得到升华,认识到幸福的真谛,这也成为解开新时代孩子自私的一剂良方,在奉献社会中使自己得到成长。不仅如此,学校团委每年在校园科技文化节期间组织“跳骚市场”义卖活动,不仅有利于物品循环利用,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此外,学校还通过春游、秋游等游览活动,引领学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进行生态德育。

二、社会实践德育实效分析

1.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纪律观念

通过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领略到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培育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安溪三安幸福小镇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高二的社会实践中,学生看到了统一规划的建筑风格,平坦的主干道,优雅的生态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提升了国家认同感。

纪律观念与规则意识对学生极为重要,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基本的、直接的体现。当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才发现,不论军事训练、团体活动、外出参观调研,对纪律都有严格要求,这对学生是很好的约束和锻炼机会。许多学生对此都积极认同,他们十分清楚将来踏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首先面临的是必须严格“遵章守纪”,这是组织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哪种社会实践的方式,纪律都是有效开展的保证,尤其是军训更是需要纪律的支撑。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到达指定的地点。经过几天的军训,学生的纪律意识明显增强。教师也发现,开学后班级纪律情况与学生军训的表现情况密切相连。

2.有利于培养社会能力和劳动观念

学生首先是社会性的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为此,学生需要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具备社会意识、服务意识、以及是非辨别能力等。然而学生的这些意识和能力仅仅依靠知识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在社会大学校的实践中培养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才有可能锻炼成长为社会人。安溪社会实践基地有个项目是“翻越毕业墙”,要求全班所有的同学必须都翻过3 米高的木板墙。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紧密配合,尤其是需要部分同学的吃苦耐劳,这种紧密配合,甘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奉献和合作的重要性。[3]

劳动是人和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道德准则,是学生踏入社会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由于种种原因,当今中学生很少参与劳动锻炼,因而劳动观念较为淡薄。作为中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劳动锻炼,就不能理解劳动的意义,就不能形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其实,学生参加大扫除、挖地瓜、插秧、采茶、家政比赛等社会实践,都能够锻炼其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本领。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体会中我们发现,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后才能真正明白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个人未来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道理。比如,通过安溪社会实践,学生知道了采茶的要点、制作茶叶的流程和方法;通过插秧环节,学生知道了粮食生产的不易。

3.有利于增强学习动力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天职,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有不少学生将光阴荒废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游戏中,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成才。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目的偏离了现实要求,因为他们并不完全明白现实中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当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才发现,必须脚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术与技能才能成功就业和实现个人理想。由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得以端正,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转变,学习成绩逐步提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不论是学习藤器编制、采茶制茶等,学好每一种技能都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不仅需要时间投入,更需要用心。

三、增强社会实践增强德育实效的路径思考

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目前中小学社会实践的类型主要集中在调查体验类、军事训练类、科技文艺类、志愿服务类、春游或秋游等,时间长短不一,形式相对单一。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也与社会实践基地所能够提供的条件密切相关。而学校组织社会实践一般是以年段为单位,不是以班级为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形式的多样性。同时基于安全考虑,学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形式时,往往规避了貌似具有一定危险性但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也限制了学校和年段的选择,导致形式越来越单一。部分学生反映自己从小学开始到高中为止,已经是第四次去某处社会实践基地烧烤。这样必然挫伤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效果。由此,学校应将社会实践的整体目标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政治组的假期作业时常会布置学生“读一本书,访谈一个人,去一处古迹,了解一种民俗”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理性知识因为感性了解而更加丰满。集体活动和个体行动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家乡、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直观立体。

2.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

要增强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必须使社会实践成为一种常态。为此,首先要加强领导,创新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来保证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学校这方面事务可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和德育处负责管理。德育处应先确定社会实践的总体目标,制定社会实践总体方案。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学校分管领导、德育处、年段、班主任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要注重各个环节的系统协作,提出实施效果的考核评价。其次,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全覆盖体系。因此,学校可充分调动包括福建师大、共建单位、校友和学生家长等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各种资源综合育人的整体功能并实现常态化。

3.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

社会实践作为在校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是获得学分和能否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价和自主招生必须考虑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但事实上,社会实践成绩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纳入学生升学考试评价体系。所以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当作课外放松和休闲,未从自身全面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这一活动的意义。不少家长也忽视社会实践的功能与作用。在当前社会评价机制下,部分学校仍然把考试作为指挥棒,社会实践也重视不足,使得社会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达到的效果与预期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学校各级评优评先挂钩,从制度层面推动社会实践的有力开展。

总之,社会实践为学校德育提供了平台与支撑,不仅拓展了学校德育的途径,而且增强了学校德育的成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让社会实践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更显著作用。

[1]顾爽.中学同辈群体参与式德育活动探究[D].苏州大学,2014.

[2](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高二年段(弘远级)社会实践系列报道[EB/OL].http://www.fjsdfz.org/Article/news/201511/19010.html.

猜你喜欢

纪律德育意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