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课“奏”好调查活动“三部曲”

2015-04-17钟晓菊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品德笔者活动

钟晓菊

(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龙岩 364200)

调查实践活动能为教学提供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调查时机和调查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调查的效用。

一、序曲——课前调查激发兴趣

课前调查是学生喜爱的一项实践活动,精心设计课前调查活动,就如同一部优美歌剧的序曲,用以提示和概括“剧情”,拉开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新课的“序幕”。既明确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与参与热情,使学生“爱上”新课,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与情感铺垫。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出行的学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行路的规则,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在对学校和家庭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认路和寻路,并能初步掌握乘车和问路的一些基本礼节,体验出行的快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的初始期,尚未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对方位的认识也较模糊,尤其是平面图上的方位。因此,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感性认知尤为重要。所以,在本次课堂教学前,笔者设计了一项调查活动“出行知多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远近适中的目的地,如公园、超市、少年宫等进行调查了解,通过具体直接的体验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次活动中,学生在家长的引导帮助下,进行实地调查访谈,了解出行途中的标志建筑物,如烟草大厦、财富中心、瓦子街等;设计乘坐的公交车路线,收集文字和图片资料,并上网查询补充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好路线图。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思考“出行的学问”,如怎样选择就近出行,怎样省时便利,注意哪些安全出行事项等等,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与道德体验,课上的学习自然兴趣盎然。

二、幕间曲——课中调查体验快乐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指出:“教师既不能因为没有所谓的考察与调查的条件和资源,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传授,也要避免开展华而不实的社会调查等活动。”[1]由于调查受到时间、地点或安全因素的影响,一些课前调查也可能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为弥补课堂教学时空的不足,教师就要奏好调查活动的“幕间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烘托、辅助。笔者在课堂上开展即时小调查,它的调查对象是同伴,氛围宽松愉悦,没有了拘谨与不安,获取的信息真实可信;它耗费的时间短,主题明确,在短时内可获得大量的信息,有助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体验品德学习的快乐。如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不一样的你我他》,为了解学生怎样看待不一样的“你我他”,设计了一个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情况:请每个学生和同桌相互了解询问,说出各自的五个优点,在一朵五彩花瓣上写下来,贴在黑板上。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活动,画得都很认真。这样的即兴调查起点低,易操作,让每个孩子都在亲历亲为的活动中发现同桌的优点,找到认同感,增进了同桌之谊。

又如人教版《对立与沟通》一课,笔者设计一张调查表,进行课堂即兴调查。

请你认真完成下面调查问卷,在答案后括号里打上“√”。

1.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否有矛盾?A.有( )B.很少( )C.从来没有( )

2.当你和父母意见不和时,采取的行为有(可多选):A.沉默不语( )B.生气不吃饭( )C.争吵或发脾气( )D.离家出走( )E.换位思考( )F.说明理由( )G.其他( )

3.你希望和父母的关系:A.平等礼让( )B.服从与被服从( )C.互不礼让( )

即兴调查的结果显示,班上每个学生都和父母曾经发生过矛盾,“生气不吃饭”“争吵或发脾气”是多数学生采取的行为。笔者引导学生就这两种普遍行为进行讨论:说说事情的缘由,再讲讲选择这些做法的原因。学生结合自己在家庭里面与父母相处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矛盾,和同学展开交流:

生:因为父母太强势了,没有选择沟通的余地。……

生:为了发泄当时不快的情绪;为了争面子。……

生:父母的观念陈旧,他们的想法多数是错误的。……

于是,笔者又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自己和父母有效沟通的各种方法,如写信、说理、换位思考等。学生在调查中学习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亲情,消除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学会沟通,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升华了学生的生活情感。

三、终曲——课后调查延伸实践

朱小蔓教授指出:“不存在从生活整体及学校教育整体中抽离出来的德育。我们要从根本上调整对道德的认识,对道德教育的认识。道德教育是和其他教育,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的。”[2]品德与社会课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活动并未停止,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课后生活中的实践行动特别重要,但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兴趣持久时间短,如果没有一定的要求细则督促他们去完成,往往会流于形式。于是,笔者经常穿插布置一些课后调查作业,让学生在调查的乐趣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延伸,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实现德智兼长。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钱该怎样花》一课,布置学生课后完成社会调查:笔者让学生设计了两张调查表,一张是家庭需求表,调查父母亲或爷爷奶奶想要的,自己想要的,资金需求方面等内容;另一张是家庭一周开支表,调查一周的开支情况,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时有所放弃,知道花钱应该有计划,培养学生理性花钱的习惯。一周后在班上开展“本周我当家”的活动:“为自己的家庭生活各项开支设计一份计划书,参与家庭理财,为父母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根据活动情况,组织学生评选出优秀“小管家”。这样,学生在调查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孝心与爱心,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从教育价值而言,课尾的调查延伸,使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选择地接收社会和同伴带给的鲜活的社会事例,学习判断甄别,并导之以行,逐步培养起初步的社会责任感。[3]

应该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安排调查活动,最根本的是要放手让学生真正的去“体”去“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调查实践的方法,如实地观察、问卷访谈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广泛搜集资料,认真筛选并进行整理加工,在此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能力的锻炼、情感的升华,并使调查实践成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习惯。

[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吉明.课程标准2011 导读与教学实施·品德与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梅燕歧.例谈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德育,2014(4).

猜你喜欢

品德笔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老师,别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