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课程改革的认识

2015-04-17杨秀稳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改革职业高职

杨秀稳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轻化工程系,山东淄博255300)

对高职课程改革的认识

杨秀稳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轻化工程系,山东淄博255300)

课程改革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否全面认识高职课程改革,并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教育行为

高职课程改革呼唤了很多年,但是各院校推进程度不一,有的仅把课程章节改为项目任务,其实是换汤没换药。要真正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必须转变观念,全面认识课程改革,并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一、高职课程改革的缘由——为什么改?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的需求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立的标志。近3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及主导产业的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生产一线的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同时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已呈现出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从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知识及技术的快速更新催化单纯的学历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转变[1]。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变迁,要求学生具备多元复合的职业能力。高职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课程改革的基础。

3.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企业生产操作还是经营管理,都在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促进企业对用工的需求规格发生变化。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员工,而非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操作工。而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导致学与用的脱节,是高职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内容——改什么?

1.改革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理论。具体落实到课程改革中,需要将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与提高学生职业认知的能力、技能习得的协调性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

2.改革培养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我国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即通过高职教育,使学生具备较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具备知识迁移能力,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在某一领域或更多领域内从事与专业相同或不同的工作。

3.改革教学内容——以工作内容为载体

实现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是摆脱目前存在的对高职教育“学生抱怨,企业抱怨”现象的唯一途径。高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构建,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选取必须紧密结合学生主要面向的岗位工作,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教学内容组织要基于工作过程,依据知识从易到难、项目从简单到复杂、能力从单项到综合的原则。

4.改革教学形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陶行知说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为高职教学形式的改革提供了最好的诠释。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将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紧扣一线生产岗位的工作,在教学中坚持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5.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积极寻求与人的成长机制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创造诸如体验、感悟、交流、探究、反思、创造等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学习,使学生在获得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6.改革考核方式——体现综合性评价的理念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建立能体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成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是考核内容岗位化,以职业资格标准,以就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考核方式多元化,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现场(或模拟现场)考核与课堂考核、个性化考核与统一性考核、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三、高职课程改革的结果——改成什么样?

通过高职课程改革,力求形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内容为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为教学活动载体,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教学方法,以对接职业资格标准的多元化为评价方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四、高职课程改革的基础——依据什么改?

1.高职教育定位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定位。”这一定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的人才培养观,为高职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2.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课程改革不应该偏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要求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心理学理论支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通过听到的事情,能学到5%~1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的事情,能学到20%~30%;听到并有文字参考,外加看到的事情,能学到40%~50%;如果是亲自体验的事情,能学到70%~80%[2]。这一研究结果有力地说明了能力获得的最有效手段是亲自体验和动手去做。

4.教育家的主张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主张教育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3]。英国科学院院士、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怀特海说:“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4]。

五、课程改革的步骤——如何改?

1.了解我国高职学生的特点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对学生有全面了解,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首先,我们面对的学生经过多年应试教育,导致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其次,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知识不太适应;他们对众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既不能完全理解,又不知如何应用。总而言之,高职学生更适宜于“在做中学”。

2.借鉴职教成功经验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德国职业教育OTPEA五步训练法更加体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符合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OTPEA五步训练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学习内容——学什么(目标);

(2)形成基本认知——我明白(任务);

(3)掌握基本方法——我会做(准备);

(4)学生主动学习——我在做(行动);

(5)评估自己成果——我行了(评估)。

六、课程改革步骤及工作内容

高职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课程改革的步骤及具体工作内容见表1。

七、课程内容建设

以“纤维素纤维制品染整”课程中的“活性染料棉布染色”单元为例,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内容建设对比见表2。由课改前后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可以看出,课改前,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也是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进行的,且实验结果往往是学生交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缺乏对结果的详细分析;课改后,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对知识进行阅读、归纳、讲解,学生在对工作任务做方案、做介绍、做实验,学生在对实验结果做分析、做总结、做创新。课改前,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基本是以听为主;课改后,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做、学生在讲的过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成为导演、助手,甚至是学生讨论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

八、结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是必由之路,全面认识高职课程改革,并内化为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

[1]朱达凯.浅论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观[J].职业教育研究,2007(2):141-142.

[2]陶宇.职业素质培养中体验式教学与真实性评价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31-32.

[3]李淑云.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浅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94-96.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G423.07

A

2095-3860(2015)01-0027-04

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ZCJG106)

杨秀稳(1963—),女,山东郓城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染整技术。E-mail:1410132368@qq.com

猜你喜欢

改革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改革创新(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