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2015-04-1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 刘秋谷
生命的价值高度是在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通过关注教材内容主题思想的诠释,渗透积极人生价值观;关注课堂教学活动,渗透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关爱;关注历史课堂师生对话,渗透生命对生命尊重的理念。
历史教学;生命教育;人生价值观;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1]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主旨。生命教育理念于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中国,时代发展到今天,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仍然远远落后于对教学质量、教学技术改革的关注,高考标语“只要学不死,就要死里学”“提高1分干掉千人”就是鲜明的例证。当前的教育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源——作为人的生命教育,例如央视主持人芮成钢事例就是高智商的背后灵魂深处道德底线的缺失、人生价值观扭曲的鲜活例子。
新时代呼唤生命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完成。学校的生命教育无需另起炉灶,可在学科教育渗透中完成。就如肖川为河南鹤壁市兰苑中学的题词:“以生命教育的眼光发掘学科中生命教育的精神元素,并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情怀与律动,打造生命课堂,是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落实的重要途径。”[2]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在渗透生命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利用历史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关注教材内容主题思想的诠释,渗透积极人生价值观;关注课堂教学活动,渗透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关爱;关注历史课堂师生对话,渗透生命对生命尊重的理念。
一、关注课堂教学内容主题思想的诠释,渗透积极人生价值观
正如卢梭所说:“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历史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史实培养学习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塑造高尚灵魂,为净化今天浮躁的社会作贡献。清华孙立平老师对此的表达最确切:“现在的危险不在于揭竿而起的动乱,而在于全社会的溃烂,全民族精神的堕落是很可悲,很可怕的,而教育是最关键的方面。”
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初中生处于成长时期,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如果抓住这一机会,就能在其成长期确立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新课程新理念》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新教材特色之一是“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3],这一特征说明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很多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历史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
如何用史实事例构建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呢?比如课上讲到岳飞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去分析:岳飞做了什么事,人们为什么敬重他?为什么让秦桧像跪在岳飞墓前?呈现史实:岳飞抗金斗争,人们赞颂他的斗争精神,但结果受到秦桧的迫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但历史史实还原到这里还不够,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分析,秦桧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是得不到人民认可的,让秦桧像跪在岳飞墓前,表达了人民对历史人物的爱憎感情。历史教师可在学生了解史实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引导、渗透,让学生自觉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历史课主题思想内容的诠释中,教师可渗透积极人生价值观的例子还很多,如郑和下西洋,可突出郑和不怕艰难困苦、敢于冒险耗时二三十年七次下西洋的精神毅力;又如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的爱国精神;再如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主共和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历史主题观点诠释越多、渗透亦更多,学生日积月累就能自然而然确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体系,提升自身精神境界。
二、关注课堂教学活动,渗透对生命成长过程的关爱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主动与被动、填鸭与被填鸭的关系,学生常常不愿主动参与,学习热情缺乏,更达不到享受学习过程的效果。因为生命的全过程是由一次次的活动组成,生命教育应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体验生命、享受生命的过程,教师要自觉成为渗透生命成长过程的关爱者。
要使学生享受历史课堂学习的过程,就要尽可能地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时,教师不应急于把基础知识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尽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课前预习是的所见所感。尽管这样的问题设计比较泛,但却能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充足的空间,学生在课堂的畅所欲言也是一种思维的交流。学生们有的会说出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名称,有的说夏朝是谁建立的;有的说桀是个暴君,也许有同学还会说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虽然学生给出的问题没有条理,不够全面,但只要教师板书设计适当,把同学的发言在适当的位置空下来,到最后同学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条理完整简洁的板书。把基础信息问题大胆放手给学生探索,就能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定的学习规律,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用。
教师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但享受学习的过程,还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发现探索的乐趣,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发现自身生命的光辉。至此,生命的主导意识、自信之心等,这些生命教育中所希望实现的生命个体的能力都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
三、关注历史课堂师生对话,渗透生命对生命尊重的理念
课堂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换的场所。师道尊严的地位和初中生心智尚未成熟的必然冲突,注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过分犀利的语言会让学生难以接受甚至受到伤害,要知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生命教育倡导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与学生平等对话,渗透生命对生命尊重的理念。
在历史课堂中渗透生命对生命尊重的理念,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针对开小差不认真听课的同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随机生成趣味问题临时提问。在教学人教版七下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教师可设问:假如你“穿越”到宋代,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可以吃到哪些美食?问题针对书本知识又简单有趣,一下就把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中来,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用批评方式是对自己的尊重、爱护。
在历史课堂对学生尊重、爱护的方法还很多,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问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四课《经济大危机》时,“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可在书本的表格上找到答案,教师可请一些程度普通的同学来回答,因为问题简单明确学生是可以答对的,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而问题“经济危机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则需要作一些归纳总结的工作,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问一些程度稍好的同学;“美国采取什么措施摆脱经济危机?”这一问题需要对全文的理解作为基础,所以需要请程度更高的同学回答。教师甚至还可以设计更深入、涉及面更广的问题,如“德意日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什么措施?”以此作为拓展题,留给对历史感兴趣的优秀生在课后进行探讨。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不同程度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调动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保护,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护与尊重,这对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效果,也是生命教育所希望实现的。教师在尊重学生同时,也能获得学生的尊重。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如今,高效课堂、微课、翻转课堂等掀起教育技术改革滚滚浪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要走生命教育渗透的道路,方能为培养合格人才作贡献。
[1]赵红、范瑞婷:《生命教育扬帆起航》,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14日。
[2]肖川:《我为生命教育实验学校的题词》,2015年03月03日。http://www.zgsm jy.com/List.asp?C-5-47.html
[3]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责任编辑: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