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行走在巴黎的文学“巨人”

2015-04-17天津外国语大学李双

法语学习 2015年3期
关键词:亚诺巨人莫迪

●天津外国语大学 李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行走在巴黎的文学“巨人”

●天津外国语大学 李双

引语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莫迪亚诺的颁奖词:“他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难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

作家文学创作的灵感与内容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或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或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构建文本。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作品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他的作品中,通常的社会背景是法国被纳粹占领时期,小说的地点是巴黎的街头巷尾,而主人公则以现实中的人物为原型,如作者的父亲、母亲和弟弟。在小说的叙述中,作者跨越了单一的时间刻度,情节的发展往往从现代转移至纳粹占领时期,并以回顾记忆的模式来寻找人物的身份,由此逐层深入地揭开那黑暗、碎裂、深不可测的时代面貌,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一、占领期的巴黎——书写的起点与归宿

在莫迪亚诺的文学创作中,巴黎就是他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批判的对象,更是他笔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可以说,巴黎就是整个世界。而巴黎的街道则构成了莫迪亚诺纷繁复杂的小说地图。他的作品都是以巴黎为背景展开,并且对巴黎进行了仔细的描写,好像作家永远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如在新作《为了让你不在此迷路》(Pour que tu ne te perdes pas dans le quartier)中,我们无数次看到诸如“拱廊街52号”“夏罗恩路118号”“洛蕾塔圣母院路46号”等这一类具体的街道、门牌号。有些热心的读者甚至真的跑去看小说中描述的拱廊街52号的酒吧,也竟然发现现实中的地址与小说中所描述的一致。只不过地址所在地并没有酒吧,而是一家银行。作家正是通过这种不在场牢牢抓住读者,从而将自己的地理学密码发挥到极致。在他的作品中,巴黎的每一个咖啡馆,每一条街道都是如此清晰,作者将巴黎的每一个角落都复制进他的故事中。

地理上的精准的确是莫氏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也符合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评判作品的标准,如川端康成笔下的京都,莫言眼中的高密。这些带有“乡土”气息、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学作品一直备受诺贝尔评委会青睐。从莫迪亚诺的小说作品频繁使用地名作为标题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地理学的着迷,如处女座《星形广场》(La Place de l'Etoile),获得1972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环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1978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莫迪亚诺笔下的巴黎甚至一跃成为作品的“主要人物”。随着小说作品的不断发表,伴随着占领时期的遗迹和悲情色彩的剧情,一张莫氏的巴黎地图被勾勒出来。他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那个时候,巴黎是一座让我怦然心动的城市。我的生命只属于巴黎的街道。只需让我独自一人在巴黎的街道上随便走走,我就感到很幸福。”

莫迪亚诺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这个现代喧嚣的时尚之都与半个多世纪前岌岌可危、脆弱不堪的巴黎之间穿插。小说的开始明明还在描述街头咖啡馆里的约会,紧接着就将故事拉入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占领期的巴黎既没有昔日的光彩夺目也缺乏现代的时尚魅力,社会上弥漫着恐怖、怀疑以及暴力。宵禁政策、犯罪率飙升、盖世太保、“抵抗运动”等等使巴黎深陷泥沼。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不同视角构筑小说的叙事体系,穿梭于两个世界的巴黎,将占领时期这座城市风貌还原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巴黎人的恐惧与担忧。通过描述和批判占领时期的巴黎,莫迪亚诺带领我们走进这段黑暗的历史,从而反思人类文明的不堪一击。

二、回忆与身份——永恒的叙述主题

莫迪亚诺以现实主义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当下巴黎的具象,与此同时,穿插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只存于历史模糊中的“朦胧”巴黎。于是,记忆中的“真实”与现实中的存在构成一曲“追寻”的二重唱。莫氏小说情节往往以昏暗的环境和突如其来的对话起始,主人公当下生活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整个剧情的展开依靠对过去的调查和回忆,去找寻不曾了解的身世与身份。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颁奖词用“回忆的艺术”来褒奖莫里亚诺,而中国很多评论报道莫迪亚诺的主题是关于记忆。究竟莫里亚诺的“记忆”或“回忆”是内容还是方法?笔者同意有些评论家所提出的,“记忆的艺术”是创作的艺术手法层面而非内容层面。莫迪亚诺出生于1945年,二战已经结束,他并没有真正经历过纳粹占领时期,作者选择这一时期无疑是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向我们还原一幅幅占领时期的真实图像,叙述二战时期的“人间喜剧”。在描绘他并未真正生活过的德国占领时期,他像找到了象征的源动力:语言的张力借助二战的背景,给莫迪亚诺的作品提供素材和情节压力。犹太裔的身份让作家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念念不忘。他如同考古学家一般细致,对上世纪40年代的记忆精心研究,他在浪漫主义和侦探小说的写作风格中行走,让广大读者有时也分不清哪里是想象,哪里是真实。正如前面所述,莫迪亚诺的“文学家园”巴黎在他的笔下是如此具体,让我们以为他写的并不是小说,而是纪实报告。

伽利玛出版社总裁安托尼·伽利玛如此评论莫迪亚诺:“他用写诗的方法看待世界,并且独立于所有的文学流派之外。他忠实于雷蒙·葛诺和乔治·西默农的创作风格。比起自己的话语,别人的语言更能让莫迪亚诺感兴趣。他对人类的脆弱很敏感,喜欢揭露秘密背后隐藏的真相。”莫迪亚诺的作品就是在追忆一段失去的时光,一段被人遗忘在过去里的逝去记忆。他并没有刻意寻求真相,因为在他看来,真相总会自己慢慢显现出来。小说最重要的也不是寻求真相的结果而是寻找它的过程。因为我们应该通过记忆了解或察觉到历史有时只不过是经历的感受而非能被证明的事实。如同《暗店街》中所描述的那样:记忆的缺失、身份的找寻、熟悉的面庞……

我们并不确定莫迪亚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到底从何而来,他们的身份模糊不定,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但在莫迪亚诺的安排下,我们会和那个年代乏味的巴黎不期而遇。在作者笔下,这些人物会突然变得色彩分明,充满怀旧。小说里郊区、街道、咖啡馆、地铁站的名字连同一些人物的姓氏接踵而来,无疑给小说打上回忆的标记。同时,作者对身份不厌其烦的找寻通常贯穿整本小说。找寻的有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自己童年时期缺席的“父母”。作者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与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三、“父与子”——小说人物的原型

莫迪亚诺出生于一个并不美满的家庭。父亲、母亲的形象经常直接出现在他的小说中,亦或是间接通过小说主人公得到的线索,追寻父母的足迹。莫迪亚诺的父亲是犹太人,以不法生意为业;母亲是来自弗拉芒的演员,一直在巴黎找寻上镜的机会;家庭里唯一和自己亲近的弟弟不幸在十岁时因患血液病而离他而去。因此以后的生活,莫迪亚诺就在住校、离家出走、反叛中度过。作家童年关爱的缺失让我们不禁要问,他的作品是否都是写给父母的一封长信?缺少父爱母爱的莫迪亚诺创作的30多部作品充满了忧郁和神秘,而主题却惊人的相似:身份缺失与回忆。

自传体小说《户口薄》(Un Pedigree)里描写到,在中学的时候,住校的莫迪亚诺认识了“不为父母所喜爱的孩子、私生子、迷失的少年,这些善良的男孩中的大部分都没有未来”。《如此勇敢的男孩们》(De si braves garçons)中第一页就提到“我们这些偶然来到世上,没有归属的孩子们”。无疑莫迪亚诺也曾是其中之一,是个反叛、没有前途的少年。如果不是很早就接触阅读和写作,他的人生也会和他们一样平庸。因此在随后的创作生涯里,这位诺奖的获得者一直倾力描写这群没有未来的儿时伙伴。莫氏小说中无数人物正是基于儿时的记忆而创作的。如以寻找多哈·布慧德的寻人启事展开故事并以此命名的小说《多哈·布慧德》(Dora Bruder);《青春咖啡馆》(Dans le caféde la jeunesse perdue)里缺乏安全感,在不安和恐惧当中寻求帮助的露姬;《缓刑》(Remise de Peine)里主人公“我”和弟弟等等。这些命运多舛的少年,正是年轻时代的莫迪亚诺的写照。他们的故事与经历不停地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到失落和同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动。

17岁时,作者决定再也不见自己所怨恨的父亲,尽管在随后的创作中我们仍能不厌其烦地看到“父亲”的影子。随后,在雷蒙·葛诺的支持下,他放弃了学业转而写作。他曾写道:“虽然我还未满20岁,但我的记忆却远从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他的作品如侦探小说,是线索游戏,但没有一条线索是偶然。《快报》的文学评论指出,至少有5本不同小说的5个不同人物,住在不同的地址,却使用一个电话号码:Auteuil15-28。已经69岁高龄的莫迪亚诺将写作的焦点一直放在二战占领时期的巴黎,向我们娓娓讲述动荡时代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寻找,不管是犹太人、非法移民还是妓女和流浪汉。在外人看来,莫迪亚诺谦虚礼貌,不善于表达,法语中甚至出现了“modianesque”来表达一种既无逻辑也不荒诞、在清晰与模糊两个世界之间行走的人物或者状态。在作者看来,越是神秘的东西越有趣。他在自传作品《户口薄》中承认:“我甚至在毫无神秘可言的生活中寻找秘密。”

结语

莫迪亚诺无疑是当代文坛一颗巨星,很早就有文学评论家将他与图尔尼埃(Michel Tournier)、勒·克莱齐奥(Le Clézio)并列为“新寓言派”的三大巨匠。莫氏作品虽然总是给广大读者一种神秘、迷雾的感受,但是作者的思路和创作手段确是清晰、明确的。他的作品永远选择巴黎作为“家园”,我们能够想象他那1米95却纤瘦的侧影行走在巴黎的街道,一边为小说寻找场地,一边为我们绘出一幅精确的巴黎地图。莫迪亚诺对占领时期的法国人尤其是犹太人情有独钟,通过对过去的探索与“回忆”,他的笔下描绘了无数寻找失去“身份”的小人物。他也是一名充满“神秘”的作家。他的神秘源自小说创作中的神秘气氛和主人公的神秘人生轨迹,同时也源自作家本身低调而不为人熟知的“过去”。他既是小说的写作者也是其中的某个人物。他的两部作品:《多哈·布慧德》描述了1942年一个犹太少女在巴黎逃亡,与父亲先后被捕,最后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户口薄》更像是作者生命前二十几年的自传,小说里作者提到“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父与子”形象正是作者创作的文本原型,以此构建小说的关系网络。他的作品充满回忆、共鸣、反复讲述。莫迪亚诺通过回忆的手法为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纳粹占领),在巴黎的街头巷尾寻找身份的平凡人。

猜你喜欢

亚诺巨人莫迪
国内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微笑背后的秘密:疼,一直在疼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微笑背后的秘密疼,一直在疼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直立的石巨人
二〇一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的诺贝尔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