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2015-04-17仝川
文/仝川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文/仝川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站)位于福建省长乐市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相邻的长乐市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闽江口湿地生态站是《国家林业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网络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2020年)》规划新建的50个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之一。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站的建设将促进闽江河口湿地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保育与恢复以及应对全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数据的收集、监测与研究工作,为闽江河口湿地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闽江河口湿地鸟类资源十分丰富,每年吸引数十万只水禽在此栖息觅食,其中包括许多世界性濒危鸟类,如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和黑脸琵鹭等,多项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在闽江河口湿地开展候鸟观测和研究,将使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研究更完整,为国际鸟类迁徙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同时,闽江河口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表现在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其次还包括调节福州市区域小气候、净化水质、减轻盐水入侵压力、碳汇及脱氮等多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闽江河口湿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植物入侵、台风/风暴潮及酸雨等的影响十分明显,开展相关观测与研究具有自身的特色。
长乐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闽江口湿地生态位的建设单位,保护区多年来开展湿地鸟类观测,积累丰富的观测数据与经验,近年来,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合作,开展闽江河口湿地保育及水鸟长期定位观测。
2013年4月,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到闽江河口湿地进行现地考察,对闽江河口湿地站建设条件、观测点布局以及观测内容与研究领域等进行指导,肯定了闽江河口湿地站符合建站要求,具备建站条件。2013年7月,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闽江河口湿地站建设的专家论证咨询会议,听取了建设单位、技术依托单位及现场考察专家的汇报,审阅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申请书》及相关材料等,肯定了闽江河口湿地站符合建设要求和具备保障条件,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该站的建设申请。2014年1月,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正式批复同意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申请。目前,已由国家林业勘测设计院完成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于2014年7月15日,由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在福州市召开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已报送国家林业局等待最后的批复。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站规划建设一个面积500m2的生态站综合实验楼及附属基础设施,其中气象观测场1座、固定观测样地10个、鸟类观测站3个、水文观测断面6个、温室气体通量静态箱法观测点数个、综合观测塔1个。计划采购离子色谱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碳氮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手持式叶面积仪和便携式水质检测仪等相关分析仪器。同时,计划在闽江口鳝鱼滩湿地建设一个河口湿地模拟控制综合研究实验室,开展潮汐、沉积、增温、外源物质输入等方面的模拟实验研究。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站建成后,除了定期向国家林业局提交闽江河口湿地监测情况报告及相应的汇总数据,生态站还将以长期野外定位观测与科研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开展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观测与研究,揭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演化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趋势;探讨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与气候、水文和人为干扰的关系;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对河口沼泽湿地碳汇功能、脱氮功能等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闽江河口湿地的生物资源保护和观测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完善我国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体系提供连续的科学监测数据。同时,依托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定位站,集成各方研究力量,提升我省沿海湿地研究创新能力,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地方生态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罗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