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充满希望和失望的时代

2015-04-17编辑伍梦尧

纺织科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邓丽君王朔大众文化

编辑/ 伍梦尧

据说,阅读《三联生活周刊》曾是文艺青年的一种标配。然而,每周一期,如此之多的内容信息,对于已逐渐习惯碎片化阅读的很多读者来说,显然难以坚持。

阅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所著的《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这本书,我发现这些文章几乎都可以再重新发到纸媒上,扩散到微信上,因其要比现在微信上能看到的谈明星、谈文化、谈时尚的段落组(简直不能称为文章),好的不是一点半点。

文化研究专家不谈流行文化,对流行音乐、电影以及文化跟商业的其他结合物躲之不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流行文化不只是简单意义上其他层面的文化投射,而有着其自行生成的规律。

为何邓丽君在中国台湾只是上世纪70~90 年代流行音乐生产线上走出的一个红歌星,到了大陆却能带动社会心理变迁,具备深刻的时代性?Beyond 和周杰伦在不同时期的走红,又有着怎样的时代性?

为什么罗大佑、李宗盛这样的人最终还是会来到大陆?就像港台流行音乐、电影产业的其他佼佼者在最近十多年间也纷纷北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近年来大陆的流行音乐、电影空前繁荣,从产量到市场,再到愿意投身这些行业的青年人数量,都是过去不可想象的。尽管如此,为什么很多人仍然对大陆的流行文化耿耿于怀,认为太过急功近利?

有关摇滚,崔健怎么看,窦唯、许巍、汪峰又是怎样看的?他们是怎样的人,其本人跟媒体包装的标签式形象有着多大反差?他们几个人的各自走向,凸显了中国流行文化生产机制和商业化机制存在着怎样的断裂?

王朔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大众文化偶像的?他本人为什么不愿意扮演这样一个角色?为何说大众和媒体都误读了王朔?

为什么说互联网、电视选秀节目摧毁了中国的音乐生态?中国的评书艺术传统缘何找不到传承土壤和对象?而民间演出团体又为何终究无法脱离家族式模式,并因此难逃衰落的宿命?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解答、剖析,以及涉及到的在场者问答,都曾由王小峰写出,并出现在《三联生活周刊》的版面上。然而,这些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很多人——中国的摇滚乐困境依旧,流行乐坛上充斥的仍主要是几个老面孔,本土电影偶现精品但更多的却是雷人之作,流行文化生产体系中相关的方方面面仍保持着浮躁,困惑的当局者以及看不到头绪的旁观者并不知道或是早已忘记了《三联生活周刊》、王小峰曾经就这些问题给出过解答。而其他很多媒体和文化学者对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等问题的探讨,却总是难以脱离理论阐发或简单意义上的娱乐评论两个极端。

相比过去,而今,从国家到地方都已开始关注文化,正视流行文化的力量,但却似乎依旧无法弄清接近于传奇的邓丽君、王菲、beyond 是怎样炼成的,砸下很多钱,却一直走弯路。只有大,没有文化,大众文化将无法挣脱俗不可耐的胎记。

因此,直至今日,我们仍然有必要翻开王小峰这本书,换一个角度了解我们曾经历过、并正在重复经历的时代。

猜你喜欢

邓丽君王朔大众文化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陈佳《又见邓丽君》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