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企赴美:大逆转还是再平衡

2015-04-17杨文静

纺织科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建厂科尔升级

文/ 本刊记者 杨文静

美国具备资源、技术、品牌、市场、贸易政策等一系列优势,对于当前囿于成本压力的我国而言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随 着“习奥会”的圆满结束,中美双方达成了涵盖政治、经贸、文化、教育、能源等多领域的共49 项成果清单。成果清单中,IMF 份额改革与人民币纳入SDR、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取得新进展等内容释放出一个信号:中美经贸壁垒将进一步消除,这对处于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而言可谓又一利好。很多人会说,一贯作为欧美地区产业升级转移承接地的中国,其产业转型升级并不能从美国受益良多。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美欧并购建厂,与奔赴东南亚建厂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图景,成为中国本土制造借助全球有利资源走向全球制造的重要标志。

逐利而行,纺企赴美

中国制造业走向美国、走向全球,并非是迫于成本高企的无奈之举,而是中国企业提升壮大自己的明智之举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经营有六成多发生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行业,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人口结构,国内人力、土地、能源价格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将呈现不断上涨趋势,加之人民币汇率几年来大幅上涨,不少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并购或建厂机会。东南亚、南美洲以其低廉的人力成本而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输入地,美国、加拿大等地凭借低廉的能源土地价格、优惠的政策、极低的贸易壁垒成为另一些被人关注的国家。

公开资料显示,2011 年5 月,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粘胶纤维生产企业富丽达集团,以2.5 亿美元收购产业链上游企业加拿大纽西尔特种纤维素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太阳纽约调研公司荣鼎咨询今年5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0 年到2014 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的新项目和收购项目价值达460 亿美元,其中有很多都发生在过去五年间。

相比中国而言,美国的优势在哪里?

人力成本方面,美国依然没有优势,其工人的工资依然远远高于中国。2014 年,我国依据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大约每小时12.47 美元,约为美国工人22.32 美元的一半。伴随着页岩气革命的如火如荼,加之此能源有运输方式、使用范围的限制,故美国本土能源正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能源价格一路走低,甚至低于国内气价的一半,形成一大优势;另一个被科尔集团等国内企业看好的是其较低的国际贸易壁垒和稳定低价的土地资源,这无疑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空间;此外,美国拥有先进的科研水平,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管理及产品水平。

据科尔集团的负责人介绍,对进口棉花的较大依赖也是其进军美国的重要原因。美国棉花质优价廉,加之物流业发达,棉花可随买随用,大大降低了仓储成本。因而科尔集团所需的能源、资金等成本在美国相对较低。分析人士认为,对于那些并不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或者产品更贴近美国消费者的中国企业而言,在美国建厂不过是自然之举。

由此看来,将工厂迁往美国,尽管人力、国际物流成本会上升,但其他方面消耗的下降将对此进行抵消,甚至总体上将成本拉低,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发展预期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在美建厂,以科尔的纺纱厂为例,其大多已实现高度自动化,并不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像制衣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需要依靠孟加拉国、越南、墨西哥等地的廉价劳动力。因为人工成本差距,制衣厂之类的工作短期内不太可能在美国建厂。大逆转还是再平衡?

尽管中国企业赴美建厂远未达到席天卷地的程度,但显然美国本土也注意到了这一动向,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产业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以科尔集团在美投资建厂为例,试图凸显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企、国际竞争力下降的论点。

确实,中国制造业成本高企已成为共识,全国政协常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称,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明显,不仅高于东南亚、东欧等地区,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珠三角、长三角更是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然而,美国本土的土地资源,能源价格,技术,棉花补贴与贸易政策等优势,还是吸引了不少国内企业采用海外收购与建厂等方式对美国市场进行投资。

因此,产业升级中的优胜劣汰、趋利避害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论调来代替。中国制造业今日的场景并不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每一次世界工厂地位的转移都是一轮产业再平衡的过程。当年从欧洲到美国,后来从美国到中国,如今从中国到东南亚、南美等地区,所遵循的都是产业升级中的同一逻辑。不同的是,伴随着全球化4.0时代的到来,产业转移更为便利,全球资源优劣更加明显,边界日渐模糊,所以产业转移的动因将日趋多元化,产业升级的步伐也将加速。此时,将本土并不具有优势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保留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群体是产业调整升级的必经路径。中国正由全球制造产业链的执行者,逐渐过渡为全球制造的策划者、发起者、组织者,这种潜在产业链地位的升高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的。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经济学人》认为,与越南等国相比,中国有发达的工业集群,有极佳的供应链;与欧美等国相比,中国劳动力仍廉价,且拥有东南亚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即使工厂外迁,也是在巩固以中国为中心的“大工厂”地位。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提高,其市场潜力仍有待挖掘。并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壁垒的逐步降低和消除,这些优势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中国制造业走向美国、走向全球,实是中国企业提升壮大自己之举。

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的再平衡永远不会停止,中国、美国、东南亚都不是终点。“大逆转”一词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在这个大时代,何为正向、何为逆向根本无法用一个概念一以贯之地进行界定,而再平衡才是全球产业链发展的常态。

猜你喜欢

建厂科尔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动保企业“跨界”做饲料?首年建厂销量2万吨!渔美康下半年再增生产线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1968-2018专注做药五十年 共筑健康中国梦——热烈庆祝鲁南制药建厂50周年
回暖与升级
科尔摩根伺服在数控钻铆机床中的应用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固体废物处置设备的特殊性能及建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