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相融 美入人心——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015-04-17陈衡怡
陈衡怡
(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 湖南长沙 410000)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在音乐课堂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情景相融,让美入人心,已成为音乐教师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中心”“重视音乐本体”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和音乐本体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课堂中,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视听享受,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本人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意境之美,能让音乐更体现出动情之美,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加喜欢。
本人结合课例《顽皮的小杜鹃》,就小学音乐教学如何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之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以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全身心融入到情境中。利用信息技术这扇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如沐春风般的视听感受。
在省级小学音乐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国培活动中,我的示范课《顽皮的小杜鹃》得到了国培学员的一致好评。我在进行课前设计时,潜心钻研教材教法,收集大量的资料,并阅读多个版本的教学设计,将与教材相关的歌曲反复演唱,歌曲中的故事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于是一边做课件一边思考上课的流程,最终将这一课完美地呈现出来。因为我发现,大部分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切入点都是春天,这让我觉得缺乏新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我思考了很久,觉得导入十分关键,不能花费太多时间,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头脑、耳朵、眼睛。最终,我想到送给学生一幅画,一幅用电脑画得不完整但又比较简单的画,让学生去猜我画的具体内容。孩子们对此十分好奇,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都开动脑筋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当屏幕上呈现出一只耳朵的图片时,学生都认真地睁大了眼睛。我播放出“咕咕”“咕咕”的杜鹃叫声,让学生猜一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此时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一个人都听得特别认真。从视觉到思考再到听觉,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紧凑。借助多媒体展示画面,既节省了现场作画的时间,又能带给学生出其不意的惊喜,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专注其中。这样的导入比类似于“猜一猜春天有什么鸟儿”的千篇一律的导入更简单、更有效。
二、直观形象之美,突破学习难点
1.看符号唱音乐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去听、去感受、去想象。可是音乐符号是可见的,也是十分形象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这其中的联系,借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见音乐,让抽象的听觉艺术更形象,这样的课堂自然会生动而高效。
我在准备《顽皮的小杜鹃》这一课时,就学生的声音处理和强弱对比方面的引导思考了许久,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用声音表现出这首歌曲呢?首先,我分析这首歌曲中小杜鹃“咕咕”的歌声出现的最多,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部分的歌声都是相同的音高,要唱出不一样的感觉,自然就要有强弱的对比。因此,在学习歌曲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学习小杜鹃歌声的环节,课件中呈现小杜鹃由远处飞来和飞向远处的动画。有了形象的动画,不用我再教,甚至无需提醒,学生自然就分别用由弱渐强和由强减弱的声音表现出来了。
有了力度的变化,还要有好听的音色,而好听的音色必须有好的发声位置和方法。对于小学生,不能像成人上声乐课那样,直接用语言告诉他们“位置高一点”“用头腔共鸣”等等,这样的语言他们无法理解。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边看着顿音记号“▼”一边思考:要唱得轻巧、跳跃,传达出轻轻一触碰就跳起来的感觉,这不就跟这个倒着的三角形很相似吗?说不定选择这个形状来作为顿音记号,就是因为它很形象。于是,我把顿音记号作为唱好小杜鹃歌声的法宝展示在多媒体设备上,让学生看着它唱,想象自己的头顶也有一个这样倒着的三角形,声音就像那个小尖儿轻轻触碰头顶就弹起来。每个学生似乎都领会到这种感觉,看着图形,大家声音的位置都高了许多,不用我再去强调“唱到头顶”。之后我出示了一连串有大有小的顿音记号,代表歌曲中小杜鹃的歌声,让学生听着音乐唱小杜鹃的歌声。虽然音乐中没有范唱提示,幻灯片中也只有顿音记号,但每个学生都把握得很好,每一次唱几个,时强时弱,声音轻巧、弹跳……这些都浓缩在一幅简简单单的画面、几个直观形象的符号中。
2.看曲谱唱旋律
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这不仅仅是停留在识谱的层面上,而是在识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音乐旋律特点,了解整体结构等。如果仅仅靠听,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如果仅仅是老师说学生记,更是难以提起学生兴趣;而如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自己找到规律、特点,他们就会很有成就感,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在《顽皮的小杜鹃》一课中,我出示的歌谱是自己制作的。我针对这首歌曲的特点进行了排列,比较规整,且在小杜鹃的歌声处全部用红色标记,在有对比的几处分别两两一组用同一种颜色标记。这样,当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旋律、看歌谱的时候便能不畏难,还能专注地一边看一边听,主动找特点找规律。很快,不用我教,学生自己便发现了旋律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知道了有几个乐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很轻松地学会了旋律,很快便能完整流畅地唱出来。
3.看画面唱故事
音乐课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记住歌词也是一个难点,有时候很难达到教学预想。很多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如同语文课上背课文般一遍又一遍地唱,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后来有些老师想到了用动作记歌词,这个方法对于比较简单的歌曲还可以,但对于一些歌词较长、学习难度较大的歌曲,学生既要记动作又要记歌词和旋律,一会想着动一会想着唱,手忙脚乱,便难以达到效果。此时,我们也可以寻求信息技术的帮助,让学生先合上书本,给他们呈现一个个生动的场景、画面,进而把画面留在学生的脑海中,让他们根据画面一步一步记住歌词。
《顽皮的小杜鹃》这首歌曲的歌词较多,我自己在刚开始唱的几遍都常常记不住,对于注意力难以时刻集中的小学生来说要记清楚是较有难度的。考虑到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一个故事,完全可以通过一幅幅画面表现,看画面唱故事的方法,定能让学生记住歌词。思考一段时间后,我就在电脑上尝试操作,开始“作画”。后来我在一张张幻灯片上呈现出每一句歌词的画面,小杜鹃的歌声全部都用之前学过的顿音记号代替,这样既美观又形象。我自己尝试看着画面唱了好几遍,觉得还是有效果的。之后在课堂上,当我呈现这一幅幅画面时,孩子们纷纷赞叹,看得专注,唱得认真,很容易就将歌词记清楚了。
三、情景相融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审美的艺术。什么是美?怎样才美?这些都不像数学公式一样有准确的概念,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审美能力。音乐有感情、有画面感,老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能感受音乐画面的美、情感的美,并能用声音、身体等表现出这种美,继而能发现身边的美,并创造美。
《顽皮的小杜鹃》是一首歌曲,而我却把它看作一个故事,一个音乐故事。我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小女孩和一只小杜鹃的美丽画面,学生看着画面听我唱故事,心中也有了画面感,听完之后,能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表述出来。有了第一步的审美,才能进一步更深地体会歌曲中的美。一节课中,我给学生呈现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张幻灯片都是简单而又精美的,我的演唱配合我的语言,形声结合,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美。进而当学生演唱的时候,也是在唱“故事”,他们有表情、有动作,声音也像说故事那般有起伏。不用我再反复地空洞地强调“要有感情地演唱”“声音要美一点”,因为他们在美的意境中,能自然地感受美、传达美。
此外,在使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共同营造美的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者若结合得好,便有画龙点睛之效;若结合得不好,很多时候会变成画蛇添足。比如制作的课件太过花哨,喧宾夺主;比如任何知识点任何感受都用课件呈现,师生缺少语言、眼神、肢体的交流;比如能让学生自己感受的音乐却提早让学生看了画面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播放的音响、视频资料质量太差,失去音乐自身的美感;比如呈现乐谱和知识点出现错误,误导学生……
美有多种姿态展示,美有多种方式呈现,作为一门美的艺术,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感受音乐之美、表现音乐之美、热爱音乐之美、创造音乐之美。我们应该巧用、妙用、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情景相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让音乐之美真正深入学生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