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不同部位骨骼新旧骨折的影像学判断
2015-04-17高海彬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4-5619.2015.04.012
文章编号:1004-5619(2015)04-0305-02
作者简介:高海彬(1968—),男,河南驻马店人,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临床鉴定工作;E-mail:ghb0396@163.com
1 新旧骨折的总体影像学特点
人体骨骼,按照骨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又叫异形骨) [1]。按照骨质自身的结构特点,又分为骨膜、骨密质(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因人体各部位骨质构造不同,愈合时间长短不一(甚至有的部位骨折长期不愈)以及因人体骨骼正常变异或先天畸形等因素的存在,判断人体不同部位是否存在骨折,是否为新鲜骨折有时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根据多年的法医临床鉴定工作经验,总结新旧骨折总体影像学特点如下。
(1)新鲜骨折:通常指损伤1~2周内的骨折。表现为骨折线清晰,无明显的骨质修复,无骨痂形成。骨折局部软组织肿胀,骨折断端有出血、渗出、积液、积气等急性期表现,整体分离特征明显。
(2)陈旧性骨折:通常指伤后2~3周以上的骨折。骨质出现明显修复,有骨痂生长,或骨折长期不愈,断面出现新的骨皮质将原骨折端包裹,骨折断端光滑钝圆,密度增高,可出现假关节的情形。
2 不同部位骨骼新旧骨折的影像学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或同一人体的不同部位,骨折修复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别。如儿童指骨骨折2~4周可愈合,而老人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在12~24周或更长,甚至终生不愈 [2]。笔者根据人体不同部位骨骼结构特点,归纳分析不同部位骨骼新旧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如下。
2.1四肢长管状骨、手足部短管状骨、肋骨骨折的新旧骨折鉴别
四肢长骨、手足部掌(跖)骨、指(趾)骨、肋骨等,存在骨皮质、骨松质及骨髓腔,血液供应好,骨折修复迅速,新旧骨折容易判断。
新鲜骨折特征:临床检查,骨折处软组织肿胀、淤血,伴有叩痛、压痛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骨折断端的骨皮质发生断裂,断端无骨小梁通过,无骨皮质包裹,无密度增高影,骨折处无骨痂生长,骨折端边缘锐利,不规则,整体分离特征明显。
陈旧性骨折特征:断端两侧可见骨痂形成,断端有骨小梁通过,骨折线模糊或消失;或者虽然骨折线清晰,但断端有新的骨皮质包裹,显示高密度影,骨折局部无因骨折引起的出血、渗出、叩压痛等症状。
普通X线片特征明显,必要时可行CT扫描(尤其是薄层CT),观察是否有骨痂或骨小梁通过。
2.2颅骨骨折
颅顶骨属扁骨,分为密度较高的外板、内板及密度较低的中间骨松质的板障。颅底骨属不规则骨。
颅顶骨新鲜骨折特征:一般遭受力量较大,存在骨折对应处的头皮挫伤肿胀或头皮裂伤,局部脑组织可出现挫伤、出血、水肿、积气等情况。或者在骨折的对侧存在对冲伤,骨折处无骨痂生长。
颅顶骨陈旧骨折特征:骨折局部头皮无新鲜损伤或损伤轻微,骨折原因按照头部受力原理无法解释,可有或无骨痂生长。
头颅CT检查可清晰显示局部头皮是否存在软组织肿胀,颅骨是否存在骨折,是否有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脑组织是否存在挫伤、出血、水肿等。
颅底骨折,要进行颅底高分辨率CT扫描,观察乳突蜂房内或筛窦内是否有积液、积气,临床上是否存在脑脊液漏等,如有,应考虑新鲜骨折。
注意骨折线与颅缝的鉴别诊断。
2.3鼻骨、上颌骨额突骨折
鼻骨、上颌骨额突属于不规则骨,软组织覆盖少,骨质薄,质脆,无骨松质及骨髓腔,不容易形成骨痂。单纯X线平片检查,因骨质结构与颅骨重叠明显,不易做出明确诊断,不易区分骨折类型。鼻骨高分辨率CT及三维重建已成为主要检查方法。
新鲜骨折特征:骨折处软组织肿胀、淤血,伴有叩痛压痛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骨折断端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断端无骨小梁通过,无骨皮质包裹,骨折处无骨痂生长,骨折端边缘锐利,符合整体分离特征。
陈旧性骨折特征:骨折断端有骨小梁通过,骨痂形成,或断端光滑钝圆,不符合整体分离特征。
另外,有时还需要结合外伤史、整容史,排除医源性原因所致,并需结合原发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加以鉴别。
2.4眼眶骨折
可区分为单纯内壁、下壁、上壁、外壁骨折或多眶壁骨折。以眶内壁骨折最常见,眶下壁骨折次之。眼眶内壁骨折又称筛骨纸板骨折。
新鲜骨折特征 [3]:因眼眶内壁的筛骨骨质薄,由多个含气空腔组成,除眼眶局部软组织肿胀瘀青,局部骨折不连续或缺损,骨折边缘清晰等骨折特征,还会出现特有的骨折局部及眶内积气、积液现象;可出现眼内脂肪或眼肌疝入骨折区,眼球转动受限、斜视、复视等临床表现。如果骨折局部出现积气积液,一定是新鲜骨折。几天后再次复查CT片,积气、积液会有明显吸收。
陈旧性骨折特征:骨折边缘光滑钝圆,密度增高,出现骨质修复特征,骨折部位一般无积气、积液等急性期表现。如果局部有炎症,也可出现积液,通常不伴有积气。
眼眶高分辨率CT及三维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
2.5脊椎骨折
脊椎骨属不规则骨,包括椎体及附件。按对身体的危害程度又分为重要骨折和次要骨折。
附件骨折为次要骨折,包括单纯棘突、横突、关节突、椎弓峡部骨折,多由外力作用所致,很少损伤神经及造成脊椎畸形。
椎体骨折为重要骨折,多为单纯压缩性骨折及爆裂性骨折,多因脊椎过屈、受压等出现椎体楔形改变,可累及椎管压迫神经。此类骨折因距体表位置较深,非直接外力作用所致,皮肤软组织挫伤、肿胀不明显,但骨折局部组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
椎体压缩性骨折,常因椎体压缩后出现嵌插,X线片仅可明确是否存在压缩及压缩程度,很难判断新旧骨折。MRI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组织出血、渗出、水肿等影像学急性期改变,明确是否新鲜骨折,但椎体压缩程度难以明确。CT片可直接观察局部是否存在新鲜骨折线,有助于诊断新旧骨折,对爆裂性骨折显示最佳,同时也能很好地显示椎管的受累程度及椎体压缩程度。
3 注意事项
尽管人体不同部位骨骼有各自的骨折及修复特征,但在新鲜、陈旧性骨折的法医学鉴定实践中,仍有一些共性的注意事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有无骨折修复现象是判断新旧骨折的关键:无论哪种形式,哪个部位的骨折,新旧骨折的判断,关键点是看骨折局部是否有骨质修复现象。如果骨折断面两侧出现骨痂生长,断端有骨小梁通过,或断面密度增高,光滑钝圆,两断面形态不能吻合,可判断为陈旧性骨折。如果骨折断面无骨小梁通过,无骨痂生长,无密度增高影,结合局部软组织肿胀、出血、渗出、积液、积气等损伤急性期表现以及动态改变,并符合整体分离特征,可判断为新鲜骨折。
(2)注意正常骨骺线及骨质变异:未成年人尚未愈合的骨骺线有时也容易误认为骨折线,可采用双侧摄片对比,如果双侧同部位骨质形态一致,结合年龄特征,不难鉴别。骨质变异如二分髌骨、先天性脊椎峡部裂等,也容易误认为骨折,但从局部损伤表现,骨质形态,可疑骨折处是否出现光滑、钝圆的硬化边缘等认真分析,不难作出判断。
(3)多次摄片对比辨别新旧骨折:有些骨折的新旧判断,仅凭一次影像片难以确认,可让被鉴定人1~2周后再次摄片,两次摄片对比,观察是否有明显变化。如果没有明显变化,陈旧性骨折或骨质变异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