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015-04-17王丽华
王丽华
(福建省沙县第六中学)
笔者曾就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感想做过问卷调查,多数初中生的结论是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其中历史人物、事件等很枯燥、遥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历史学科给人的感觉就是机械地背诵,它和我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联系。还有就是教师“一言堂”,或是吃“快餐”训练,很“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现象显然给我们基层的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本文试将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并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建构发展性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历史”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必要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知识的构架有其特殊性,包括人物、事件、组织、制度、经济与文化,历史知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浓缩和精华。
通常情况下,按照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运用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它们是相互联系和分层递进的,其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中心,应用是根本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历史学科能力归纳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但是,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令人担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应试考试的影响,历史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2)教师围绕考试讲题、解题,简洁的“短、平、快”很普遍,除了教材,再加“教材全解”;(3)用多媒体“满堂灌”,片面追求课堂容量,走马观花,忽视了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些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有悖于新课程的根本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考试成绩的提高。考试只是一种学习检查手段,我们要培养学生以史为鉴、以史观今,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演绎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科学素养,做一个敢于担当、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抱负的青年学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实践能力等历史学科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认识和把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及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
广义的思想方法就是指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本质认识以及对人类活动的指导原则,数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有其自己的规律,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数学的感性认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正确、科学且理性的认识。
数学思想方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概括为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和整体思想等。
(1)整体思想就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它讲究的是一个整体,发现知识的整体结构,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梳理。
(2)分类讨论和类比思想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分类讨论、类比是分析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这种思想对于简化研究对象,发展人的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3)化归思想就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重要思想之一。化归的实质就是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问题,善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换转化,使问题得以解决。它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数学中两大研究对象“形”与“数”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渗透和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并且善于从整体的角度,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或当今发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血肉,更有内容,手段形式更加丰富,达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统一;从学生的能力角度看,它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历史学科能力。
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1.运用数学整体思想,引导和组织学生归纳,从整体角度认识历史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知识的关联性很强,它围绕着一条主线索呈扇形状展开,我们不能把基本历史史实知识点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简单地排列,而是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思想建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进而形成网络,从整体上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整理归纳的能力,同时为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活”学历史的途径之一。
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学生的历史知识不系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问题在于把一个个历史事件看成单独的、孤立的,也可以说有点形而上学,而没有把握历史事件中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其次,受初中生年龄特点的影响,比较感性,不够理性。因此整体性教学原则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己分类整理。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把握住其中关键的联系,让他们逐渐学会从整体上学习历史知识,从全局把握这些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实效性,在教学中,通过列提纲(粗枝大叶法)、制图表的方法来整理和归纳,这样掌握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0 课“秦王扫六合”时,我采用整体性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第一步:提出两个问题:(1)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只有秦国能够实现统一?(原因)(2)秦是怎样巩固其统一的(手段)?
第二步:给出时间,学生阅读,小组讨论。
第三步:教师概括学生的观点,教师适时作出评价,并用课件和图表形式显示这一知识结构。
秦国统一中国的因素分析表
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过去宣讲式的方法,通过设置一个让学生自我发展和合作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地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发现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例如,看到的秦王嬴政的雄才,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也很少有学生能够从六国的角度来分析秦的统一,这体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片面性,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整体全面把握的能力正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的概括演示就是向学生演示从不同角度、从整体来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基本掌握了第一个问题后,第二个问题(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就没有难度了,学生能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教师只需要将学生的答案加以点评即可。
秦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分析表
值得说明的是,教师教学组织要注意加强引导,注意教学节奏,切勿“一言堂”,整体性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善于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还在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的问题,当然,这里所谓的“新”问题只是相对学生而言的。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对秦朝的统治有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同时又为以下教学做好了准备,因为许多学生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秦的巩固统一措施是如此有效,为什么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这又引出下一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贯彻数学的分类、类比思想,运用线索教学法和比较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
分类、类比是分析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这种思想对于简化研究对象,发展人的思维有着重要帮助。在历史教学中分类、类比思想表现为线索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有人说“学习就是要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无论哪个时期的历史知识,看似纷繁复杂,但这些要素可以根据线索串联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时间为主轴和以点带面的线索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又可演化为历史的基本线索,这些知识不是孤立的,有其本质上同类的方面。比如,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这些历史人物的活动往往贯穿于一个时代,会对时代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以点带面掌握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比较法是历史学科中一个有效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它通过比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法的应用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两大类。
(1)纵向比较是以时间为线索,对同一性质的事件、民族或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例如,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强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内容多,难以记忆,容易混淆,按时间先后和条约的内容,可以通过列表格的方法比较学习,近代史中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通商口岸以打开中国紧闭的大门;攫取种种特权,倾销商品创造条件,加上割地、赔款的手段就构成了这一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内容。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横向比较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或地区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也可以是典章制度等相关内容的比较。
例如,学习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采用比较法的学习效果就很好,可以从原因、时间、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等要素中确定。
通过贯彻分类讨论思想,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线索教学法和比较法,让学生从矛盾入手,分析问题,综合概括历史知识,不仅使学生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重点、难点,编写历史提纲,还综合提炼形成了文字。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线索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运用化归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发散思维
化归思想就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是数学思想方法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化归的实质就是以联系、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善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转化以解决问题。
化归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化归思想的运用,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它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质疑问难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通过材料的变化,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经济重心南移”时,我设计了一个南北方人口变化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南北方人口变化表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南北方从唐朝到北宋,人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图表数字的变化,从数字的变化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化归思想的运用。第一个问题:从唐朝到北宋,北宋时南方的人口为什么会增加?第二问:宋朝时南方人口增加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适当延伸,这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有什么启发?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正达到了用“大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4.创设平台,运用数形思想、方程思想,致力于提高分析运用能力和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的核心是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当然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它要求学生把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解决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能力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平常量的积累,要充分运用典型题例,挖掘教材,反复训练,才会有质的提升。教师主动创设历史平台是为了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学习、探究的气氛中,自觉地、主动地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理解与寻究历史问题的愿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15 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了汉朝丝绸之路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一个学生活动。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我国正在实施的“一路一带”战略的世界地图图解,图片清晰,一目了然。这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那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辟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怎样的历程呢?
活动设计:请你选择一个词来形容你心目中的古代丝绸之路,并说明理由。
“友谊”“贸易”“艰辛”“文化”“交通—骆驼”“宗教”,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既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教师根据教材适当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提出的伟大战略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它对于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能力是在实践中体味的,是一种感悟,一种成长。“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任重而道远,新课程的改革正在路上,只要我们有虚心好学的品格与扎实学问的根底,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相信学生,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解放自己”,提升能力,那么我们的历史课堂必将是高效的课堂,必将是学生历史能力伸张的空间。
[1]钱珮玲.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2]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3]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