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获得者

2015-04-17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2期
关键词:肉用林森黄牛

◎ 本刊记者 韩 羽

201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获得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团队

创新牛科技 发展牛产业 振兴牛经济

◎ 本刊记者 韩 羽

在2014年第八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昝林森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及其优质高效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秦川牛肉役兼用,系中国良种黄牛的代表性品种,因产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而得名,以其“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而位居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曾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用于改良当地黄牛,“十五”期间被列入农业部重点推广畜种。如今,秦川牛养殖已成为陕西及甘肃、宁夏等省区许多地方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养牛学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邱怀教授就提出了秦川牛“点上保种选育、面上杂交改良”的指导思想,研究确立了“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系(种)”的肉用秦川牛选育改良工作思路。1982年,农业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黄牛研究室”,致力于中国黄牛尤其是秦川牛的肉用选育和遗传改良。

矢志不渝,科技创新结硕果

自1989年以来,昝林森教授团队在国家和省部级多个科研项目资助下,秉承邱怀教授的研究思路,以保持秦川牛固有优点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秦川牛肉用生产性能为目标,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采用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两条技术路线进行技术攻关,产学研紧密结合,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和“优质、高效、安全”的产业化要求进行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形成了多个技术创新点和主要成果,为秦川牛及我国其他地方黄牛肉用选育改良及产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1)建立了肉用秦川牛选育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体系——在长期坚持秦川牛肉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肉用秦川牛开放式核心群育种体系(ONBS);培育肉用秦川牛新品系1个,日增重达到0.8kg以上,优质切块率40%以上;挖掘筛选影响秦川牛肉用性状的重要功能基因31个,鉴定有效分子标记123个,初步建立了肉用秦川牛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体系。(2)建立了肉用秦川牛杂交改良及良种快繁技术体系——先后引进国外10个肉牛品种杂交改良秦川牛,筛选出5个杂交组合和2个优势组合,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提高9.29%~19.28%和4%~17.75%;优化了AI、MOET繁育技术,冻精活率达到53%,母牛受胎率达87.5%以上,冻胚、鲜胚移植成功率分别达到45.3%和55.2%。(3)建立了肉用秦川牛优质高效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研制了《秦川牛标准综合体》,开发了“秦川牛智能化专家系统”;筛选出4株适于秸秆和果渣饲料化处理的高效发酵菌株;筛选了8中优质饲草新品种,推广了优质饲草丰产栽培模式。(4)建立了秦川牛优质牛肉生产加工及质量溯源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了秦川牛胴体分割标准及优质肉块活体估测模型;开展了牛肉嫩化处理研究;开发出系列牛肉制品及中高档牛肉产品;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牛肉质量溯源快速反应体系,能在30分钟内完成质量溯源。项目总体技术水平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6部,获批专利15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项,编制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0余个,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昝林森教授团队秉承邱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多年来进行的大量基础性、开拓性研究工作,在长期科研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成长并发展壮大起来。团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农业部黄牛研究室、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985”工程“畜禽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先后获批组建了国家肉牛改良中心、陕西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现代牛业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优质牛肉生产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009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2012年获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计划”支持。鉴于昝林森教授及其团队在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方面的突出成绩,昝林森教授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CCTV三农人物奉献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人物”等荣誉称号,并先后受到刘延东、万钢、张宝文、陈晓光、陈宗兴、张怀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

初衷不改,产学研合作显成效

昝林森教授团队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以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为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现代肉牛产业技术框架和配套技术体系,着力提高养牛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团队产学研紧密结合,校地、校企通力合作,在肉牛遗传改良、高效繁育、生物技术育种和产业化工程等方面形成的技术成果在陕甘宁毗邻地区得到了应用推广并辐射全国,成果转化应用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力大。

团队成功探索出“公司+专家+协会+农户”技术推广模式,以及“注入式”、“链接式”、“捆绑式”产学研合作模式。15年来,团队先后指导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30多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个,省级龙头企业8个),并先后在甘肃张掖和平凉、宁夏中卫、山西交城、新疆喀什、福建邵武等地指导建立秦川肉牛选育改良基地。秦川肉牛良种被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改良地方黄牛868万头,新增出栏肉牛382万头,带动农民新增养牛411万头。产品远销韩国、中东及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新增直接经济效益4.07亿元,社会经济效益达128.71亿元。

项目成果的形成和应用推广,有力地促进了陕西及其毗邻地区肉牛产业优化升级和行业科技进步;对缩短我国与国际肉牛育种工作差距,增强我国肉牛种业国际竞争力,保障优质牛肉供给,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引领示范和支撑带动作用。

目前,昝林森教授已培养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123人,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了技术过硬的科研示范推广队伍。累计举办“陕甘宁毗邻地区秦川牛产业发展论坛”、“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现代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高峰论坛”等8次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提升了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0余次,培训各类基层技术人员13780人次、养殖户40200余人次,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

昝林森教授及其科研团队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及产业化开发、促进我国现代养牛业发展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及其成效曾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人物简介

昝林森,农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教育部肉牛奶牛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农业部肉牛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品种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副会长、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肉牛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肉牛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牛业科学》编委会主任等职。

昝林森教授主要致力于肉牛、奶牛遗传改良及产业化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或参与了3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7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6部,获批专利10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编制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50余个,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黄牛选育改良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三五人才”等,曾获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及第五届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

猜你喜欢

肉用林森黄牛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国内外驴品种的肉用指数评价与聚类分析研究
制作泥巴黄牛
一路踽踽独行
麦兜姑娘的小赞歌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
不同品种肉用绵羊前胃黏膜组织学结构分析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