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积极引领新常态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建议

2015-04-17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强国制造业工业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李朝兴

关于积极引领新常态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李朝兴

一、建议背景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富国之基、强国之本。推动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核心战略,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第一,世界制造业分工格局的重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打造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国家竞争新优势;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倡导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等。同时,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对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化”良性互动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外部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第三,我国已经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中国制造”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全球领先的规模,制造业增加值和产品出口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我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放眼未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国家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为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制造业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

第四,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存在着核心技术缺失,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受制于人,部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以及要素成本偏高等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当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在50%以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30%以下、美国和日本的5%以下有很大差距,研发投入强度(2.09%)与创新型国家(3%-5%)相比明显偏低。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如我国所需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2013年用汇2300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资金;高铁装备所需的核心零部件80%以上需进口。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当前工业利用率为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24个大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库存高启,行业运行困难、效益低下。

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意义

第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新兴国家也将制造业列为立国之本,希望利用成本优势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中国要在新的格局中胜出,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第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的需要。新一轮工业革命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科技创新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并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谁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中国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第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工业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其核心要义是国家实力要强。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也没有放弃制造业,依然在全球制造业处于主导地位。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唯有加快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建议

凝聚共识,加快制定制造强国战略。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无论是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都离不开工业化。必须坚持实业立国,防止过早去产业化、去工业化,筑牢实体经济的基础。要围绕打造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两个目标,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订,加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路径、目标和行动计划,并成为国家战略,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一是改革撬动。用足用好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秉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一方面做好“减法”,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做好“加法”,加强依法监管,完善监督检查,提高服务能力,推进行业自律,守好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用户权益保障等“红线”。

二是开放带动。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显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只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才能融入世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新一轮开放的领域更宽,范围更广,层次更深,要抓住自贸区、“一带一路”新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机制,引资、引智、引才,走出一条开放的强国之路。

三是创新驱动。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重塑工业转型发展新引擎。要加快创新资源、创业资源等和产业合纵连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工业基础能力与国产智能技术、产品和装备水平。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是人才拉动。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我国创新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因此,要实施人才引进和培育战略,一方面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领军、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紧紧围绕“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积极开展现代学徒试点,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是环境牵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牛鼻子,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工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加快节能环保、再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

猜你喜欢

强国制造业工业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学习强国”礼赞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秦晋争霸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