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票市性病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
2015-04-17王建伟高月霞
王建伟 高月霞
1.北票市卫生监督局检验科,辽宁朝阳 122100;2.北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辽宁朝阳 122100
性病艾滋病是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它给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公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可预知的侵害[1],因此控制性病、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者,防止其流行开来,是性病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为了解和掌握北票地区高危险人群中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状况,从而控制其传播蔓延,2010年,该市根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实施纲要,于北票市先后建立了3个监测点,对艾滋病、性病高危险人群实施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①到性病门诊就诊者:年龄在14岁以上到该市中医院、中心医院,城关医院的性病、皮肤病门诊就诊者,有过性行为的男女均开展采样;②选择酒吧、舞厅、洗浴等娱乐场所中提供性服务的小姐,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③2010年新收押于拘留所中的嫖客及暗娼。
1.2 监测方法
按照2009年《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对所调查人群进行全年监测,所调查的内容包括:①人口学基本特征;②血清学检验检测;③感染危险因素等。
1.3 检验方法
HIV初筛试验采用酶免试验(ELISA),酶免试验阳性者送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试验,确证试验采用ELISA+免疫印迹法(WB)。梅毒初筛采用RPR(快速血浆反应素卡片试验)方法检测,采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作为确证试验。淋病初筛采用分泌物涂片镜检,确证试验采用分泌物培养鉴定。
2 结果
2.1 性病、艾滋病感染情况
2010年该市共监测364例,分别来自3个监测点四类人群,经过检验,结果显示:检测出艾滋病阳性者2例,艾滋病检出率0.55%;检测梅毒确诊试验阳性者42例,检出率为11.5%;检测淋病涂片阳性者48例,培养阳性者39例,检出率为10.7%。见表1。
表1 2010年北票市区监测点监测性病、艾滋病检出情况[n(%)]
2.2 监测人群基本特征
性别:所监测364例患者中,男性121例,女性243例,男女之比为0.49:1。年龄:所调查人群发病年龄,大多分布在20~40岁,占监测对象的81.6%。文化程度:所上初中以及以下人员偏多,占比为60.3%,所上高中或中专占比为32.6%,大专及以上最少,占比为7.1%;婚姻情况:其中未婚所占比例为30.27%,已婚或同居所占比例为62.14%,离异者所占比例为7.59%;地区分布:本市占64.37%,外省市占35.63%。
3 讨论
在性病门诊监测调查点共检测出AIDS患者2例,梅毒患者32例,淋病患者20例,该监测调查点中梅毒、淋病的患病率比其他医院门诊所发现的性病、艾滋病的人群高,这表明性病监测哨点是一个很好平台,对于性病、艾滋病的感染者和患者具有早发现、早报告的重要作用,因此该市应该大力宣传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提高高危人群中对性病、艾滋病的了解,以便他们能够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治,以减少性病的传播蔓延。
性病门诊监测哨点主要病种有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尖锐湿疣、HIV等,发病率以尖锐湿疣为最高,其次为梅毒;在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阴道的特殊结构有关,另外与娱乐场所中女性性工作者增加有关。
青壮年社交活动频繁,这就为性行为活跃打下基础,所以该研究监测人群中出现在年龄组20~40岁人群所占比例居多,占监测对象的81.6%,所以今后应该加大对这一年龄段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性安全防病意识。
检测人群中未婚者占30.27%,这表明青少年的婚前性行为比例已经占据1/3,性病、艾滋病在这部分人群中的传播已经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对他们开展性病、AIDS病的预防、控制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从调查监测点中所患性病的种类来看,尖锐湿疣、淋病、梅毒所占性病的比例较高,这就为艾滋病病毒传播提供了传播载体,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生殖器溃疡的性病可以增加HIV感染的危险性,导致患上HIV的比率提高4倍[2]。因此,像梅毒、疱疹、软下疳这些有生殖器溃疡疾病患病率上升,就会为艾滋发病供了有效的载体[3]。
通过人类性行为而传播的疾病有很多种,其中性病、艾滋病的危害最大,而感染性病者中多是行为不检点、道德不守规、不守法者,他们感染性病、艾滋病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又所知甚少,这就会造成他们在性行为中自觉、不自觉的把性病、艾滋病感染给他人,因此,要重点加大对该类人群的重点监测力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性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诊疗、报告、监督体系,降低性病艾滋病的发病率。
[1]高建梅.2006年北京市怀柔区性病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14):1415-1416.
[2]李桂英,贺雄,褚天新,等.北京市1995-2003年性病门诊就诊者AIDS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5):34.
[3]何波,龙丽萍,何香新,等.特殊人群HIV监测结果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5,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