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本土化艺术设计创新的教学体系
2015-04-17贵州大学机械学院贵阳550001
吴 聆(贵州大学机械学院,贵阳 550001)
试论本土化艺术设计创新的教学体系
吴聆
(贵州大学机械学院,贵阳550001)
摘要:艺术设计学科主要源于国外工业设计体系和国内工艺美术传统。在早期该体系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小的弊端,使得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失去本土化的精神特质,成为没有民族特色的技艺表现。要实现本土化艺术设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改革固化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本土化艺术设计;创新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引进、模仿和学习国外设计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众多艺术设计者系统性地掌握了艺术设计学科的操作体系和设计流程,并为推动我国设计教育的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国内种种艺术设计作品近年来也愈发呈现实质苍白、形式雷同的西方一体化思维内涵,亦步亦趋地追随各设计产业大国,逐渐缺失了民族性和自我精神特质,艺术设计领域更鲜明地揭示了精神深层的迷茫与异化。每位设计师肩上都负有表现本土化深层精神、展现特有的民族优秀精神特质的责任,当社会需要成熟伟大的设计作品之时,国内设计师却鲜少能拿出征服受众的作品,或复制他国成功的设计作品形式而取悦受众,或盲目追随世界设计风向,制造出众多自认为具有国际设计风格、实则毫无民族身份的作品。
1 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本土化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长期以来的发展,虽然得益于引进欧美及日本教育体系,却在教育体系中被固化成一条流水线,以国外的艺术设计思想作统领,对现代本土设计师影响较为深远。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中国本土文化艺术被边缘化,加之之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对中国本土化艺术精神气质的培养缺失与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研习的不重视,使设计专业的学生失去了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本土文化艺术精髓的机遇和可能,更无法形成和传承中国本土化艺术精神气质。最终,造成其不知自己是在全然模仿欧美和日本,且不知中国设计的民族特色为何物。更有甚者,尾随在欧美日等设计国家之后谋求前卫,抛弃了设计中那些中国文化身份的独特元素,或者虽然在作品中试图以简单的中国文化元素表现自己的民族特色,却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解读,而以粗暴的杂糅方式形成了形态与设计主旨皆混沌不清的失败作品。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种表现,科学性和适用性中无处不糅合着思维、精神、气质的表现,文化气韵即是艺术设计之内力,我们引入的西方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不能脱离孕育其产生的文化而孤立运作,而我们的设计教育体系既不曾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土壤,更缺失了中国本土化文化的沃土培植。想要在西方体系上有所建树,就要比西方更西方。众所周知,我们的设计教育中缺少着文化实质,中西皆无,所以要想摆脱不伦不类的尴尬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深度教育。
艺术设计是作为精神的存在,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原理的精神、价值创造的一种形式[1]。设计师在构建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运用和传达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即是艺术设计的“本土化”。艺术设计的“本土化”并不是一种民族自身对其他文化的排斥和压制,而是一种包容和融合,合理及生动的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挖掘出本土文化的精髓和韵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从大工业时代走向精益、敏捷制造时代,而随着3D打印技术的产生,人类正迈向构建制造时代。粗陋、低效能的产品逐渐被市场抛弃,艺术设计越来越沉淀了更高的经济附加值,当我们在西方体系中难以超越西方时候,寻求差异化优势即成为取胜之道,如果无法比西方更西方,就应该寻找差异化的本土化优势,不断进行本土化艺术设计的创新,以自身的民族特色优势展现民族精神特质,使中国的设计跻身于世界前列。
2 本土化艺术设计创新的教学体系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缺少基于前瞻性的教育观念,和培养综合性素质的设计人才的目标,并没有将艺术设计学科的跨学科性、综合性、文化精神本质性等特质做理性与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艺术设计学科教学目标并未明确,仍未从素描、色彩、图案兼三大构成等千篇一律的课程实质中另辟蹊径,依然沿袭着课程分科的样板模式。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中本土化内容及本土化文化的缺失使大多艺术设计作品缺乏应有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民族特点,没有从现有社会基础、传统文化背景和本国同情出发,导致艺术设计缺乏创新价值和文化个性[2]。
设计师若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追溯和一味的模仿,并不能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假思索地照搬和照抄传统,仅仅是对以往历史中经典的设计形式的一味堆砌。本土化艺术设计必须走创新之路,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3]。要实现本土化艺术设计创新:首先,设计师必须加强对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研习,教育者要把这种内力修炼的课程融入到整个教育周期中,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淀将是艺术设计创新深厚坚实的基底。其次,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深入学习了解,相关课程也应融入到整个教育周期中,使设计师能融贯中西,信手取力于各种文化精神气质,融合汇通,畅意表达。再次,在课程培养体系中要积极探索本土化的艺术设计的创新路径,采用科学的方法,把中国艺术“意境”、“情绪”、“神韵”等各种构象及表达方式尽量进行一些量化,然后又打碎量化。随次,由于中国本土化艺术的地域多样性,要充分开发相应丰富的课程,形成模块化组装进教学体系的各个教学可选模块。最后,要加快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转换,切实做好传统工艺美术在本土艺术设计实践中经验和技艺诀窍的传承,并将其转化并融合进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3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领域的本土化不是一种选择,而应是一种必然。我们并不需要一种死寂的传统复辟,而当与世界一起面对未来,基于传统,从最深层的精神存在中呼吸未来,畅享那些民族心灵颤栗的创新。任何领域的创新都是和制度共生的,要培养未来能借助艺术设计为本民族精神气韵代言的创新性人才,在本土化艺术设计创新教学上构建合理的体系,是一条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夫也,孙建君.传统工艺之旅[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47.
[2]张静.艺术设计教育实现本土化的多维反思[M].美术教育研究,2014(22).
[3]荆雷.探讨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M].齐鲁艺苑,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