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的探讨——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金达镇新生小康村为例

2015-04-16杨青玲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3期
关键词:林芝地区建设工程营造

杨青玲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泉州分院)

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的探讨——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金达镇新生小康村为例

杨青玲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泉州分院)

宜居住区的营造,应当是对住区的整体营造,它区别了现代功能主义理论下片面关注住区物质空间环境而忽视社会人文层面内容的营造,也区别于当前将居民人住视作住区营造进程结束的静态阶段性营造,它是一种全面、持续的营造进程,本文以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小康村为例,对生态宜居区整体营造进行探讨。

城市宜居区整体营造,是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必然,作为一种基于人文精神、关注人及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不营造活动,它体现了以人为本不同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文化、技术经济与形态空间的环境协调发展不规划设计与实践走向,是对传统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全面拓展与完善。西藏林芝区工布江达县小康村规划,更多的关注了住区内地域人群的多层次要求与发展。其中以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金达镇新生小康村为例。

1 区域位置

工布江达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以北,尼洋河中上游,东邻波密、林芝县,南接米林、加查、桑日县,西连墨竹工卡县,北至嘉黎县,为林芝地区面向外界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1.29万km2,东西长180km,南北平均跨度71km。县行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县城驻地果林卡,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距自治区首府所在地拉萨市270km,距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130km;工布江达县位于川藏公路交通要道,是拉萨通往林芝地区的必经之地,318国道贯穿县境210km。

金达镇属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辖镇,位于林芝地区西北部,尼洋河中上游,为林芝地区面向外界的西大门,地处川藏公路交通要道,上接拉萨下连林芝地区,是拉萨通往林芝地区的必经之地。国道318线从镇区东西向穿过,交通十分优越。

新生村位于金达镇政府东南面,距镇政府约2km,有2个自然村,分别是新生村和雪村,本次规划村庄为新生村,本村为行政村。

2 现状概况

金达镇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平均海拔3600m。属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与西藏高原大多数地区相比,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穿过金达镇全境的为尼洋河支流,尼洋河发源于拉闻拉、俄拉等一系列山峰环抱的湖盆地带,源头海拔约5000m。新生村隶属金达镇,村内常住人口170人,总户数36户。村庄主要产业为半农半牧,农业以种植青稞、油菜、小麦、土豆为主;牧业以养殖犏奶牛为主,村里有较好的自然资源,虫草及藏药材资源丰富,整个村庄分布于318国道右侧,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公建配套较齐全,村内道路基本硬化,基础设施较全。村庄牲畜进行集中圈养,解决了畜牧随意放养对村庄环境造成的影响。但是市政设施缺乏,内部道路不成系统,更重要是新生村临近318国道围墙及村内局部围墙以破坏,完全影响了318国道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所以本次规划不采纳大规模的拆迁策略,保留大多的传统居住街坊,保留传统居住空间中具有地方居住文化特色地段或建筑,注重对原有空间文脉特征的呼应。使得传统人居空间具有优良品质进一步提升。由此,规划采纳县城提出的小康村20项。

3 规划中提出的小康村20项

(1)巩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类型:村庄道路建设工程、村庄给排水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数字电影播放室工程、村综合活动广场建设工程、入口公园建设工程、村庄亮化净化绿化工程、庭院围墙改造工程、村庄标牌建设工程。

(2)提高农牧区自我发展能力类型:打麦场建设工程、菜园、果园建设工程、牲畜圈养区建设工程、农家商店建设工程、薪材代替工程、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完善工程、村播映室完善工程、村图书室完善工程。

(3)强化村民自治能力类型:村级办公场所设备完善工程、综合维稳工作站建设工程、消防设施建设工程。

4 村庄发展定位

发展特色农牧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的生态宜居小康村。

(1)生态居住功能——生态环境良好、居住条件小康、生活便利舒适的村民集中居住社区。

(2)产业示范功能——以发展多样化农业经济为主、服务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模式。

①发展多样化农业经济

在现有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药材种植(丹参、天麻、食用菌等),打造地域生态品牌。对自然资源(虫草、松茸、青冈菌等)实行采摘保护政策,采摘后恢复原本地貌,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采集带来的生态破坏。在自家庭院内种植花卉、果林和蔬菜,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富余花卉、新鲜蔬果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②发展服务业

发展家庭宾馆,提高居民收入。

5 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促进新生村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和谐”为总体建设目标。力争用2~3年时间,使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特色农产品基地基本建成;民居建设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环境面貌得到改变,生态环境和社会更加和谐。具体包含以下内涵:

(1)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

(2)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4)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搞好小康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促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发展,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

6 发展策略

6.1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充分与区域发展相融合,抓住金达镇的一切机遇,充分发掘新生村在金达镇及工布江达县域的潜在价值,做好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处理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协调发展、互为促进,逐步缩小乡村发展水平。

6.2产业发展策略

扩大经济规模,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利用自身区位特点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在规划区南部建设生态农业基地,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化农业;利用村庄现状种植基地,开展创新争优示范活动,力争打造地域生态品牌;依托便利交通和区位优势发展服务业,建设家庭宾馆,成为周边村庄地区重要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家庭旅馆中心。

6.3生态发展策略

充分体现金达镇西部农牧业经济区的形象,利用良好的生态基底展现独特新生村魅力,塑造具有整体性的生态系统。

7 整治行动计划

结合新生村小康村建设目标任务,力争3年时间全力建设小康村。在完善提高水、电、路、讯、广播电视、邮政等基础设施基础上,按照巩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牧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强化村民自治能力,使基层党建、基层维稳、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一个重大的提升与改善。

8 整治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中对村庄特色、价值及现状重新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本着“保护村庄风貌,整治历史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促进产业发展”的整治规划思想指导下,保护现有的村庄格局,保存和开发村庄特色,加强传统建筑的维修,整治历史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把新生村建设成为以乡土生态环境为主的宜居小康村。

本次小康村建设规划通过完善提高水、电、路、讯、广播电视、邮政等基础设施基础上,按照巩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牧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强化村民自治能力三个类型,使基层党建、基层维稳、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重大的提升与改善。

9 结论

通过小康村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不仅弥补了传统居住空间设计营造实践中对社会文化及人的主体性地位关不足的重大缺陷,而且充分吸纳应用城市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顺应了人类自身及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观方向。把村庄建设成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小康村。

宜居区是一个综合、动态的理念,它包括居住条件,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乃至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点,注重的是居住环境的多层次全面营造和可持续发展,多一个综合的均衡发展概念。

[1]刘大威,编.城镇宜居主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TU984.12

A

1673-0038(2015)23-0040-02

2015-5-21

猜你喜欢

林芝地区建设工程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西藏林芝地区零度层亮带识别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西藏一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案例分析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