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菩提树下的哲学博弈

2015-04-16苏祖荣

福建林业 2015年1期
关键词:慧能菩提树菩提

文/苏祖荣

菩提树下的哲学博弈

文/苏祖荣

提到菩提树,便自然想到在林中,在树冠亭亭如盖的菩提树下端坐的佛陀。这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的。得名“菩提”,意为“觉悟”,指人经过思索,豁然开悟,彻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各地的丛林寺庙中,普遍栽种菩提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菩提树又名黄桷树、毕钵罗树、思维树、觉树、佛树,属桑科常绿乔木,树干粗壮,树冠如盖,有气生根,下垂如须,枝叶扶疏,浓荫覆地,是很好的绿化和观赏树种。相传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印度僧人智药三藏从西竺引种菩提树,植于广州广孝寺坛前,从那时起,我国才有菩提树,并在南方寺庙中种植。

菩提树树叶深绿色,叶片呈心形,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如将叶片浸于寒泉,除去叶肉,可得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非常雅致漂亮,且不虫蛀。

菩提树是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一株菩提树苗,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据说这棵菩提树是从佛祖当年成道那棵菩提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的。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目前,这棵菩提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象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放光芒,中印友谊万古长青。

1974年,原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将军访问巴基斯坦,巴基斯坦领导人向中国军事代表赠送巴基斯坦菩提树三棵。现已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安家落户,成为该园最珍贵树种之一。

菩提树移植中国后,多在寺院种植,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神秀(606-706年),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玉泉山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在唐代初年,神秀与师兄慧能(638-713年),有关禅宗本意的理解,曾有一次在佛教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对话,神秀的看法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认为,菩提是身是客体,心如明镜映照菩提(客体),修行人要时时勤拂拭,才能不使心灵蒙尘,以达到“成道”之目的。

然而,慧能与神秀对禅宗的看法或理解完全不同,慧能对禅宗的解读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在对禅宗的阐释上,显然比神秀高过一筹。禅宗的要害是“无”或“空”,只有彻底摒弃“有”,摒弃出家人的私心、俗念,方能显现禅宗之真谛。因为世界原本是“空”的,故言菩提本来就不是树,明镜亦非什么台。整个宇宙空无一物,何来什么尘埃!慧能对禅宗的通透和明彻解读与阐述,深得信徒认可,而被后世尊为禅宗六祖。

世界是“有”和“在”的;又是“空”和“无”的。建立在对世俗社会是“有”和“在”的认识上,神秀是对的。因为有菩提树,有尘埃,便须勤拂拭。这是一条不断渐进的“成道”之路。建立在对万事万物皆“空”和“无”的理解上,慧能是对的。既然世上本无菩提,亦无须拂拭。只要摒弃自己的私心俗念,便可瞬间顿悟,修得正果,这是一条更为简单和便捷的修行之路。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棵树或一朵花,可视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不单是某种花或菩提,任何一种树木,皆可为菩提,人人皆可来树下参悟,这就为大众修行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方便的路径。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为解救和普渡众生,毅然决然放弃王位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各种邪恶诱惑,悟得三明四谛,证得无上正觉,终成佛陀。虽然我们不能像佛祖那样,修得正果,但来到菩提树下,沐浴树荫,摒除俗念,感悟人生,则是人人能做到的。

(作者单位:福清市林业局)

责任编辑/洪志猛

猜你喜欢

慧能菩提树菩提
菩提树下
菩提树下
艺苑
《菩提心》创作随想
菩提树下的静谧时光
菩提心系列之2 50×50cm 金潜纸重彩 2015年
菩提花
禅争
慧能,不识字的禅宗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