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暴魁临证验案3则
2015-04-16白东海付玉娜
白东海 谢 璇 付玉娜
(1.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肾内科,北京1024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3.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指导:王暴魁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王暴魁主任医师,学验俱丰,早年曾师从张琪、李辅仁等国医大师,除擅长治疗肾脏疾病外,对内科疑难杂症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师从王暴魁老师,受益颇多,现整理介绍其验案3则如下。
1 皮肤瘙痒案
张某,女,70岁。2009年11月9日初诊。
患者约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瘙痒,曾在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皮肤瘙痒症。现全身皮肤瘙痒,伴燥热,可见因搔抓引起的出血点,无皮疹及癣状物。瘙痒夜间加重,影响睡眠。大便质干,2日一行,小便可,纳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弦。处方:生地60g,当归 20g,防风 10g,枳实 60g,何首乌 30g,白蒺藜20g。3剂。水煎服。
2009年11月13日二诊:服药后皮肤瘙痒减轻,现已不严重影响睡眠,仍有身体燥热,大便已不发干,每日1次。无其他不适。舌脉同前。上方加地骨皮10g。续服7剂,巩固疗效。
按:《诸病源候论》[1]指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此患者皮肤瘙痒为有风之象;身体燥热为血热之象;舌淡脉细便干为血虚之象,故病机为血虚风侵、燥热内生,当养血祛风、凉血清热。方中选用生地凉血养血,当归、何首乌养血润燥,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枳实祛风止痒通便。患者服药后症状改善,方药中的,考虑身体燥热,二诊时加地骨皮以清燥热。
此案特点有二,一是药量大,其中生地和枳实均用到60g,这也是王师临床用药的特点。王师常告诫我们某些药物在不同剂量时有着不同的作用,如白芍少量可养血敛肝,大量则可滑肠通便。在临床上认准病机后,对证之药可以大量使用,如鱼腥草治疗淋证可以用到60g、百合治疗百合病可以用到90g、地黄治疗情志病可以用到200g。当然对于一些有毒性的药物还当慎重使用,如木防己、关木通、朱砂、雄黄等药在临床使用时则需谨慎。
特点之二是用枳实治疗瘙痒之症。这是王师在读书学习及临床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王师指出枳实治疗瘙痒之症早在《神农本草经》便有记述,原文记载其:“主大风在皮肤中”[2]797,王师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枳实确有此效。王师指出《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作,当认真习读。此书虽文字古奥,但对药物的记载却有他书不及之处,如其记载地黄可以治疗痹证(原文:“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桑叶治疗汗出(原文:“除寒热、出汗”)、海藻治疗水肿(原文:“下十二种水肿”)。这些虽不为后世医家常用,但临床用之确有良效。
2 头痛案
田某,女,51岁。2009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痛,未予重视,逐年加重,现头痛发作时剧烈难忍,每周均有发作;平素眠差,难以入睡;饮食喜热恶寒,食凉物后常出现胃脘疼痛。舌质红略暗、苔白偏厚,脉寸部有力关尺沉细。处方:
龙胆草 3g,车前子 10g(包煎),栀子 6g,黄芩6g,白术 12g,通草 3g,钩藤 10g,夜交藤 20g,柴胡6g,砂仁 6g(后下),干姜 3g,姜黄 3g,生麦芽 10g,醋延胡索10g,甘草3g。7剂。常法煎服。
2009年11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头痛缓解,服药期间未出现头痛,饮食不慎时偶有胃脘轻度疼痛,可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舌尖红、苔薄白质干,脉细弦。上方干姜、姜黄加量为4g,加白芍6g、淡竹叶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此患者头痛病史20余年,辨为内伤头痛。再察其症:头痛、眠差、舌红、脉寸部有力,均为肝胆火热之象。析其病机:女子多郁,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故选用清肝胆火热之名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龙胆草、黄芩苦寒清火,钩藤平抑肝火,车前子、栀子、通草使火热从小便而出,醋延胡索止痛,夜交藤安神。患者平素恶食凉物,脾胃虚寒之象明显,故选用干姜、姜黄、砂仁、白术、生麦芽等药温补脾胃,同时制约龙胆泻肝汤之苦寒之性。患者服后头痛减轻,同时脾胃虚寒的症状也有改善,药已中的,治法不变,初诊方干姜、姜黄加量以增强温补脾胃之效,并加白芍敛肝、淡竹叶轻清头窍之热。后见患者,诉二诊方服后头痛未再发作。
此案的特点有二,一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头痛。秦伯未[3]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火头痛宜用龙胆泻肝汤,此亦为现代医家习用。
特点之二:方药寒热错杂,在用苦寒之药清泻肝火的同时用辛温之药治疗脾胃虚寒。王师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临床上除单纯寒证热证外,寒热错杂证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治则上也当寒热并用,见是证用是药,圆机活法,不必拘泥。
3 失眠案
佟某,男,40岁。2009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工作繁忙出现入睡困难,曾多方求诊,未见明显好转。现除眠差外尚有眼周皮肤色泽发暗,情绪易急躁,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滑。处方:
党参 20g,白术 15g,茯苓 30g,煅龙牡(各)50g,珍珠母 50g,生地 60g,酸枣仁 60g,夜交藤 60g。7剂。水煎服。
2009年11月29日二诊:服上方后眠差改善,现入睡较前容易,仍情绪易急躁,大便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加黄连20g、五味子10g。7剂。
2009年12月4日三诊:眠差继续改善,情绪急躁较前改善。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弦。将二诊方改生地100g。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失眠之症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此患者平素工作繁忙,劳逸失度,耗气伤阴,气阴两伤则虚热内生,虚热扰神,故阳不入阴,难以入睡。治疗上当补气益阴。故方用党参、白术、茯苓补气,生地凉心益阴,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重镇安神,酸枣仁、夜交藤等药安神。方药与病机相合,故患者服后眠差改善,后患者舌红,考虑心经热象已现,故二诊方加用黄连清心热,此用法取之于朱砂安神丸。三诊时患者症状继续改善,生地改为100g,加强凉心益阴之效。
此处用生地除益阴之用外,尚取生地安眠之效。地黄治疗失眠及情志病,古已有之,张仲景用防己地黄汤治疗“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治疗失眠的名方朱砂安神丸也以地黄为主药。王师在临床上也发现地黄对阴虚导致的失眠及情志改变确有良效。王老师曾言其用防己地黄汤治疗一例情志失常症,生地黄用到200g,效果很好。
选用党参治疗失眠之症也不为多数医家常用,他们认为失眠总有虚热病机,不可妄补,以防愈补愈热。但王师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党参也有安眠的作用,这在《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述,其载党参可:“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2]773。当然党参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失眠之症,临床上当抓住气虚之病机:脉象当细,苔象不黄。
[1]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18
[2] 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神农本草经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97
[3]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