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疑难杂证验案4则
2015-04-16丁玉梅
丁玉梅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750004)
李淑英主任从医四十余年,为宁夏著名老中医,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对许多疑难杂证有独到的见解。李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益气养阴敛汗法、益气养阴安神法、益气养阴升津法、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出汗不止、神经衰弱、慢性咽炎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李淑英主任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疑难杂证验案4则介绍如下,与同道共享。
1 益气养阴敛汗法治疗盗汗症
张某,女,42岁。2012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于一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夜间汗出,当时未加重视,逐渐加重,甚至湿透衣服,曾服用中药西药均收效甚微,久病无效,病人十分痛苦。刻下:患者夜间汗出,白天无明显汗出,严重时湿透衣物,影响睡眠,乏力,精神差,口干喜饮,但饮不解渴,无口苦,易烦躁,纳食尚可,小便黄,大便干,三日一行,舌质红绛、苔薄少津,脉细数。诊断为盗汗。辨证属阴虚火旺,热迫汗出。予益气养阴敛汗法治疗。处方:
太子参60g,麦冬20g,五味子25g,仙鹤草50g,浮小麦50g,郁金30g,合欢皮 30g,茯苓神 15g,夜交藤15g,百合10g,大枣3枚。7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
再次就诊时,汗出明显减少,可正常睡眠,但晨起仍有盗汗,于上方加煅龙骨25g、银柴胡10g。继服7剂。再诊时患者睡眠正常,汗出不明显,痛苦怅然若失,原方去煅龙骨、茯神,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生脉散是益气养阴的代表方剂,出自《内外伤辨惑论》[1],原为暑热损伤气阴或肺中元气不足而立,以补气为务,以“生脉”为名,因肺主气,朝百脉,肺气不足,百脉空虚;肺气旺盛,则百脉祥和。所以此方可益气养阴,敛汗生脉。此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组成。针对患者阴虚火旺,李主任将有温燥属性人参更换为太子参,而且用量偏大,波动在30~60g,取其益气养阴之义,去其偏燥之性;麦冬甘寒质润,生津养血,滋阴润燥增液,清权衡治节之司,补后天营卫之本;五味子酸温,敛肺生津,收先天天癸之源,与麦冬、太子参相合,气阴双补,加之收敛之功,补益的同时使气津敛聚而不耗散,则补益之力更著,此方益气养阴,使肺、脾、肾三气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津生液复。加用仙鹤草补气养阴,浮小麦固涩敛汗,郁金、合欢皮、百合养阴解郁,茯苓神、夜交藤安神,大枣调和诸药。全方以益气养阴敛汗,解郁安神为法,收到全功。李主任还将益气养阴敛汗法应用于更年期综合征所致的烘热汗出和各种自汗、盗汗,在前者治疗中加入菟丝子、桑寄生等补肾填精之品,后者加用五倍子、补骨脂等固表收敛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 益气养阴安神法治疗不寐症
白某,女,55岁。2013年2月20日初诊。
患者主因“失眠、心悸、烦躁2年,加重3月”来诊。患者53岁绝经,绝经后出现失眠,间断性发作,后逐渐加重,需服用“艾司唑仑”1片才能入睡,生气后加重,伴心悸,烦躁易怒,情绪不能控制。3月前因情绪波动,失眠加重,甚则彻夜不眠,服用“艾司唑仑”2片无效,故前来就诊。刻下:患者入睡困难,入睡后易醒,醒后再难入睡,每晚仅睡2h左右,偶有彻夜不眠,伴心悸,烦躁易怒,头昏沉,精神差,纳食不佳,口干,口苦,无嗳气,无泛酸,乏力,二便调,舌暗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诊断为不寐。辨证为阴虚火旺,热扰心神。予益气养阴安神法治疗。处方:
太子参60g,麦冬10g,五味子10g,炙远志10g,合欢皮30g,茯苓神 15g,夜交藤 15g,钩藤 10g,栀子10g,生龙骨 60g,磁石 30g,琥珀粉(冲)3g,百合 10g。7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mL。服用7剂后不服“艾司唑仑”可入睡3~4h。效不更方,同时嘱调情志,继服10剂后病情明显好转,每晚可睡6h左右,情绪稳定,前后共治疗1月余,患者满意而归。
按语:患者年过半百,天癸已绝,气阴俱虚,阴虚无以制阳,阳热过盛,热扰心神,则不寐,心悸,烦躁不安;气虚不能濡养全身,则乏力;热伤津液,不能上润于口,则口干口苦;阳亢于上,清窍失养,故头昏沉;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故纳食不佳;李主任在生脉散的基础上把人参改为太子参,使益气养阴之力更专,加用了炙远志、合欢皮、百合养阴安神解郁;重用生龙骨、磁石重镇收敛安神;夜交藤、茯神养心安神;钩藤平肝潜阳;予琥珀粉冲服以清心安神。全方补气养阴,重镇安神,气阴足,则心神得养,故不寐得解。
3 益气养阴升津法治疗慢性咽炎
吴某,女,65岁。2006年10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咽痒反复发作6年,加重1周”就诊。患者6年前因进食辛辣后出现咽痒不适,咽干喜饮,自行含服“银黄含片”、“金嗓子喉宝”后症状减轻,但每每因异味刺激、饮食不慎、情绪不佳而诱发,间断服用中药汤剂及含服含片可减轻,但症状一直不能完全缓解。1周前因进食辛辣后再次出现咽痒不适而来就诊。刻下:患者咽痒不适,口燥咽干喜冷饮,咽中有异物感,易引发干咳,饮水后可减轻,无口苦,纳食可,乏力,精神差,睡眠尚可,大便干,3日一行,舌质红绛少津、苔薄,脉细数。诊断为喉痹。辨证为阴虚火旺。治宜益气养阴利咽。处方:
太子参 60g,麦冬 20g,五味子 15g,玄参 15g,牛蒡子 15g,升麻 5g,柴胡 6g,桔梗 10g,生地 30g,知母15g,黄精 30g,石斛 15g。7 剂。水煎服,每日 3 次,每次100mL。
再诊时患者自述咽干好转,咽痒减轻,仍有异物感,但可以耐受,未引起干咳。上方加黄芩10g、天冬10g。继服7剂,患者症状大减,偶有咽痒不适,异物感消失,精神好转,继续服用原方半月后病告痊愈。
按语:患者年过花甲,气血阴阳不足,阴液不足,不能上承,咽喉不能得到滋养,故咽痒、咽干;喉为肺之门户,肺阴不足,津液不能上布,故干咳,咽中有异物感;饮水后则可润泽咽喉,故饮水可减;气血不足,不能输布全身,故乏力、精神差。李主任以益气养阴之生脉散主方加味,加用玄参、牛蒡子养阴清热利咽,黄精补气养阴,生地、石斛、知母养阴清热润燥,同时予小剂量的升提药升麻、柴胡、桔梗以引药上行,使津随气升,引津上布,故虚火得清,咽喉得利。李主任以此益气养阴升津法应用于慢性咽喉炎常取得佳效,属独到见解。
4 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高某,女,49岁。2009年6月16日初诊。
患者1年前出现月经紊乱,月经推后,每2~3月一行,同时出现阵发性哄热,伴汗出、烦躁,曾在我院妇科就诊,经检查雌激素水平较低,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予“更年康”、“更年欣”治疗效果不显,于是前来中医科门诊就诊。刻下:阵发性哄热,以头面部为主,每日发作数次,以午后明显,自测体温正常,伴汗出,汗后热减身凉,自觉畏寒,烦躁不安,情绪不稳,易激惹,乏力,口干,口苦,无口黏,纳少,眠差,夜寐梦多,大便干,2日一行,月经已3月未行,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予益气养阴,重镇收敛法治疗。处方:
太子参60g,麦冬10g,五味子10g,地骨皮15g,女贞子15g,旱莲草 15g,怀牛膝 15g,磁石 30g,锻龙牡(各)30g,夜交藤 30g,郁金 30g,百合 15g,合欢皮15g,川牛膝 5g,夏枯草 15g,鸡内金 15g,焦三仙(各)15g,炒槟榔15g。7剂。水煎服。
再诊时患者自诉服药后阵发性哄热及烦躁减轻,睡眠明显好转,饮食恢复正常,仍觉口干,于上方加生地30g。继服7剂,病情明显改善,前后共服用30剂中药,症状完全缓解,但自此月经全无。
按语:患者年近半百,天癸将绝,气阴俱虚,阴虚无以制阳,阳亢于上则出现阵发性哄热,以头面部为主;虚阳迫津外出,则伴汗出;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气虚不能濡养全身,则乏力;热伤津液,不能上润于口,则口干口苦;气阴两虚,不养心神,则夜寐梦多;阴虚不能濡润肠道,则大便干,2日一行;天癸将绝,则月经迟发,甚至绝经。针对此病人李主任应用生脉散加味,予大剂量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麦冬、地骨皮益气养阴清虚热;磁石、五味子、锻龙牡重镇潜阳敛阴津;郁金、百合、合欢皮、夜交藤养心安神舒肝气;鸡内金、焦三仙、炒槟榔消食导滞通腑气,小剂量川牛膝引热下行。以此组方前后共治疗1个月,取得良好疗效。李淑英主任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因该患者已至半百之年,虽症状完全缓解,但月经未再行,是自然绝经,不必强求。
[1]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