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杜仲橡胶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5-04-16杜红岩胡文臻杜兰英
杜红岩 ,胡文臻 ,王 璐 ,杜兰英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2.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3.国家林业局 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河南省杜仲橡胶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杜红岩1,3,胡文臻2,3,王 璐1,3,杜兰英1,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2.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3.国家林业局 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3)
河南省是我国杜仲传统栽培模式主产区之一,也是最早开展新型杜仲橡胶资源培育模式(果园化栽培模式等)示范与推广的地区。为了充分开发与合理利用河南省的杜仲橡胶资源,文中依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的杜仲栽培历史与资源培育情况,阐述了科技支撑在河南省杜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综述了河南省的杜仲研究成果,介绍了河南省杜仲产业的发展情况,并针对河南省现代杜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杜仲;产业发展;现状;对策;河南省
杜仲是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的世界上极少数的天然优质橡胶资源。杜仲橡胶具有独特的胶塑二重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化工(橡胶)、航空航天、国防、交通运输、电力、水利及医疗等行业。杜仲皮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名贵中药,具有强筋骨、补肝肾等功效。杜仲抗旱、抗寒、耐贫瘠、适生区域很广,在我国27个省(市、区)均有栽培,东自上海,西抵新疆喀什,南至广西,北达吉林,可栽培区域达1 000万hm2,而目前栽培面积仅约35万hm2,发展潜力巨大[1-2]。
1 栽培历史与资源培育情况
1.1 栽培历史
杜仲在河南省分布广泛,涉及102个县(市),东到商丘、郸城,西达灵宝、卢氏,南及泌阳、商城、信阳,北至南乐,而河南的西南部则是杜仲的主要栽培区之一。除在贫瘠干旱岩石裸露的山脊生长不良外,在海拔高度为25~1 150 m的地区杜仲都能正常生长[3]。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的杜仲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个阶段。建国以前,群众无计划自发栽培阶段,此阶段河南省的杜仲栽培面积约有5 500 hm2,平顶山、三门峡、南阳、信阳、洛阳等主要产区的杜仲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小秦岭等山区胸径粗为30~50cm的杜仲树到处可见。1958年,全国性的大炼钢铁运动,致使杜仲大树几乎被毁殆尽。1976年,河南省杜仲保存面积不足500 hm2。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杜仲皮需求量越来越大,林业和医药部门先后扶持发展杜仲生产,1990年河南省杜仲栽培面积达2 000 hm2。1991年以后,杜仲皮价格大幅度提升,从1991年的10~15元/kg迅速攀升至1995年的150~300元/kg。1992~1994年,日本按人民币16元/kg的价格从我国大批量进口杜仲叶。政府积极推动和群众自发种植杜仲的积极性均达到空前的热度,河南省杜仲资源处于过度膨胀状态中,1996年全省杜仲栽培面积达到4万hm2左右。由于杜仲皮(药材)的严重过剩,从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杜仲皮价格一直维持在5~10元/kg的低位上,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林农种植杜仲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以杜仲皮为主导的杜仲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低谷[4-5]。
1.2 近年来杜仲橡胶资源培育情况
经历了1996~2010年的杜仲产业发展低谷后,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积极推动杜仲产业重新崛起。2010年10月国情调研杜仲重大项目课题组成立。2010年12月,国情调研课题组第一站便选择河南省调研汝州杜仲种植基地生态示范园项目建设,这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杜仲项目国情调研课题组的第一个合作研究项目,主要探索“国家研究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机制[6]。近年来,杜仲国情调研课题组多次赴河南多个杜仲基地考察调研,从国家层面指导解决河南省杜仲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对推动河南省杜仲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后几年,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国有林场也参与新型杜仲橡胶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多种形式的杜仲生产基地相伴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目前已建立多种形式的杜仲生产基地50余个[7]。目前,河南省杜仲栽培总面积有3.40万hm2。
2 科技支撑在河南省杜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为“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杜仲创新团队牵头,先后在杜仲育种、栽培和综合利用方面承担了国家和部省级攻关课题10多项。经过近30年的研究,已形成了以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为核心,覆盖林业、化工(橡胶)、医药等行业的,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全国性的杜仲研究和创新团队。该团队先后取得杜仲科研成果20多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选育出不同用途的杜仲良种14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相关专著5部[8]。
2.1 杜仲长期育种工程
在1983~1986年、1992~1995年、2008~2012年,分别开展了3次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及收集工作。经过该团队3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建立了我国目前最大的杜仲基因库,保存杜仲种质和育种资源1 006 份;以杜仲皮(药材)利用为育种方向,以杜仲皮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的提高等为育种目标,已选育出‘华仲1~5号’等5个我国历史上首批杜仲良种,其产皮量提高97.8%~162.9%,为我国杜仲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种质资源[9];根据我国杜仲橡胶新兴产业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首次以杜仲果实利用为育种方向,以杜仲果实产胶量和α-亚麻酸产量的提高等为育种目标,已选育出‘华仲6~10号’、‘大果1号’等6个果用良种,其产果量提高163.8%~236.1%,这些良种选育成果对我国杜仲橡胶新材料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杜仲雄花和花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需要,已选育出雄花专用良种‘华仲11号’;同时,还选育出叶用和观赏兼用的杜仲良种‘华仲12号’和‘密叶杜仲’。目前,已选育出不同用途的优良无性系30余个,已审定杜仲良种14个,其中国家审定的杜仲良种10个,这些良种全部由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主持选育[10]。
2.2 杜仲果园和雄花园高效栽培技术创新
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首创的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和技术,实现了杜仲培育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和重大创新,受到了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引起国际天然橡胶界的轰动,由此带动了杜仲天然橡胶新材料和现代杜仲中药产业的纵深发展。利用杜仲果用良种,采用果园化栽培技术,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比传统栽培模式的提高近40倍,这为大幅度降低杜仲橡胶提取成本、杜仲橡胶的产业化生产及我国橡胶工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果园化高效栽培系列技术“一种提高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的培育方法”于2002年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针对杜仲雄花开发的显著经济价值和广阔的产业化发展前景,还首次提出并研究实践了杜仲雄花高效栽培模式,开展了以提高杜仲雄花产量和质量为目的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研究出了能提高杜仲雄花产量的一种培育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盛花期每公顷产杜仲雄花鲜花达3.0~4.5 t,林农种植杜仲的效益提高2~3倍。杜仲雄花园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克服了现有杜仲雄花资源产量低、采摘困难、劳动效率低、原料采摘和生产成本高等缺点,显著提升了杜仲雄花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水平,有力推动了杜仲雄花系列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进程。
2.3 杜仲雄花茶及其产业化开发
1992年,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杜仲研究团队发现了杜仲雄花独特的经济开发价值,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曾于1998年发明了一种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揭开了杜仲综合利用的新篇章。经过20多年的系统研究,雄花茶的加工工艺日臻完善。进行了杜仲雄花茶药理和毒理学的系统研究,对其食品安全性、抗疲劳、抗氧化、降血脂、降血压效果等进行了实验分析,证实杜仲雄花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并且安全无毒副作用[10-11]。杜仲雄花茶及其系列产品已是我国保健品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
2.4 杜仲亚麻酸油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系统研究了杜仲亚麻酸油的成分、功能和利用价值,研究出了“一种杜仲籽油的抗氧化保鲜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可将杜仲油的贮藏时间延长到2 a以上,同时还研发出了杜仲亚麻酸软胶囊、杜仲亚麻酸调和油等专利产品,为杜仲油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2.5 杜仲功能饲料研究
利用杜仲叶片、籽粕等废弃材料,研究出了杜仲功能饲料,饲喂家畜后,可使鸡蛋内胆固醇含量降低10%~20%,鸡肉及猪肉的羟脯氨酸含量提高50%以上,使肉质得以显著改善。杜仲叶粉中所含的绿原酸、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及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大大减少了抗生素的应用,使我国肉蛋等食品生产更安全,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杜仲综合利用效率,种植杜仲的效益提高2~3倍。
2.6 杜仲功能型食用菌研究
利用杜仲枝桠材、叶片及籽粕等废弃材料,研究出了杜仲木耳、香菇和灵芝等功能型食用菌,从这些功能型食用菌中均可检测出绿原酸等杜仲的活性成分[11]。功能型食用菌——杜仲香菇、杜仲木耳已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7 杜仲生物提胶技术研究
以机械和生物发酵技术相结合,开展了杜仲橡胶提取新工艺的研发活动。杜仲果皮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及果胶等非胶类物质的去除率达88.6%,杜仲橡胶得率较化学法提高20.11%,纯度提高5.14%;研制出了杜仲果实脱壳机,核心技术有新的突破,出籽率高达96.1%,为杜仲亚麻酸油、杜仲橡胶的高效提取及其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目前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和河南大学联合研发的主要功能产品有杜仲α-亚麻酸软胶囊、杜仲提取物、杜仲雄花茶、杜仲雄花茶饮料、杜仲雄花酒、杜仲雄花干红(半干红)、杜仲种子酒、杜仲养生饼干、杜仲养生挂面、杜仲食用菌、杜仲豆芽、杜仲蛋(鸡)、杜仲猪肉及杜仲化妆品等[12]。
2.8 杜仲科技成果转化
依靠国家林业局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平台,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与杜仲产业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将其主持选育出的良种,研发出的杜仲雄花茶、亚麻酸软胶囊、功能饲料、食用菌及雄花茶饮料等一系列产品和相关专利,分别在湖南九九慢城杜仲产业集团、山东贝隆杜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甘肃润霖杜仲种植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南恒瑞源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华仲檀成杜仲种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金寨百利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杜仲企业进行转化。通过技术合作,为上述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创新了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杜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河南省杜仲研究现状
3.1 河南省杜仲文献发表及学位论文情况
经中国知网查询杜仲相关主题期刊,得到各个科研单位所发表的论文及学位论文情况,河南省杜仲文献发表量共计200篇(截止2015年初),其中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发表102篇,其次是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及原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
学位论文能较好地反映科研动态,近年来河南省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发表的有关杜仲研究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杜仲药用成分的分离提取和药理作用等方面,其次是杜仲橡胶合成途径的研究,而杜仲栽培模式研究几乎没有开展。
3.2 河南省杜仲科研立项情况
河南省杜仲科研立项始于1986年,其中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国家级和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共计22项,其次是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而如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新乡学院等其他单位只承担了一些省级课题。河南省是我国首先立项研究杜仲育种的省份,从1986年开始育种,着力开展杜仲药用良种高产杜仲橡胶良种、高产杜仲雄花良种、叶用杜仲良种的选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承担的项目,包含了对杜仲育种、栽培及综合利用各个方面。随着科研团队的不断壮大,目前已开始向杜仲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发展[13-14]。
3.3 河南省杜仲相关专利授权情况
河南省目前已授权杜仲相关专利42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及外观专利5项。在这25项发明专利中,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即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拥有16项发明专利和2项外观专利,主要涉及杜仲培育技术、杜仲高效栽培模式及其创新、杜仲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等方面。11项实用新型专利全部为河南恒瑞源实业有限公司申请,全部为杜仲橡胶生产过程中所需装置;其次是河南科技大学和河南大学,分别有4项和3项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杜仲相关成分的提取及产品的研发方面。
3.4 河南省杜仲获奖及认定成果情况
到目前为止,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即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几乎包揽了河南省所有杜仲相关的奖项,总计取得研究成果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6项;其次是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获得了4项。
河南省共有成果11项,最早的“杜仲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是1989年由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认定的。在这11项成果中,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即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的成果最多,其次是河南科技大学。这些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杜仲栽培及育种、杜仲产品研发及有效活性成分分离提取等方面。
4 河南省杜仲产业发展情况
河南省是我国实施杜仲新型杜仲橡胶资源培育最早的地区,2000年开始,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出的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和高效集约培育技术,率先在位于河南西部的小秦岭山区规模化示范,10多年来,在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专家指导下,杜仲果园化高效栽培技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示范效果,2013年杜仲果园每公顷年收入突破9万元,是传统杜仲栽培模式的8~10倍。
灵宝市是第一个转化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国家发明专利“杜仲雄花茶”的地区,从2004年开始,该市杜仲雄花茶的产量便稳步提高。目前,杜仲雄花茶产品已成为国内功能食品的知名品牌。在河南大学与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相关企业向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申报了“杜仲雄花”新食品原料,2014年4月已通过审批,这为杜仲雄花的综合利用和产品开发解决了根本出路问题。目前,杜仲雄花茶已投入规模化生产,2014年生产杜仲雄花茶5 t,产值可达7 500万元[15]。
除杜仲雄花茶外,灵宝市加快杜仲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已生产出了杜仲洋参软胶囊、杜仲亚麻酸软胶囊、杜仲籽油胶囊及杜仲叶饮料等杜仲保健产品,这些产品已规模化推向市场,设计杜仲软胶囊年生产能力3亿粒,目前年产软胶囊1 800万粒,产值约3 600万元。同时,由灵宝市和北京某公司合作建立了杜仲产品加工基地,该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计划建设杜仲饮料、水果加工项目;二期投资20亿元,建设杜仲胶囊、杜仲保健酒、杜仲橡胶及果蔬饮料等产品生产线,其中杜仲饮料产品年设计能力为30万t。该企业对当地杜仲产业甚至全国杜仲产业的发展均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门峡市利用杜仲叶、苹果果渣、白酒糟等剩余物,利用微生物发酵改良,开发功能型杜仲饲料资源。杜仲绿色功能饲料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营养成分和益生素等活性物质,是现代生物技术和营养理论完美结合的成果。这种饲料充分融合了杜仲活性成分、益生菌、抗菌肽、消化酶、纤维素和植物提取物,形成了多重防御体系,提高了畜禽机体的免疫力,减少了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为绿色功能型饲料的产业化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杜仲叶粉中所含的桃叶珊瑚苷、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及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及提高白细胞等作用,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是理想的功能饲料的生产原料,用之喂养猪、鸡、鲤鱼、牛后,其肉质均得以显著改善。
三门峡市杜仲功能饲料规划年生产规模20万t。目前,在生产杜仲功能饲料过程中遇到了杜仲叶原料供应不足的突出问题,以5 000元/t的收购价仍然买不到优质杜仲叶,生产一度停止。调研组的专家认为,杜仲功能饲料的市场潜力巨大,功能饲料产业的发展是大幅提高杜仲综合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饲料的年产量大约1.5亿t,以1%的市场占有率计算,即可达到150万t,按2 250 kg/hm2的杜仲实际产叶量计算,可以消化约66万hm2的杜仲叶资源。且杜仲功能饲料的产业化开发还可与杜仲橡胶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培育饲料专用杜仲林,采用机械等方法将杜仲叶内的杜仲橡胶与杜仲叶肉分离开来,不仅能够提高杜仲功能饲料的质量,还能够充分利用杜仲叶内的杜仲橡胶资源,从而促进我国杜仲橡胶战略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三门峡市从杜仲的种植模式上下功夫,让公司发挥技术优势,农户发挥人力优势,使其合作互利。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快速繁育成品林,公司得资源,农户得利益。目前,已在洛宁县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立了杜仲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在灵宝的黄河湿地建立新的栽培模式示范园,以叶林模式、果园化栽培模式为主,联合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林业局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以带动整个杜仲种植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汝州市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汝州市人民政府的协作下开发杜仲产业,成立了“河南恒瑞源实业有限公司杜仲开发汝州分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经营杜仲的培育、种植、收购、产品科研开发以及市场销售等业务。同时,该项目得到了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在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企业已获得2012年国家火炬计划、2013年“863”计划、河南省杜仲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资金支持,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1项。目前已建立杜仲橡胶资源培育基地约200 hm2,建立了杜仲橡胶中试基地与生产线,但各种杜仲产品的产业化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汝阳县是我国著名杜仲基地县,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该县陆续开发出了“树仁”牌杜仲茶、杜仲养生醋、杜仲纯粉、杜仲雄花茶和杜仲保健筷子、保健枕头等系列产品。但总体看来,仍属作坊式经营,每年仅销售300~500 kg的杜仲雄花茶和少量的杜仲叶茶,对当地杜仲产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杜仲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既是世界上极具发展潜力的天然橡胶资源,又是我国名贵的药材树种,同时也能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环境,是农、林、医药、化工等行业的基础资源和十分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发展杜仲橡胶产业是切实解决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匮乏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快我国橡胶工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战略意义重大;大力发展杜仲产业,在促进民生、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大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目前,有关部门和领导对杜仲的经济价值与战略地位已达成共识[16-17]。针对河南省目前杜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仅供河南省有关部门及领导决策参考。
5.1 强化新型杜仲橡胶资源培育技术—果园化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与宣传
杜仲果园化栽培等技术创新成果在杜仲种植基地上和产业化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但是,仅就栽培模式而言,传统药用栽培模式杜仲种植面积占现有杜仲资源的95%以上。多数产区林农及杜仲企业对新的栽培模式和技术缺乏基本的了解,这已经成了制约杜仲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8]。建议河南省利用驻豫中央科研单位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和河南大学的技术优势,采用多种形式,在河南省主要产区加强杜仲新技术的培训与宣传,加快杜仲果园化栽培等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大幅度提高杜仲橡胶及其相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杜仲种植基地的建设水平,推动河南省杜仲橡胶产业和民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5.2 加强对杜仲产业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杜仲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杜仲良种、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比较薄弱,这势必影响杜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国家林业局品种保护名录已将杜仲收录其中,建议尽快申报杜仲优良品种的新品种保护,以建立规范的良种推广体系。
另外,在涉及国家战略资源杜仲橡胶产品开发的国际合作与对外贸易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杜仲橡胶产品开发、产品出口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加强对我国战略资源的保护。
5.3 加强对河南省杜仲产业的科技支撑和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
科技支撑在杜仲产业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河南省作为我国杜仲主产区之一,20多年来在杜仲育种、高效栽培及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我国杜仲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对杜仲产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国家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长期支持外,河南省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杜仲研究的支持力度,河南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将杜仲产业发展列入河南省重点支持的领域中,并予以大力支持。从科研角度出发,首先要解决杜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全面支持杜仲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立河南省杜仲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科技平台,以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河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加快研发步伐,加强技术熟化,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从新型杜仲橡胶资源培育和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期望有关部门制定杜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杜仲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不断完善杜仲工程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杜仲产业的基础研究及创新能力,形成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相关主体的良性互动,以实现河南省杜仲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扩大市场,从而促进我国杜仲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工程化水平,推动杜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9]。
5.4 强化企业带动和政府引导功能,稳步推进杜仲产业健康发展
杜仲果实、雄花、叶、皮及木材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利用,因此杜仲生产基地的建立与其后续的加工密不可分,一般果树和经济林的产业发展模式不适合在杜仲产业中应用。因此,杜仲生产基地要以企业为主体,一是企业自己建立杜仲种植基地,自行经营;二是采用“公司+科技+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股份制等多种合作模式,建立杜仲原料基地,在保障农户收益的同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种植基地要根据产业化规模和市场情况逐步扩大,避免盲目发展。国家林业局将杜仲单独列入我国造林规划中,政府制定鼓励杜仲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扶持及优惠政策,正确引导杜仲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开发,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步发展[20]。
5.5 加强和规范杜仲良种种苗市场管理,提高杜仲生产良种化水平
建议河南省经济林和林木种苗工作站在河南省林业厅的指导下,具体抓杜仲良种种苗生产的组织和技术指导工作,保障杜仲生产中良种的使用率,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杜仲良种苗木生产产量;加强宏观调控,确保河南省杜仲良种苗木的供应,稳步推进河南省杜仲良种基地建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做好杜仲良种种苗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工作,组织专门的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稳定杜仲良种苗木市场秩序。
5.6 加强杜仲技术标准的制定
杜仲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目前,杜仲产品生产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建议以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河南大学等单位为主,加强杜仲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等质量标准的制定,以规范杜仲产品市场,促进我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的健康发展。
[1]杜红岩.中国杜仲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4.
[2]李芳东,杜红岩.杜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3]杜红岩,胡文臻,俞 锐.杜仲产业绿皮书:中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崔克明.杜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9(4):51 - 57.
[5]冯 风,梁志荣.我国历史上对杜仲的认识和利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6,11(2):84-89.
[6]高均凯,杜红岩,菅根柱,等.现代杜仲产业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研究[J].林业经济,2014,(11):83-88.
[7]张再元,王惠文,杜红岩.河南省杜仲种质资源研究[J].经济林研究 ,1991,9(1):80- 83.
[8]杜红岩,胡文臻,俞 锐.杜仲产业绿皮书:中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杜红岩,张再元,刘本端,等.‘华仲1号’等5个杜仲优良无性系的选育[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9(4):27-31.
[10]杜红岩,乌云塔娜,杜兰英.杜仲高产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6-11.
[11]杜红岩.杜仲活性成分与药理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3,21(2):58 - 61.
[12]谢碧霞,杜红岩.绿色食品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3]刘慧敏,乌云塔娜,王 淋,等.杜仲MEP 途径系列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34(2):26-33.
[14]王 淋,乌云塔娜,刘慧敏,等.杜仲 MVA 途径相关基因全长cDNA序列特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 95 - 102.
[15]毛海辰,赵喜宴,王 伟.灵宝市的杜仲资源建设与开发[J].中国水土保持,2012,(8):69-71.
[16]杜红岩,刘攀峰,孙志强,等.我国杜仲产业发展布局探讨[J].经济林研究,2012,30(3):130-133.
[17]杜红岩.我国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林研究,2014,32(1):1-5.
[18]杜红岩.杜仲优质高产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9]杜红岩,赵 戈,卢绪奎.论我国杜仲产业化与培育技术的发展[J].林业科学研究,2000,13(5):554-561.
[20]杜红岩.我国的杜仲橡胶资源及其开发潜力与产业发展思路[J].经济林研究,2010,28(3):1-6.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tta-percha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DU Hong-yan1,3, HU Wen-zhen2,3, WANG Lu1,3, DU Lan-ying1,3
(1.Non-timber Fore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Zhengzhou 450003, Henan,China; 2. The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3.The Eucommi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Zhengzhou 450003, Henan, China)
Henan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ain areas forEucommia ulmoideswith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modes, is the fi rst area for promoting the newE. ulmoidesrubber resources cultivation mode (orchard-like cultivation model, etc.). In order to suf fi ciently develop and reasonably utilize gutta-percha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fi eld data, cultivation history and resources cultivation statu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ole of technical support inE. ulmoides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was expounded. Some research fi ndings onE. ulmoides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E. ulmoidesindustry were reviewed. Finally,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resolving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modernE. ulmoidesindustry development.
Eucommia ulmoide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s; Henan Province
S603;S567.1
A
1003—8981(2015)04—0157—06
10.14067/j.cnki.1003-8981.2015.04.031
2015-08-17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1B0502)。
杜红岩,研究员,博士。
王 璐,助理研究员,博士。E-mail:wanglu181716@163.com
杜红岩,胡文臻,王 璐,等. 河南省杜仲橡胶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5,33(4):157-162.
[本文编校:伍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