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产后胃下垂1例

2015-04-16刘连徐杨青江西中医药大学0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胃下垂气海升阳

★ 刘连 徐杨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0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330006;.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330006)

2014年7月我院收治产后胃下垂1例,经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段某,女,33岁,公司职员。患者素来体质不佳,28岁时剖腹产下一女后渐渐开始反复出现饮食后腹胀、下坠感,偶有嗳气、恶心、反酸(晨起时明显)等不适,腹中水振声响,饮水后明显加重,伴咽喉异物感,便秘,2~3d一次,夜寐一般。自患病以来,患者食欲减退,午后易疲倦,体重下降,曾四处寻求中西药治疗均无明显改善,于2014年7月12日来我院寻求针灸治疗,经我院胃X线钡餐诊断为Ⅱ度胃下垂,收入我院针灸科。查体:身高165cm,形体高瘦,体重45kg。面色少华,精神欠佳,语低气弱,畏寒。腹部稍膨隆,有振水声。舌淡、苔白,脉细弱。中医诊断:腹胀(脾虚气陷);西医诊断:胃下垂(Ⅱ度)。

1.2 治疗方法 (1)穴位选择: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百会、气海、关元、三阴交、天枢、太冲、内关、神门。上述穴位除百会、中脘、关元、气海外均取双侧。

(2)体位:仰卧、俯卧位治疗各1次。

(3)针具:采用安迪牌无菌毫针。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关元等穴选用0.30mm×40mm规格毫针,百会、三阴交、太冲、内关、神门、胃俞、脾俞等穴选用0.30mm×25mm规格毫针。

(4)针灸方法:第一步先对上诉穴位依次进行探敏。双手各持一根燃烧充分的院内制热敏灸艾条(规格:22g×10支),采用热敏灸探穴四部法[1],探敏完上述所有穴位后发现,在关元穴与胃俞穴出现了热敏感传现象。

第二步:针刺治疗。先取仰卧位。暴露患者腹部及四肢下端皮肤,用75%医用酒精对上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直刺进针,破皮后手持针柄缓慢进针到一定深度后捻转行针,待感觉针下有沉滞感或患者感到针下有强烈酸胀麻重感并难以忍受时,即停止运针,留针30min。随后对关元穴进行热敏灸20~30min。施灸期间每隔10min对中脘、足三里、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进行捻转补法以增加针感,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法行针一次。每日1次。

再取俯卧位。脾俞、胃俞针刺方法同上,均采用捻转补法行针,对双侧胃俞穴进行热敏灸20~30min。每日1次。

2 治疗结果

治疗第1d后,患者诉腹胀感稍有缓解,胃下坠感存在,大便未解。治疗2d后,患者诉大便已解,胀坠感仍有,睡眠好转。治疗15d后,患者诉进食后腹胀明显缓解,胃下坠感减轻,食欲增加,排便改善,基本1~2d一行,午后精神好转,咽喉异物感减轻,未诉恶心、嗳气等,腹中水振声缓解。此时辨证加减,去掉太冲、神门穴,余穴治疗不变。

此后继续治疗10d,患者诉腹胀、下坠感基本消失,食欲增加,精神明显好转,夜寐安,排便基本一日一行,咽喉异物感消失,饮水后稍有振水声。因工作关系,患者结束治疗。此后1个月内患者曾复诊两次,均未见复发,复查X线钡餐示胃恢复到正常位置。半年后随访,患者体重48kg,未诉腹胀等不适。

3 讨论

胃下垂是临床常见慢性病,瘦高个者多见。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属于“中气下陷”,系“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范畴。胃下垂主要是因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脾胃,脾虚气陷,肌肉不坚,无力托举胃体所致。

若人素体脾胃气虚,则胃不能收纳水谷,脾不能运化精微,脏腑得不到充足气血精微之供养,筋脉弛缓不收,升举无力,胃的位置无法固定而下垂。而《素问·痹论篇》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本病论篇》亦云:“饮食劳倦即伤脾”,可见,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亦是本病的重要原因。过饮过食或劳倦过度则胃腑受损,胃腑受损则饮食不化而积滞,日久则胃腑下垂。

本案例患者辨证为脾胃气虚型,故治疗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原则。本病病位在胃,与脾相关,脾胃各为脏腑之一,俞募穴为治疗脏腑病症的重要特定穴,故取胃俞、脾俞以和中焦而调升降,取胃募之中脘以健脾温中,补气安胃;《素问·咳论》曰:“治府者,治其合”,故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合治内腑,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促进脾胃升清降浊;百会位于督脉之巅,是督脉与三阳经气的交会穴,能提气益神,最具升阳举陷之功,为治疗人体脏器下垂之要穴;气海为“生气之海”,益气要穴,可补脾胃之气;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调和气血、回阳固脱等作用;三阴交亦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协同调理肝脾肾。再配以大肠经募穴天枢以调畅胃肠气机,内关以和降胃气,太冲以疏肝理气,神门以安神养气。诸穴相配,共奏升阳举陷、益气温中、健脾和胃之功。加以胃俞、关元穴热敏灸,更具健脾和胃、升阳举陷之功,共同调和气血,升举中气,调整脏腑功能,使下垂的胃复原,并得以巩固。

[1]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

猜你喜欢

胃下垂气海升阳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胃下垂的内外调养法
疏风升阳治失眠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小穴位 大健康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