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古文》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2015-04-16段鸣鸣
试论《医古文》教学中的医德教育*
摘要:医德医风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医学生医德素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古文》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可以在提升医学生的医德素养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医古文》中的传统医德理论、医德案例、医德榜样群像等医德教育资源,运用传统诵读教学法、经典案例交流探讨法、现代影像视听观摩法等教学方法,加强《医古文》课程内涵建设,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格,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医古文;医德教育
医德,即医生的职业道德,是调整医生与病人、与社会以及医生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医德医风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提高医学生医德素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从目前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医学专业课程比较扎实,但医德教育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为主,缺乏专门针对中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的相关课程。《医古文》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医药文献的语言文化现象,丰富传统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阅读古典医籍能力的同时,还包含着丰富的医德教育内容,对于提升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深入挖掘《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资源
医古文讲求“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历代医家的道德思想内涵丰富。以王育林、李亚军主编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古文》为例,由于选文侧重点的不同,大量传统医德素材不成体系,散落在教材的相关篇目之中。因此,对传统医德素材的整理、归纳和总结,是进行医德教育渗透的基础性工作。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思想渗透的具体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材做灵活处理,或随机联系、自然引申,或增减补充、相机拓展,尽可能丰富地挖掘出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1]医古文中的医德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医德理论中国传统医德是以儒、释、道为思想根源,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形成的医学道德观,其思想理论主要包括医乃仁术的价值观、审慎行医的诊疗观、普同一等的医患观、精勤不倦的治学观、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等方面内容。教材选文主要包括医家传记、医著序文、医学论文、医话医案等类型文章,诸多选文涉及医德理论,可以从价值观、诊疗观、医患观、治学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和比较分析,形成医德教育的理论素材。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提出“爱人知人”的精神,医学亦是推行仁爱之心,治病不分贵贱,坚持“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信念。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同样强调生命珍贵、医乃仁术的行医思想。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言:“若不精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涂地,无以济之”,强调只有医术济世,方可推行仁爱之心。总之,以上3篇选文中有关内容都是“医乃仁术”价值观的体现,诸如此类,可以分门别类,形成较为系统的医德教育理论。
1.2传统医德案例医德案例指医生在行医过程中经历的典型的富有道德意义的事件陈述。医德案例富有故事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学中利用好医德案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习兴趣,避免道德说教。如《医古文》教材所选《医话四则》之三就是一则典型的医德案例,医话内容谈及名医崔默庵行医故事,讲的是一少年得疑难病症,请崔默庵给他诊治,崔默庵经反复诊察才找到病因,并对症下药,最终药到病除。这则医话叙事扼要生动,彰显了崔默庵的高尚医德。医话描述崔默庵诊疗过程如下:“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体现医者不辞辛苦,一心赴救的仁爱之心。“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简短文辞,但足见诊疗过程的认真细致。“久之,视其室中,床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可见经过崔默庵是经过长时间诊疗才认清病症,践行了《大医精诚》中要求医生在诊病时应是“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的要求,体现了传统医德中审慎严谨的诊疗观。教材选文《华佗传》全篇包含了15则医案,充分展示了华佗作为一代神医的高超医技,同时也彰显了华佗的高尚医德。如“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详细介绍了华佗在途中偶遇病人主动诊治的案例故事,体现了华佗主动关心病人疾苦,一心赴救的仁爱之心,践行了医乃仁术的传统医德价值观。
1.3传统医德榜样群像树立道德榜样是最具感染力的道德教育方法,榜样的教育是形象的、生动的和直观的。“道德榜样就是受教育者做一个好人的道德理想之现实化、具体化和明确化的模型,模仿道德榜样就是受教育者现实化、具体化和明确化自己的道德理想的唯一途径,因而也就是他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的唯一途径。”[2]《医古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医家都是历代名医,形成了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德典范人物群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秦汉三国时期的张仲景、淳于意、华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甫谧、葛洪和陶弘景,隋唐时期的孙思邈、王冰,两宋时期的钱乙、许叔微,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罗天益,明代的李时珍、张介宾、李中梓,清代的叶天士等等。这些光辉的大医形象让医古文教材熠熠生辉,是学生医德学习的最好榜样。在利用《医古文》进行医德教育时,要尽量从中国医德史和医学伦理思想史的角度,补充名医的医德思想和医德案例,做到相关内容的延伸拓展,强化医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一个个名医形象鲜活起来,让学生领悟到在中国医学史上彪炳史册的医家历来都注重自我道德的砥砺,充分发挥榜样的感召力。
2运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医古文》的医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避免道德说教的乏味和枯燥,增强道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证性,因为“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将良好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即‘知’与‘行’的统一。‘知行合一’说到底就是有效性的问题。要提高传统医德思想,规范教育的有效性,除了要进行课程和教材建设外,更要注重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3],医古文课程的医德教育方法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2.1传统诵读教学法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在《与陈硕士》一文中写到“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只能默者,即终身作外行也。”[4]可见学习领悟古文,诵读方法非常重要。医古文中体现医德思想的名言警句都是历代文献经典,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医学价值,体现了文言文的音韵美,适合进行吟诵教育。让学生领会医古文中的医德内涵,让学生从心底欣赏、喜爱,并自觉按照教材的相关要求记诵下来,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诵读教育策略。首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集体诵读。可以经常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体现传统医德思想的经典段落组织学生集体诵读或分小组诵读,这种大声诵读法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吟诵需要发声,而且是在众人面前发出声音,这就会让参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仅是声音的能力,更是一种包含自信心、表现欲以及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综合能力。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赏析能力,并且展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5]其次,按《医古文》教材的相关要求指定学生课后背诵一些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如《伤寒论》序的首段、《大医精诚》中的“夫大医之体”一段、《丹溪翁传》最后一段等,这些重点段落恰恰也是医德名篇。
2.2经典案例交流探讨法医古文课程中的医德案例有故事性,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对广大学生的医德学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是医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医学人文的角度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医德理论和思想应用于理解医家的临床实践,使得对医德案例的分析也是加深学生对医德理论理解的深化过程。这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案例、理解案例,走进古代医者的心灵和情感,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医德内涵。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避免一言堂,善于让好学生交流探讨,从多角度研究思考古代医家的道德风范,真正领会大医精诚的丰富内涵。当学生出现分歧时,要组织好辩论,在让学生自由表达真实想法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思想引导。同时要针对当前医疗现状,在授课内容设计上下足功夫,结合当前医疗事件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培养正确的医德观。例如当病人确实没有钱交诊疗费的时候,医生该怎么办?面对这样一个议题,一部分学生会坚持认为只有付了诊疗费才给病人看病,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愿意义诊,当出现分歧 时候,可以清代名医叶天士典型医德医案作最好的注释,叶天士曾为露宿街头的乞丐看病,诊疗后叶天士要求乞丐付诊疗费,乞丐缺钱拿不出来,叶天士要求乞丐向他行乞,叶天士施舍给乞丐钱,随后叶天士再向乞丐收取诊疗费。这个生动的医德故事能够很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
2.3现代影像视听观摩法医古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内容博大精深,作者灿若星河,语言文字凝炼,思想意蕴深远。借助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加上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医古文教材中闪耀医德光辉的文字转变为有声语言和图像,让医德内容更加鲜活生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如名篇《大医精诚》已经被改编成一首歌曲,歌词内容节选自篇目的精华内容,歌曲旋律优美动人,并配有精美图片呈现,课堂上适时播放,可以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审美情境中加深对经典医德范文的领会。如数字电影《医痴叶天士》,以戏说的表现手法,选取了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病救人的几则医学案例,如治疗垂危的土匪、情志法治县官、奇药救皇上等故事,表现了叶天士精湛的医术和精深的医理,塑造了具有高尚医德的一代名医叶天士。电影开篇,叶天士在出诊返家途中,就根据一名乞丐的乞讨声,来判定乞丐身体有疾患,并立即出手施治,乞丐交谈中提及家中的老母和孩子也在患病,叶天士随后赶往乞丐的家中进行诊治,并施舍银两用于购买药材。将这些多媒体图像、影音资料融入医德理论和案例教学中,会让学生意犹未尽,深受感染,极大提高医德教育方式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3《医古文》医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说,利用《医古文》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医德素养,既加强了课程的内涵建设,又让学生在接受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和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的滋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有利于《医古文》课程内涵建设2012年5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文件,对高等教育课程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完善课程各项评定体系。探索在《医古文》课程中进行医德教育渗透体现了教育改革精神的有关要求,有利于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医古文》是研究中医药古籍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古汉语基础知识,阅读古代医药文献,使学生掌握古代医籍语言,提高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为学生在中医药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中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当前,《医古文》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文选所涉及古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与修辞、句读等内容的讲授。从医德教育角度解读文选,借助清晰的医德理论、生动的医德案例、具体的名医形象,将极大丰富该课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同时注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注重师生之间针对具体的医德案例的交流和探讨,启迪学生探索知识,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说把德育教育内容积极融入《医古文》课程教学中,《医古文》这门课程的价值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3.2有利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人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6]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不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那么培养的人是有缺陷的。当前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医学生的人格发育和个性成长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观意义重大。在医古文教学中进行医德教育渗透,就是着眼于医学生人格的培养,“医古文教学中‘人’的培养更加迫切,即充实医学生的人生,提升人性的人文教育,是医古文“文”、“道”统一的本质要求,是医古文穿越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医古文传统精华思想的价值要义。”[7]可以说,通过医古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医古文文化精髓, 提高阅读医药典籍的语言水平的同时进行医德教育渗透,将有益于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养成, 为将来从事中医药临床实践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3.3有利于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根据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对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界定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概括为仁、和、精、诚四个字。而传统伦理价值观念是构成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神其实关键在于继承传统医德的优秀内涵。但当前“医疗市场化直接导致中医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异化。以追逐经济利益为本的医疗市场化,导致中医去追逐高利润的现代高新技术,用以物为本、以利至上的价值观取代以人为本、以德为重的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8]正是由于医德观的扭曲会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甚至出现极少数医生医德低劣给患者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给医疗行业声望带来严重负面影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强化医德教育刻不容缓。利用专业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人文教育的目的,有助于改变当前医学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不失为一条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医古文》教学中进行医德教育渗透,也不仅应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更应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不可或缺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98.
[2]王海明.论道德榜样[J].贵州社会科学,2007(3):5.
[3]张志枫等.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及其实施教育之思考[J].中医药文化,2006(3):44.
[4]陈引驰. “文”学的声音:古代文章与文章学中声音问题略说[J].文艺理论研究, 2012(5):37.
[5]刘亮.吟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58.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310.
[7]杜晓平.医古文教学与提升当今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国医论坛,2013(5):53.
[8]张宗明.传承中医药文化基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2(6) .
(收稿日期:2015-02-09)编辑:李丛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13-12-23)。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段鸣鸣*段鸣鸣(1982—) ,女,江西都昌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医史与中医药文化。(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昌 3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