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栋《梅湖吟稿》与闽籍诗人交游考

2015-04-16林校生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福建宁德352100

林校生(《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福建宁德 352100)



林栋《梅湖吟稿》与闽籍诗人交游考

林校生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闽东北福宁府是福建的文化后进地区,寿宁在该府地处偏远,台北重印本林栋《梅湖吟稿》基本以年编次,集子中收有大量赠答唱和之作,对象涉及福宁各县精英乃至省城名流,大致记录了作者从寿宁诗人到寓京福宁诗人再到福建诗人的变身过程,从一个侧面具体而微地表明,到了清末民初,闽籍诗人创作、交往活动和全省文化普及都较此前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关键词:闽籍诗人;《梅湖吟稿》;林栋;福宁府;寿宁县;交游唱和

晚清民初的诗歌创作,福建后来居上,号称最盛。闽东自然条件和交通设施比较差,经济发展比较迟缓,文化事业整体上仍比较落后。清乾隆年间黄任重建福州西湖宛在堂,附增诗龛,祀明代林鸿以下十诗人,渐渐具有文昌阁的性质,道光时增至14人,同治时增至17人,民国四年、六年分别至32人、42人。末次为民国十年闽派诗人翘楚、《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剧增至270人,年代上延及唐。而福宁仅福安一人,宁德二人(未含祖籍寿宁之福清人叶向高)[1],三人皆陈衍手补入[2]。这里涉及取舍的标准,但终归反映出即使在闽人眼中,福宁也是很落后的。当然,这不等于说福宁的诗人、诗作和诗事就毫无足观。实际上,到了清、民之交,文化普及和士人交往范围皆远胜前代,此地的诗歌创作活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本文试以闽东最偏远的寿宁县林栋为例,稍窥一斑。

一、林栋的仕历和故居

林栋(1856-1921)[3],又名肇缴,字东木,又字德如,号隆山。寿宁县武曲乡梅洋村人。出生于乡村间的书香门第,其父林春华于1875年恩贡候选儒学教谕;长兄林琼为同治癸酉(1873)年拔贡;次兄林璜为庠生。林栋一女嫁给莆田人林翰(1878-1925),号西园,1913年当选为首届福建省议会议长;另一女名圣音,嫁在本县斜滩商家,即是何宜武(1912-2001)、何宜慈(1921-2003)的生母。

1871年(清同治十年),15岁的林栋福宁府试第一名,1875年(光绪元年)预补廪生,1891年辛卯科举人,1898年授泰宁县儒学正堂,1903年癸卯科王寿彭榜进士,授国子监丞,1906年升礼部精膳司主事,次年升太常司员外郎,1908年官至太常司郎中,1909年监修西陵有功,钦加三品。

辛亥革命后,离京返闽,在老家隐居。1914年由闽海道复选区当选为议员。民国六年(1917)被选为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安福系),再次入京,1920年第二届国会解散,林栋旋即返乡,民国十年(1921)十月病故。家居期间,林栋在离村10里的将军山筑“樟湾山寮”,引进黄金树等树种,营造杉、松、榛、茶、竹林上千亩,开发林场。樟湾林场至今犹存。

林栋的故居在梅洋村狮山下,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三层;宽约21米,深约25米,高约11米;青瓦土墙,上覆双坡顶,主屋一进五开间(榴),中央开间为前后大厅,厅前建有四合院式回廊,中间为天井,后厅有一个2×4米的天井,两侧各有火厢房;前厅高7米,宽5米,深8米,是整座房屋最宽敞的公共活动场所,厅前建有四合院式回廊。据林家后人回忆,前厅上方原悬挂有“钦赐莲中君”匾,传为光绪皇帝所赐,毁于“文革”期间。林栋故居的主体为其父林春华约于清同治初年所建,其时林栋年纪尚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依老规矩,只分得侧旁次开榴房间及大厅前回廊,林栋书房设在右侧回廊的底层,面积约8平方米,《梅湖吟稿》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诞生在这间房里。[4]

二、林栋诗作年概述

林栋的诗,辑为《梅湖吟稿》(以下简称《吟稿》)四卷,诗序作于宣统庚戌(1910),或以为就是印行之年。但封面明标“共和印刷局”,书末有《国会第二届常会闭会后吟寄闽海道王仲薌道尹》,则当出版于1918年以后,寿宁县档案馆有藏。另外,1990年,林栋外孙何宜武、何宜慈在台北又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整理重印。笔者手头所持,就是这个重印本。

《吟稿》收诗239题313首,大抵以作年先后为序。仅以集子中的篇题纪年诗为例,卷一有戊子年(1888)八月,庚寅年(1890)端午各一首;[5]卷二有壬辰年(1892)二月,甲午年(1894)夏,乙未年(1895)春,戊戌年(1898),己亥年(1899)十月,壬寅年(1902),癸卯年(1903),甲辰年(1904)九月各一题,另,附记注明己亥年一题六首;[6]卷三有丙午年(1906)六月,丁未年(1907)十月二十九日各一首;[7]卷四有壬子年(1912)元夕,癸丑年(1913)仲春、七夕,乙卯年(1915),丙辰年(1916)六月、六月廿一日各一首,[8]末二首如前所举,题中有“国会第二届常会闭会”字样,亦为丙辰年作。上引所有诗作皆依书中顺序列示,可见全帧殆以年编次。

若据诗文内容再参其他资料,可以编年者当为数不少。试以卷三为例。《德宗皇帝梓宫奉移至梁格庄,百官跪迎之际风雨骤作,李星巖郎中赋诗志敬畏之忱,谨和二首》,光绪皇帝移棺梁各庄,事在1909年5月1日。《尚书溥玉岑师将莅察哈尔都统任,赋呈二律》,爱新觉罗·溥良赴任察哈尔,事在1909年10月7日。《送杏村同年乞养归里二首》,杏村为莆田江春霖(1855-1918)之号,江于宣统二年(1910)罢官归里。《闻武昌兵变次公雨,得柱卿书却寄韵》,则显然事在1911年10月以后。如此等等,还可以对前后相邻相近的诗篇提供若干推断的线索。有些诗篇的作年下文还会谈到。

大体说来,《吟稿》卷一为1891年以前的作品,诗中人物、景观基本限于寿宁本县或“郡城”霞浦;卷二为1892年初至1904年末的作品,交游渐广,仍多为在闽之什(1902-1904寓京) ;卷三或当起于1905,而终于1911,是其京官任上所写,包括出行之作;卷四为1912-1916的篇什,包括鼎革之后解官回闽和再次入京任职的作品。作者辞世前最后几年应当还有诗作,惜难获一见。

集中所记交游,多为地方性人物,很少能够载入史乘,这给今日的研究,带来诸般困难,刻下尚不能做统计性的考察,也不能做全面的分析,但就粗线条的勾勒清、民之交福宁诗人交往酬酢的基本轮廓来说,这部诗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文本。

三、清、民之交福宁诗人的跨县唱和

长期以来闽东诗人的交游和诗作的影响,范围都比较窄小。闽东诗人参与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唱和活动,当推宋元之交谢翱的结社联吟,但地点在浦江一带,反映的其实是两浙文人创作的水平和风气。明清以还,情况渐有变化,闽东诗人见诸记载的交游唱和有较大扩展。福鼎桐山人林滋秀(1778—1833)创办“兰社”,影响由闽东北而及浙东南,唱和者或至隶籍鲁、赣、湘、苏、粤、滇,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不过,福鼎地当浙闽交界,受浙江文化的辐射和濡染仍然颇深,暂不赘述。今且借由寿宁县林栋的作品来略窥清、民之交福宁府诗人跨县唱和情况之一角。

清末民初的福宁府,包括霞浦、宁德、福安、寿宁和福鼎五县。《吟稿》卷二有《题李伯畴己丑公车录诗册》,李伯畴名宸咨,又名方锜,福安环溪(今阳头)人。光绪二年(1876)中举,应知县张景祁之聘担任《福安县志》分纂,长年主持该县紫阳书院。该诗紧接《壬辰二月杨村早发》之后,当作于光绪壬辰年(1892)。[9]卷四有《癸丑七夕赠张慕鲈先生……》,福安张慕鲈名如翰(1849-1923),清、民之交闽东著名教育家;癸丑为1913年。同卷还有《太姥山重晤元鑑上人》,亦当作于1913 年;元鑑上人,周梦虞、周梦庄纂民国本《福鼎县志》、黄鼎翰主编《福鼎县乡土志》均无记载。林栋的诗歌唱和遍及福宁各县。而相对集中在霞浦、宁德二邑。

《吟稿》作者致霞浦友人的诗什,有四篇是写给谢谦的。谢谦(1856-1919)字柱卿,城北人,参加戍台11载,1895年内渡,在江苏官做到直隶州知州,光绪三十四年(1908),调任湖北安、襄、郧、荆等处巡防马步各军统领,遭诬陷,被撤职充军,辛亥革命后,当过山西军政执法处处长、会办四川军务兼统全省盐务,著有《野牧吟草》。今录林栋《送谢柱卿赴军台》如下:

一寸丹忱未肯灰,有娀偏遣鸩为媒。荆山持璞先成刖,苍昊何心更忌才。病骥鸣嘶终恋主,角鹰眸爪不凡材。芮公幕府方求士,拔剑酒酣歌莫哀。(原注:前礼部尚书溥玉岑师,现任察哈尔都统。)

此诗当作于宣统元年(1909) ;“赴军台”实指发遣边州(民国版《霞浦县志·宦哲》称“远谪戍军台”),据此诗,戍地即在察哈尔;溥玉岑名良,爱新觉罗氏,受命出任都统在这年10月7日。[10]诗中借卞和献玉冤受刖刑的典故,为谢谦鸣不平,劝慰他到溥府徐图出路。

林栋还经常惦记张彦僔,《吟稿》中也有四篇与他有关。彦僔号于卿,竹江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戊戌(1898)大挑,以知县用,入川历多职,政绩突出。著有《挹薰楼诗集》等。今录林栋《十月十二日宿郡南五路亭,晓起,望竹江怀张于卿同年,寄之四川万县》如下:

夜静月印竹江水,晓行日照江上山,竹江近不百里耳,主人种花方未还。江天如镜纤尘净,昔岁登堂记联咏,景阳季阳情更多,晴日扁舟共游泳(原注:谓令弟寿人、季薪二君)。游泳曾约江之隈,他年结邻日追陪,江鸥曩实闻此语,船头飞去复飞回。簿书胡竟将人误,怪君不向江村住,笑君转更笑侬痴,亦拟相从出山去。王事岂不畏简书,草堂松桂意何如,鸥间对对飞傍岸,顾客欲下疑识予。

此诗当作于光绪三十年(1904)冬,农历十月十二日即公历11月18日,张彦僔在川已久,官至“办万县榷务”。“景阳季阳”指张氏的两个弟弟,据民国版《霞浦县志·儒林》,张彦俦字兴拔(或当作軷),号寿人,光绪末年当过县议长,著有《曲楼诗(吟)稿》等;据同书《文苑》传,张彦传字兴轺,著有《遣余集》等。他们可谓霞浦竹江的书香之家。林栋与竹江张氏三昆仲交情之深厚,从诗中可见一斑。

林栋有一首纪游诗,题序称“甲辰九月十四日王瑾卿主政,招同游悟菴同年、黄锡卿张少白两孝廉,登郡城北龙首山石涧堂,酒阑,客皆去,更偕上云窝,扫石坐谈,更深乃返。”甲辰也是1904年。这恐怕算他在霞浦参加的最热闹的一次文人雅集,“石涧堂”今日呼为“三涧堂”,仍是游人的好去处。诗中王、游、黄、张都是当地名流,瑾卿名邦怀,乐于公益事业,很有声望,民国元年任霞浦县知事。悟菴名学诚,即著名学者游寿之父,与张彦僔为同科举人,终身办学任教。锡卿名金爵,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当过“广东运库大使”。少白名鼎钟,也是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当过河南某地县丞。看来,林栋的交往已进入霞浦的上层社会圈子。

大抵与光宣以来偏在一隅的宁德县颇出了几个在京城居官、问学的人有关,所以在闽东,虽然寿宁和宁德距离最远,林栋却与宁德诗人唱和最多,交往最密。

林栋与宁邑人士交往范围甚广。卷三《赠写真宁德宋甘》、《又赠宋甘》的题赠对象是一位民间艺匠,宁德六都乡油坊溪人,原姓甘名棠,因贫困过继给福州宋家,改名宋甘棠。读书不多,却擅长绘画,尤工人物肖像(古时所谓写真),在闽东享有盛誉。[11]同卷《次云鹤山人韵》的唱和对象,为宁德留云诗社“扶乩”游戏中的“乩仙”,实际上乃假借神鬼名义,两人合作以箕插笔,在沙盘上划字,与人唱和。在留云社的活动地点留云斋中,设有云鹤山人、陆仙师诸多牌位,作扶乩之用,其中以灵溪卧云洞的云鹤山人名声最著。[12]与“乩仙”云鹤山人唱和,实即与带有很强的民间草根诗人意味的扶乩者(又称扶箕者、扶鸾者)唱和。更本质的说,当然也是与参预扶乩游戏的一班诗友唱和。[13]

黄树荣(1863-1923)字伯(柏)樵,是清、民之交蕉城文坛名宿,《吟稿》中《赠黄伯樵户部》四首、《黄伯樵户部引见后仍之官粤东赋赠》、《送黄伯樵出京,回寓后再赋寄》,都是林栋写给比他小六岁的黄树荣的。这些诗,不仅表现了他们的情谊,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相关的经历,诗中自注尤其如此。例如,1903年写的《赠黄伯樵户部》,其二自注:

壬寅秋,与君同入都,今春赴汴梁会试,蒙先代筹旅资,并订晋江王吉臣孝廉、干臣礼部昆仲同行。(引者按,壬寅为1902年。)

其四自注:

君请改以知县用,仍在都候选。

对我们了解黄、林的生平、家道及当时士林习尚都颇有帮助,地方性人物的事迹,绝大多数保留在他们的诗文创作材料中。

《吟稿》卷三有《与黄伯樵明府、蔡绩夫郎中分题咏菊》二首,分题咏物是旧时诗人的惯用做法。在林栋写作此诗的1909年,黄树荣从广东进京考察警政建设问题。蔡绩夫(1884-1925),名祖熙,出身宁德大族,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时任陆军部郎中。于是有了三位福建老乡在皇城根下的雅集。

蔡祖熙一生行实今已不彰,后辈蔡作炳《蔡绩夫之“疾呼”》多有耳食之谈、附会之论,这里无力辨析。惟文中叙“宣统三年清朝廷任命他湖南湘潭知府,他已看到清政腐败,未曾赴任”。而《吟稿》同卷《送蔡绩夫太守之官湖南》曰:

良守方年少,前身汉耿君。历官曾讲武,请郡复修文(原注:由陆军部郎中请外)。秋吐洞庭月,天开衡岳云。欣欣迎五马,遥待播清芬。

把蔡绩夫比作东汉开国名将耿弇自是诗人溢美之辞,不能当真。但林栋说这次委任乃出于绩夫自己的“请郡”“请外(外放)”,以他们常相过从的关系,必非空穴来风。是否赴任湘潭,似乎仍有重新考虑的余地。

林振翰(1884-1932)号蔚文,与蔡绩夫、黄树荣都有姻亲关系(林的妹妹嫁给蔡,蔡的女儿嫁给黄的儿子),而与林栋同宗。二林相识,或与黄、蔡推介有关。宣统末,振翰编成《汉译世界语》,林栋写序,嘉许其才具和眼光:“吾宗蔚文茂才,英年积学,于提倡风气,夙具热忱”;“蔚文之辑是书也,尤条理井井,人皆可学,又昔译界所未计及者也”。这是1911年春的事。此前两年,林栋曾作七言诗《鸿门宴》,咏古伤今,引发了林振翰的共鸣,和了一首,林栋又挥笔作答,题称“林蔚文见和《鸿门宴》诗,读之感叹无已,再赋一首”。这时林振翰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深造,两位流寓北京的同宗老乡沉浸在读史吟诗的世界里,年龄的差距仿佛不是那么重要了。

年龄介于黄氏和蔡、林之间,有一位诗人叫郑宗霖(1874-1950),字守堪,号小甘(亦作筱甘),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举,1908年授江西东乡知县。《吟稿》卷三《郑小甘明府由东乡令请假回省,今春来都,见示<东乡劝民歌>十四篇,蔼然仁人之言,率题一律,即送旋赣》,约作于1910年,末联云“竹马方看迎美稷,太平官府太平民”,用的是东汉并州刺史郭汲守信的典故,但也潜含几分时势之感。卷四《得郑筱甘书吟寄》则作于清室倾覆,落职初归之际,遂有“东海桑田真一梦”的句子,身世之感已完全不同。

《吟稿》卷三还有写给刘廷珍的二题十五首诗。这牵涉当年宁德蕉城一场大型联咏活动。刘廷珍(1852-1926),字式儒,号聘臣,宁德城关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久仕辽东,历任权凤凰厅(今凤城满族自治县)事、盖平县令,有政声。告疾还乡后,在西山筑室隐居,题额“耐庐”,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向京师、辽阳、省城、本邑的友人广泛徵诗,后有《耐庐唱和集》传世。林栋就写了《和刘明府耐庐十四首》,题序说:

同郡刘聘臣明府以名宰著声辽沈间。前年乞假南旋,就宁德西郊筑耐庐以居,并列环庐之胜,为二十四景,各缀以诗,徵题咏于京师。余既次绩夫韵寄呈七古一章,因忆昌黎尝有和刘伯刍刺虢州时三堂二十一咏,今主人亦姓刘,而诗复略相等,虽一治宦舍,一里居,出处不同,古今人何渠不相及也。爰仿其例,和成十四截,既著山水之美,又以时事方殷,当各负责任,更申前诗之意,庶希鉴纳,勿遽曰将为巢许而父老尧舜也云尔。

诗序引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为故实,比较刘廷珍回乡经营耐庐和元和八年(813)刘伯刍出任虢州刺史修治官舍三堂之同异。韩愈的和诗以“新亭”“流水”“竹洞”等等为题,林栋的和诗也以“龙冈”“云溪”“白岩”等等为题,都是一派幽美的园林风光。但唐宪宗在位时号称元和中兴,而光宣之交乱局难挽,所以序末寄寓微讽之旨。这是很有品位的诗事活动。

序中提到七古一章,指的是《寄题刘聘臣明府耐庐,用蔡绩夫郎中韵》,除了赞扬耐庐的景致和庐主的人品,其中四句追述了他和刘氏最早的交往:

却忆廿载初识面,出京张翰同首途,通州酒楼观壁画,笑方五羖聊嬉娱。

句下自注:

壬辰会试报罢,与君及张于卿同年同日出京,午饮通州通运门酒楼。适壁张三羊图,戏各就羊部占一字,君得“群”字,于卿“逹”字,栋“羔”字。……

联系《吟稿》卷一《午至通州,偕张于卿、刘聘臣饮城南酒楼,和于卿》,我们对林、刘、张三人的壬辰(1892)雅集便有了比较完整的印象。

四、与省垣名流的赠答之作

以上述及林栋与福宁府主要是霞浦、宁德二邑文士中的头面人物交游联咏的若干表现,而到了这个时期,福宁诗人或者说闽东诗人与省城的联系已经密切起来,《吟稿》中也有一定反映。林栋自称其诗往往“随手散弃”,从已经保存在《吟稿》里的作品看,大致要到暮年甚至是诗集编成(宣统二年,1910)之时,才与省城能诗之人有一些赠答交往。集子中卷三收录《上郭春榆先生并呈拙稿》二首:

跳波百派落长洪,谁障狂澜使向东。韩子文章媲山斗,汾阳家世仰公忠。严冬律待吹寒谷,尊礼书当继正蒙。问字客休疑坦率,三年南省坐春风。

不知两宋不三唐,意造并忘宫与商。击壤野人说耕凿,濯缨孺子咏沧浪。庙堂吉甫清风播,丰度濂溪霁月光。云锦美从天上织,银潢应许示津航。

此诗的对象郭曾炘(1855-1928),出身书宦之家,是同治地方重臣郭柏荫之孙,字春榆,号匏庵,侯官县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卿、礼部右侍郎等官,是林栋的老上司,故称“三年南省坐春风”(南省原指尚书省)。“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典出《诗经·烝民》,赞誉诗才绝佳;周敦颐如“光风霁月”,典出黄庭坚《濂溪诗·序》,赞誉人品高洁,都是赠献诗章的惯有写法。

林诗之后附录郭氏的和章,题序《隆山奉常同官礼曹多年,不知其能诗也,南归有日,出诗册相质,并枉赠七律二章,次韵奉答》:

横流无计更堙洪,杼柚悲歌大小东。聚铁六州真铸错,徙薪上客枉输忠。每嗟世变余孤愤,忽展君诗若发蒙。读到白云谣一曲,海山归去梦乘风。

十年郎署老冯唐,此日宁烦出处商。汉礼久应陋緜蕞,楚歌聊可托沧浪。成章触手皆云锦,怀宝无心炫夜光。惭愧殷勤问津意,绝潢断港不堪航。

首章二句谓“杼柚悲歌大小东”,典出《诗经·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郑玄笺:“言其政偏,失砥矢之道也。谭无他货,维丝麻尔,今尽杼柚不作也。”题序前林氏按语说:“栋原作及拙稿至壬子(1912年)春方呈先生,所以和章均是春作。”也就是说,林栋的原诗写于辛亥革命之前,[14]郭曾炘的和诗写于清室倾覆之后,这可以解释两组诗的情绪、笔调间的巨大差异,前者疑惑的是诗法上的“不知两宋不三唐(初、盛、晚)”,后者愤慨的是世变上的“横流无计更堙洪”。

郭氏和诗之后,林氏又致诗二首,郭再和,题为《隆山濒行复用前韵告别,次韵答之》,这两首和作也收在前述“附录郭春榆先生和章”里,林氏按语称“此二首栋原作已佚”,这里不多赘言。

《吟稿》中致诗而附留和作的,还有《呈陈弢庵先生》,弢庵又作陶庵,是清末帝师陈宝琛(1848~1935)的号,闽县螺洲人,祖居文儒坊。诗在卷四,曰:

昇平济济多朝士,今日汉官公一人。世界方将浑沌凿,冠裳并逐岁时新。那知大浸稽天候,尚有垂绅授读臣。但愿彝伦长顺叙,太师不更九畴陈。

诗写于1912年,极赞陈氏遗臣孤忠的气节,这与下一首题为《杂感》绝句所咏“许由洗耳向前川,共道未如巢父贤;世界尧年遍洪水,饮牛何处有清泉”抒发的茕茕无依的感受是完全一致的。陈氏读到以后,不能不心有戚戚焉。和诗曰:

三岁冰厅最切邻,论诗交臂失斯人。风波未定君安适?松菊犹存世一新。纪事金源成野史,收身汐社署遗臣。临分忍讽伤心语,眼见彝伦尽汩陈。

末句呼应原作尾联,语出《尚书·洪范·九畴》;九畴即箕子提出的九条治国大道,彞伦指常理、常道,汩陈谓排列失序(汩,乱)。两人在前清政坛、诗坛上的位分皆迥不相侔,只是当此鼎革之际,对时局纷乱如麻同样感触良多而无奈其何,后来的个人选择和历史定位自然各有不同。

在诗事上和林栋有过交集的福州大名流,沈葆桢第四子瑜庆是很重要的一个。沈瑜庆(1858 -1918),字志雨,号爱苍,又号涛园。宣统三年(1911)瑜庆官至贵州巡抚,武昌巨变后引疾去职,寓居上海,1915年1月回闽扫墓,3月致祭西湖宛在堂。《吟稿》卷四收有《沈涛园先生由沪旋里赋呈》、《次涛园先生西湖宛在堂落成韵》二篇。前篇云:

廿载获交文肃孙(谓丹曾观察),先生久听说涛园。吟诗癖嗜东坡句,好客频添北海樽。龙战竟成今日局,凤巢愁话旧时痕。西湖宛在堂新葺,应许携文就细论。

诗中见出作者与沈家晚辈订交甚早,首句小注所谓丹曾观察,即沈文肃葆桢的长孙沈翊清(1861-1908),字丹曾,号澄园。光绪六年(1880),入船政学堂;十年,充船政总稽查;十五年,中举;二十二年,总办罗星塔青洲石船坞工程;二十八年,擢为会办船政;翌年十二月,调任陆军部练兵处行走;三十三年七月,奉命考察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湖北荆州、江苏、江西八省旗陆军学务。事毕返京,积劳病逝。[15]此时沈翊清已经离世七年,林栋和他有多年的老交情,所以可对声名赫赫的故人之父抱持“应许携文就细论”的期待。

林栋和闽省诗坛祭酒陈衍(1856-1937)也有少许交集,向他呈送诗集求教。陈衍曾经谈及林栋的诗,摘引了一些佳作和佳句:

寿宁林隆山栋礼部,旧赠其所著《梅湖吟稿》一册,未细阅也,近始知为西园妇翁,则下世已数年矣。国变后还山,诗多幽趣。《夏日山居即事》云:“世事干山外,山深许读书。风来窗自启,蝉唱意何如?午日永松荫,遥天低草庐。未须方管乐,但愿侣崔徐。”“浩咏出门去,白云如我闲。好山常独往,樵子偶同还。茅舍春新葺,竹扉宵不关。园蔬频饷客,未觉野人悭。”句如《题梅湖图》云:“陈醪新茗闽川冠,豆腐花猪天下无。”《湖头泛舟》云:“野袅波暖将雏出,溪树春归逐水高。”《赠山中老人》云:“久居窈谷长林裹,便有洪荒太古心。”其《梦到家作》一律,则尚滞都门时也,云:“八载长安踏软尘,今朝喜见故园春。小孙迎户呼翁至,雏燕入帘窥客频。万户侯封多壮士,一村花事属诗人。宅柳休拟先生柳,身是无名太古民。”[16]

郭、沈和二陈都是会城顶级名士,另有二陈年辈稍晚,在福州的政坛文苑也声誉不俗。《吟稿》卷四有《送陈韵珊观察卸闽海道尹任入都》和《赠陈仲起秘书》。前一首写给家住朱紫坊的陈培锟(1877-1964)。陈字韵珊,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宣统元年(1909)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校长) ;辛亥革命后当过闽海、延建、厦门、汀漳龙等道的道尹;抗战以来当过福建省临时参议院长、省银行行长; 1953年为福建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诗云:

燕京十载挹芳规,闽海还蒙借一枝。任事快于舟出峡,盟心澄爱月临池。苍生江左竟谁属,昼锦相州安得私。幕府他时宽礼数,结茅尚想傍旌麾。

颈联用典,元人杨维桢《赠王左丞(二首)》的名句“江左苍生望正深”,又以东晋名相谢安为故实;宋人欧阳修为宰相韩琦在故乡相州修建的昼锦堂写《记》,也以项羽“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为反衬。陈培锟卸闽海道尹任在1915年4月27日,[17]林诗大体作于此际。首句乃自谓从1902年应试寄寓京师到1912年遭“国变”而还乡为“燕京十载”,是由陈氏“入都”生出的联想。

后一首写给陈震(1868-1941),震字仲起,一字任庐,闽县人(今福州),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做过浙江学政的幕佐,入京当过吏部主事、经筵伴读。民国初任海军部秘书长。林氏诗集扉页即由陈震题签,凡17字:“寿宁林隆山太常箸,楳湖唫稾[18],闽县陈震题。”见出二人交情匪浅。

“交接胜流”本为诗界积习,林栋自僻县穷乡来到省垣,拜谒名门,周旋同好,尤其成为日常功课。除了上述比较高端人士的酬酢,《吟稿》卷四也留下一些更大范围的聚会痕迹。如《五月十六夕陶慕唐明府招饮西湖宛在堂,月色皎如清昼,酒阑客去,因偕郭君伯宜步入荷亭,复登澄澜阁,率吟一首呈伯宜并寄慕唐》、《李君子箴招同陈伯谦高叔璜诸君饮聚春园》二诗便是。诗亦当作于1914-1915年间,参加宴饮吟咏诸公究竟都是何许人,惜一时不易考定。[19]

五、附录《梅湖吟稿》序跋

总的说来,或如本文第二节所述,《吟稿》卷一、卷二的诗章主要反映闽东北的人事风物,生活世界比较单纯也比较狭小;卷三寓京时期的作品,眼界渐宽,交游渐广,只是自己职位不高,来往密切的仍然比较集中在同乡籍或同衙署的官员、士绅,这个时间段他结识到的声望最高、有“清御史第一人”之称的江春霖,便是闽省老乡;卷四虽然大都是解官返籍之作,阅历已深,诗法已趋成熟,遂稍得省垣故老认可接纳而略有唱和往还。《吟稿》大致记录了作者从寿宁诗人到寓京福宁诗人再到福建诗人的变身过程。原刊本的自序,述及童龄至青年学诗写诗的经历和感受,可使我们对他的诗集有更完整一些的了解,遂予标点迻录。此外,林栋的外孙何宜武、何宜慈兄弟在台湾的新印版题跋,写于1990年,详述外祖父的仕历和自身对家山故人魂萦梦牵数十载的深情,除有助确定林栋诗作之编年,且亦为海峡两岸骨肉相连之又一证,特随文附及。

1.《梅湖吟稿》重印跋

先外祖父隆山林栋公,幼承家学,颇嗜吟咏。同治辛未年应乡试,光绪壬寅入都,寄寓京师,翌年会试汴梁,中试,癸卯殿试,登龙进士,为吾邑寿宁之文星。公循例入学部,丙午改官礼部主事,丁未补太常司员外郎,旋升郎中,保送御史,戊申保加三品衔,选候补道台。清社既覆,民国肇建,公离京返闽,筑定故园。乙卯年于闽海道复选区当选众议员,再入京参加国会第二届常会,嗣以政局扰攘,国会解散,遄归故里。

公自居留京师,同寅往返酬酢,三馀感怀遣兴,多有诗作。宣统庚戌年,搜辑钞录,共得五七言与绝句二百三十九篇,三百十三首,集为《梅湖吟稿》一册,其中至性忧时之篇,满怀忠爱之情,发人深省。公容貌清奇,望之俨然。犹忆宜武髫龄时寄宿外祖家经年,公关爱备至,恺悌慈祥,迄仍憬然在目。自国家变故,乡邦□□,余兄弟相偕渡海来台,家乡不通音问,魂萦梦牵者已四十寒暑,亲长戚友,问讯无从,旧邦文物,更难想象,每一念及,辄唏嘘难以自已。

李登俊兄为宜武曩年学长,于吾家旧事,多所闻及。近年旅居北美,女公子又宁教授年初有中国大陆之行,各方探索,竟於北京大学图书馆蒐得《梅湖吟稿》孤本,业已庋藏八十余载,情商影印,辗转邮寄来台。宜武、宜慈获睹家珍,欣幸莫名。忆及大陆“文化大革命”时,古书珍籍毁于□火者,不知凡几,此本犹得倖存,实蒙百灵呵护,隆山公潜德庇佑也。是书不特为乡邦文献,焕发异采,更

注释:将贻为家藏瑰宝,永作寿宁梅湖之千秋纪念。爰为整理辑印,分赠友好,以广流传,俾期先外祖手泽,永耀人寰焉。福建寿宁何宜武何宜慈谨志

2.《梅湖吟稿》自序

丱日受书,先通议公即诲以韵语。稍长,颇嗜苦吟,又诲之曰:“《沧浪之歌》孔子叹之,然《楚辞·渔父》何以不嫌雷同,矧子美身许稷、契,忧切黎元,亦非徒以癖耽佳句称诗圣也。”乃命从伯兄宴卿研究故训,日有定程,有疑义,公辄详加是正,娓娓谈至更深忘倦,勗勉深至。仲兄磻石兼课习历算,遂稍辍吟咏。既屡困春秋闱,频年奔走,即诗成稿,多随手散弃。迩来京都同人每索观旧作,自维于此道鲜心得,惟忆己亥秋患牙龈肿痛甚,连日食饮少进。适儿姪辈灯下读《西铭》,倚枕略为疏解数语,一时意兴触发,高声朗诵“乾称父,坤称母……”二百余言,往复六七过,不觉患若失,因喜成《诵<西铭>示儿姪》五古一章。旬日取阅,自谓神来之作。而旧作一册久逸,今仅忆用“送”韵而已。客嘲余曰:“‘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20],今乃不能出以示人,岂欲读者寻于无字句处耶?”余无以答。然自揣生平所作,似更莫如是篇者。兹勉搜箧,衍录成此帙,聊藉以质正师友。岁月不居,一事无成,学殖复日益荒落,每念先大夫昔日期望,媿何如也。

宣统庚戌长至后十有二日寿宁林栋自序于都城西长安街路南寓庐

注释:

[1]另有古田二人,古田原为福州十邑之一,1970年代起始属宁德地区(今称宁德市)。

[2]不同年代宛在堂所录诗人的变化情况,详见陈世镕《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徵录》卷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林栋卒年说法不尽同,此从《寿宁县志》卷三十三《人物》第一章《人物传》,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年版。按,该书述林氏生年明显有误,未从。

[4]参见百度百科林栋故居,baike.baidu.com/2014-01-19,多有改动。

[5]原诗题:《从艺斋、宴卿二兄登乌石山顶时戊子八月》,《端午大雨郡斋作(庚寅)》。

[6]原诗题:《壬辰二月杨村早发》,《法源寺银栝两株青葱可爱,甲午夏将出都与李伯畴同游,用东坡礼曹种栝韵赋之》,《乙未春书事四首》,《戊戌夏沪上赠谢柱卿刺史》,《读汉书外戚列传感赋(时光绪乙亥十月)》,《咏史呈高耕愚吏部(壬寅京寓作)》,《癸卯二月二十二日汴梁遇雪呈同寓王吉臣幹臣》,《甲辰九月十四日王瑾卿主政,招同游悟菴同年、黄锡卿张少白两孝廉,登郡城北龙首山石涧堂,酒阑,客皆去,更偕上云窝,扫石坐谈,更深乃返》;又,《鳌阳明府歌》附记:“右歌六章,光绪乙亥九月为山阴韩仲献明府景琛作也……》。

[7]原诗题:《丙午六月由学部改官礼部精膳司主事,李伯畴明府适以候选来都,戏以明子羽员外为比,赠诗云:堤柳宫花丽句吟,风流谁更嗣唐音,长安说与诗家道,膳部而今又姓林。因戏答一首》,《丁未十月二十九日作》。

[8]原诗题:《元夕自何寿芬同年寓归赋寄(壬子)》,《癸丑仲春县城丁祭》,《癸丑七夕赠张慕鲈先生并视世兄荫南黄子宰南,兼寄李星巖前辈》,《十一月三日留郭伯宜同饭(乙卯)》,《榕须吟(丙辰六月作)》,《丙辰六月廿一夜偕唐詠白饮西湖宛在堂》。

[9]《吟稿》卷三还有二首,分别题为《呈李伯畴、李少川两明府》,《丙午六月由学部改官礼部精膳司主事,李伯畴明府适以候选来都……,因戏答一首》。

[10]据郭廷以《中国近代史事日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详见周树明(收集) :《画家宋甘棠的传说》,载《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宁德市分卷》。

[12]参见陈仕玲:《民国时期的蕉城诗事活动》,载宁德市蕉城区政协文史资料第17辑《民国宁德》。

[13]很典型的表现是,有一回,客居京师的黄树荣先写了《故乡书来,以长安近事相质,无可言亦不忍言,偶成绝句十首,奉寄留云斋诸同志,并乞扶鸾者呈云鹤山人索和》;次年,“云鹤山人”回赠七绝十二首,黄树荣又依韵而答,再写了《云鹤山人以我佛之慈悲,效风人之讽刺,为诗十有二首,盖答余去秋都中近事之作也。客中依韵率和,寄录留云斋诸君,指事类情,亦依原作编次之》。

[14]在《吟稿》中,此诗后一首为《送蔡绩夫太守之官湖南》,作于宣统三年(1911) ;再后一首为《谢万公雨观察贻<寒山拾得集>》,再后一首为《闻武昌兵变次公雨,得柱卿书却寄韵》。

[15]详见新浪博文《沈葆桢家族》,鹿鸣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1225507695,(2011-01-04 20:49:56)

[16]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第22则,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据《福建省志·人物志》第三章附表二《中华民国前期(1927年以前)福建省职官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旧时箸、楳、唫分别与著、梅、吟相通。

[19]目下笔者所能确认者,仅知陶慕唐为榕社诗友(诗社负责人即是陈培锟),当过知县。

[20]此为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诗的首二句。

[责任编辑:余言]

作者简介:林校生,男,福建宁德人,《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教授,福建文史研究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4-08-30

中图分类号:I207.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15) 01-0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