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峡广场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人类行为的联系
2015-04-16谢昕
谢昕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2)
论三峡广场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人类行为的联系
谢昕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2)
在商业步行街区的设计中,“以人为核心,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以此协调人与步行街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步行商业街的设计观,这一设计是通过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体现出来的。此“大众行为心理”部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各种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现代内容。步行者在商业街中有什么样的的需求,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求,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在此是从环境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它的设计问题,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心理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物质的,心理的或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身心舒畅,怡然自得,舒心惬意的物质,精神环境。
商业步行街;心理;行为
三峡广场位于重庆沙坪坝区中心繁华地区,西靠三角碑转盘,北临火车北站,总投资6000万元,总面积8万m2。三峡广场既浓缩了一段历史,又充满了全新的时代气息。秀丽的三峡美景,壮观的三峡大坝,雄浑的历史文化,繁华的商业地段……一切尽收眼底。以绿色艺术园、历史文化名人园、三峡景观园和商业步行街4个部分打造的三峡广场让人文、自然与经济巧妙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现在主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三峡广场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人类行为的各种联系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规划,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oslow)将人的需要按其强度不同排列成一个等级层次。在这个等级层次中,层次越低的需要其强度越强,层次越高的需要其强度越弱,并更加清楚地表现人的特性。这一需要层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严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某一层的需要没有获得满足之前,他是不会发展到高一层需要的。较高层需要不如较底层需要那么同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因此,对它们的满足就相对地不那么迫切。但比起低层需要来,对高层需要的满足是更加渴望的,因为高层需要的满足会导致更加深层的幸福感。
在分析了人的行为及心理需要以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讨论步行商业街的空间环境设计,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要,以达到人与步行商业环境的最适化。不过,作为特定的步行商业街中的人,其行为及心理具有整体和同一的特性。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不能决然地划分。我们将其划分和分析只是为了研究之便,而且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提供丰富的商品,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是步行商业街最基本的职能。因而,购物是人在商业街中的主要活动。
在购物过程中的前三个阶段:认识需求,收集信息,信息估量,都是来自环境的刺激和信息作用下才产生的,进而促进了购物决策过程的完成。着就是“逛商场”和“买东西”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在“逛”的行为过程中从外界环境中得到了足够的信息,并且激发起内心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购买行为。
因此,步行商业街中的购物行为本质上表现为“逛”的行为,这种行为现象是:无预定目的,无明确对象,无限定路线,无规则活动的自由随意步行。这也是为什么购物行为只有通过步行方能完成的原因。
购物过程常常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多次“逛”的过程之后,才完成“买”的行为。在“逛”的行为过程中,人们需要便捷的交通条件。以缩短购物时间;需要提供多样选择性,以提高购买商品的满意度和购物活动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需要舒适的空间环境,以减轻生理和心理的疲劳。着是购物行为普遍的心理需求。步行商业街应该为这些需求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
1 购物行为及心理需求
1.1三峡广场步行街商业街的交通条件
一个商业街的人气是否旺盛,首先要看它的总体规划,是否满足“便捷度”的要求。
所谓“便捷度”,是指人们以往地到达商业街的方便程度,同时表明商业街对其服务范围内居民的商业出行交通便捷的均衡性。
在具体设计中,三峡广场步行街尽可能与途径中心区附近的主要交通干道垂直布置,其进出口安排有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停放场地,并妥善安排了到达步行街区的公共交通停靠站点。如双巷子入口与城市街道垂直并靠近,以吸引大量人流进入广场。
“竖向便捷度”是表示步行街各商店竖向关系上与外界联系的方便程度。由于商店经营平面与顾客活动平面的垂直距离有近有远,交通方式存在差异,商店处于不同的竖向位置,就形成了不同的竖向便捷度。如步行街在建筑设计上利用了观景电梯这一元素,使得空间共享。这样加大了空间设计,将一个建筑物组成的空间内的人们的多种多样的活动结合起来,使之产生连续性的感受,不断地给人们带来兴趣和好奇。这实质上是在一个大的空间里满足了人们对于空间的公共性的需求。
1.2建筑布局的规划结构
步行商业街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它具有与使用者行为要求相适应的建筑职能构成,包括主体建筑(商店群),辅助建筑(饮食服务),相关建筑(文化娱乐),组成了三位一体的综合建筑群。由于人的活动空间(街道和广场)是由周围具有不同职能的建筑实体所限定的,它限制着空间内人们的活动。三峡广场步行街建筑的规划布局除遵循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律,增加了商品销售的品种,数量,类型和品质,提高购物的选择性,如时装,家电等等百货之外。还力求符合人们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活动要求,如设置了电影院,肯德基快餐点,以满足游人物质文化生活等等多方面的需求。
1.3街道的环境设施
街道设施是步行者对环境的最直接的感知因素,它的完善与否最易影响人们的情绪状态,导致接近或回避环境行为的产生。完善的街道设施将提高人们活动的方便程度及舒适性,使步行街具有亲切感。人们在逛商场的行为过程中,除要求商品丰富和多选择性外,还要求活动过程本身具有游乐性,机动性和趣味性。这是建立在物质活动基础上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在现代社会的购物行为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三峡广场商业环境还注意到购物活动与休息,游艺,健身,交往等多种活动结合,设置了交通设施,功用设施,绿化,休息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备和景观设施等。它们的设计符合了不同的功能和人们行为的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如广场内的供游人使用的各种街道设施如电话亭休息坐椅等等。
2 定位行为及心理需求
定位行为的基本要求是环境的易识别性即形象性。这种易识别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人类对环境易识别性的要求从自然区域到微观环境都存在着。因此,它也是步行商业街中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很明显步行街清晰的形象便于人们的活动。它提供一种普遍的参照系统,一种行为,信念和信息的组织者。人在这种街道中感到有行为的自由,从而对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活动于这一环境,熟悉这一环境。
道路,边界,中心,区域和标志物是城市意象的基本组成要素。掌握这些要素各自的特点,综合地运用它们去组织整体环境,使它们有序列地为人所感知,将极大地改善环境的易识别性。————《城市意象》
2.1整体环境的形象性
2.1.1有个性的街道形象
步行商业街因商业活动的集中,表现出明显的特征,而与城市其他区域区别开来,在公认的形象中,商业街往往是人们感知最深刻的地区之一。
三峡广场的修建目的一部分是为了体现三峡文化和三峡科技,它通过内部三峡微缩的景观和个性雕塑等等手段表现巴渝文化,具有很强的个性特色,文化张力和自身魅力。
2.1.2明确的节点
节点是人们行进过程中的停留点,对步行者识别商业环境极其重要,因为人们要在这里做抉择。节点的形象通过它的功能和形式而显现出来。步行街中的节点是活动集中的地方,如黄桷树入口广场,商业步行街尾的中心雕塑和水幕电影,这些节点的形象通过它的功能和形式而显现出来,它们不仅是一种向心的空间形式,而且通过一些显眼的标志(古树,现代雕塑)来突出它们的功能;它们不仅很好的反映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体现了步行街的区别与其他商业街区的个性特色,并且成为活动集中的地方和步行者识别方位的判断元素。
2.2识别规律与环境组织
2.2.1街道的连续性
三峡广场商业区利用了照明,铺地,沿街建筑立面风格的连续,建筑小品和绿化设施的连续。从格式塔心理学来说,它们使一系列建筑,设施这些相对分离的点被步行者感受成为一个整体的环境,使人感受到一个单一而又关系的的复杂的具形实体,为个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也加强了步行街的形象。
2.2.2具有显著特征的入口标志物
三峡广场入口处理在心理上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标明了领域的界限和入口,它具有象征意义并且给人以强烈的起始刺激。
3 认同行为与心理需求
建筑表现存在空间是通过其自身所掀动的同一性来实现的。这种同一性就是人根据存在以及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头脑里所形成的环境图式得以理解建筑,从而是人能够定位,辨向,得到某种归属感与没的享受。不然的话,人关于自己环境所持有的形象就成了混沌状态,个人本身的同一性也会受到威胁。所谓同一性,如果把路易斯·康的说明加以解释,即就以为着对象“愿意呆的地方”。
三峡广场商业步行街作为重庆人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存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它充分利用建筑的设计如各种山地建筑,小品的塑造如三峡大移民雕塑,以及环境的营造来表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那就是三峡文化,巴渝精神。让重庆市民感到一种强烈的亲和力,让外来游客感到强大的震撼力。
4 占有行为与心理需求
人是步行街的主体。主体感的获得是通过商业环境满足人的不同需求来实现的。这种需求不仅有层次上的区别,而且还有特征方面的差异。由于人格的不同,不同的个体对环境产生不同的需求。当环境适宜于人体的这种需求是,个体就会产生被接受感和自信感,反之,就会有失落感和自卑感。我们将个体对环境的这种需求特征成为人对环境的占有行为。
①三峡广场步行街作为一个绝对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全体公民所共有的城市真正的共享空间;②为了满足人们占有的行为和心理的需求,通过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设计了不同的行为场所。如适当的绿化围合出半私密空间来聚集人流,形成一个可供歇息,观望,等候,闲谈的场所。利用古树的空间聚合感作为一个自然的舞台供表演,欣赏,电影院,肯德基快餐店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供不同类型的人群使用。
5 总结
我们的设计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外部空间,是为大众服务。因此就必须从人性出发,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在环境规划设计中引入环境心理学的内容与要求则是对设计本身的完善与深化,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
[2][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华夏出版社,1987.
TU984.13
A
1673-0038(2015)03-0003-02
2015-1-6
谢昕(1981-),男,建筑师,本科,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