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气工程施工控制
2015-04-16李少雷
李少雷
(身份证号:130132198302021010)
浅析电气工程施工控制
李少雷
(身份证号:130132198302021010)
本文主要对电气工程施工控制中常见的防雷拉地问题、室外进户管预理问题以及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电气;施工;质量;控制
1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
1.1 现象
(1)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焊缝不饱满等缺陷。
(2)焊渣不敲掉、避雷带上的焊接处不刷防锈漆。
(3)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
(4)直接利用对头焊接的主钢筋作防雷引正经一。
1.2 原因分析
(1)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焊接技术不熟练,他们多数人是电工班里的多面手焊工,对立焊的操作技能差。
(2)现场施工管理员对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接地装置》(GB501692)有关规定执行力度不够。
1.3 预防措施
(1)加强对焊工的技能培训,要求做到搭接焊处焊缝饱满、平整均匀,特别是对立焊、仰焊等难度较高的焊接进行培训。
(2)增强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责任心,及时补焊不合格的焊缝,并及时敲掉焊渣,刷防锈漆。
(3)根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土建如是对头碰焊的,应在碰焊处按规定补一搭接圆钢。
2 室外进户管预理不符合要求
2.1 现象
(1)采用薄壁铜管代替厚壁钢管。
(2)预埋深度不够,位置偏差较大。
(3)转弯处用电焊烧弯,上墙管与水平进户管网电焊驳接成90°角。
(4)进户管与地下室外墙的防水处理不好。
2.2 原因分析
(1)材料采购员采购时不熟悉国家规范、标准,有的施工单位故意混淆以降低成本;施工管理员不严格或者对承包者的故意违规行为不敢持反对意见,不坚决执行规范和标准;监理人员对材料进场的管理出现漏洞。
(2)与土建和其他专业队伍协调不够。
(3)没有弯管机或不会使用弯管机,责任心不强,贪图方便用电焊烧弯。
(4)预埋进户管的工人不懂防水技术,又不请防水专业人员帮忙。
2.3 预防措施
(1)进户预埋管必须使用厚壁铜管或符合要求的PVC管(一般壁厚PVCφl14为4.5mm以上,φ56为3mm)。
(2)加强与土建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协调和配合,明确室外地坪标高,确保预埋管埋深不少于0.7m。
(3)加强对承包队伍领导和材料采购员有关法规的教育,监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材料进场需检验这一规定,堵住漏洞。
(4)预埋钢管上墙的弯头必须用弯管机弯曲,不允许焊接和烧焊弯曲。钢管在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痕现象,其弯扁程序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5)做好防水处理,请防水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或由防水专业队做防水处理。
3 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不符合要求
3.1 现象
(1)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但又不扩锡。
(2)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于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
(3)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
(4)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3.2 原因分析
(1)施工人员未熟练掌握导线的接线工艺和技术。
(2)材料采购员没有按照要求备足施工所需的各种导线颜色及数量,或者施工管理人员为了节省材料而混用。
3.3 预防措施
(1)加强施工人员对规范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工作。
(2)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尽量不要做“羊眼圈”状,如做,则应均匀搪锡。
(3)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两根,中间需加平垫片;不允许3根以上的连接。
(4)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
(5)材料采购人员一定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
(6)施工人员应清楚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的作用与色标的区分,即P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单相时一般宜用红色;零线(N线)应用浅蓝色或蓝色;接地保护线(PC级)必须用黄绿双色导线。
(7)现场用电、动火、电焊机等必须经专业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启用;气焊工、电工等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8)对危险地段必须有醒目标记,必要时应派专人监护。
(9)临时施工用电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要有完善的施工方案,严禁私拉乱接,要做好作业前、作业中和作业后的检查工作。
4 结束语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断地探索管理的新思路,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虽然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很好的把体系与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有机的进行结合,抓住两者的结合点,把工程项目的管理逐步向安全管理体系科学、系统的方向转变,便能逐渐体会到体系的优势和促进作用。本工程严格按照上述方法施工,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
TU85
A
1673-0038(2015)33-0164-02
201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