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建筑文化分析

2015-04-16梁玻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4期
关键词:侗乡吊脚楼鼓楼

梁玻

(贵州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 贵州贵阳 550003)

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建筑文化分析

梁玻

(贵州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 贵州贵阳 550003)

随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侗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的文化群落。不仅表现在生活习惯、饮食、服饰等方面,还表现“村寨建筑”的营造上。由于一些客观条件,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建筑较多地保持了传统特色,因而本文紧紧围绕黔东南地区侗寨的具体建筑形态、结合民族文化进行分析,探索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内涵与价值。

传统侗族;鼓楼;风雨桥;吊脚楼

前言

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的保护密不可分,传统的侗族村寨建筑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居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黔东南州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建筑大多为木质建筑,带有传统的民族特色。现代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取代洞寨的传统建筑风格,本文通过对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建筑文化的分析,探索传统的建筑的文化价值。

1 传统侗族村寨主要建筑

1.1 鼓楼

鼓楼是密檐塔形,酷似塔杉。中间的四根主柱,象征四季:十二根环柱,象征十二个月;合起来象征岁岁平安,四季祥和。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木楔,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层数不等,一般是布局在侗族村寨的中心位置,民居常常环绕鼓楼而建造房屋。因此可以说,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物。

侗族村寨建筑群是以鼓楼为中心展开的一个文化场域,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几乎每一个村寨都有鼓楼,这也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鼓楼具有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独特、用途多样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因此,鼓楼是作为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而存在的。

1.2 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回龙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之一。最具民族特色的风雨桥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风雨桥多跨河而建,整个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而成,集桥、廊、亭、塔、楼、阁的建筑特色于一体。风雨桥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吉祥物等装饰。

“风雨桥”是少数民族一种独特的交通建筑,桥上建有走廊、凉亭、小商铺、长椅等,桥既可以行人,又可以供路人避雨、乘凉、休憩,故名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的一种独特的交通,桥上也是侗族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的好场所,因而亦称花桥,是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1.3 吊脚楼

侗族的民居多是用当地杉木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因地势低洼潮湿,木楼层层出挑,一般都有“吊廊”与“吊厢”,故侗族民居亦可称“吊脚楼”。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既能适应南方的潮湿气候,又能防止蛇虫猛兽的侵扰。

吊脚楼是一种极富侗族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等,结构复杂,吊脚楼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山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二三层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楼上前半部光线充足,是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接待客人。有的村寨多聚族而居,将同一房族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2 传统侗族村寨建筑文化

2.1 鼓楼

鼓楼是侗乡吉祥的象征,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是侗乡人资兴旺,齐心团结的标志。侗乡鼓楼的层数一般多为奇数,有9~13层不等,取奇数这是因为在中国奇数代表阳,有兴旺发达,吉祥的寓意。侗乡的吊脚楼一般为2~3层,因此鼓楼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远远望去鼓楼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在吊脚楼之上。拨地高耸,俯视全寨的鼓楼,同时也丰富村寨的总体轮廓线,使村寨更富线条美。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击鼓聚众、议事的地方,也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利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2.2 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桥墩多为大青石,桥身为纯木质结构,桥由梁、廊、亭等部分构成。桥梁多是巨大的杉木,桥亭用青瓦盖顶,桥廊两边设置栏杆和长凳,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反映了侗族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美好愿望。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上一般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这些桥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风雨桥构思精巧,造型独特,凿木相吻,以榫衔接,雄伟风姿,结实牢固,犹如长龙横卧在江面上,承载着侗族数百年的人文历史,是桥梁经典之作,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风雨桥融美和实用为一体,它远看似伫立水中的楼亭,近看为重瓴联阁的花桥,这种美完全由人工精心设计,制做而成,因此它闪耀着理性美的光芒。

2.3 吊脚楼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即“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等图案,以达辟邪的目的;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完工了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人帮忙,上梁前祭梁后,然后众人团结起来竖起一排排木扇,这时,鞭炮齐鸣,乡邻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经济实力不一,屋顶上和廊洞下装饰相异。

修建吊脚木楼的地基必须是把斜坡挖成上下两层;每层进深各为6尺多,各层面积约100m2。上下两层相差约4尺多,层与层之间的山壁和外层山体用石头砌成保坎。建房时,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吊脚楼采用穿斗式结构,每排房柱5~7根不等,在柱子之间用瓜或枋穿连,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

按传统,要想实现得到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兴旺发达,人人健康平安的愿望,祖宗圣灵的神龛就要设在吊脚楼二楼的中柱脚。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每间的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案。各间的房门均为独扇,惟有堂屋大门为两扇。富裕人家还在大门上刻有龙凤浮雕。大门上方,两头安装有两个门当木雕,门当的另一头成牛角,俗称“打门锤”。

3 结语

传统侗族村寨建筑文化作为侗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从村寨主要建筑物的点点滴滴去了解侗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如风雨桥的特色与传说与历史积淀、风雨桥的文化意义等。必须充分地了解侗族文化,才能很好地运用其传统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1]夏斐.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2]龙玉杰.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 (03).

[3]赵巧艳.中国侗族传统建筑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04).

TU-86

A

1673-0038(2015)24-0233-02

2015-5-20

梁玻(1981-),男,回族,贵州开阳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工程咨询工作。

猜你喜欢

侗乡吊脚楼鼓楼
侗乡情
情满侗乡呀啰耶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鼓楼颂
如今我到侗乡走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感悟侗乡美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