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工作研究

2015-04-16甘佩莹

建材与装饰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理念生态建设

甘佩莹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工作研究

甘佩莹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积极引导生态城市建设。但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建设中还存在“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缺乏高度、系统生态城市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城市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如何真正按照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准则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生态城市;城市工作

引言

生态和低碳城市是目前世界各地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建设理念和规划内涵具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思想上必须保持一致,都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两者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生态城市更加重视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全球气候变化,由此可知生态城市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如何缩减碳排放情况,提升碳汇,从大范围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子集中的一个。所以,有关学者给出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把低碳当作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概念进行叙述。

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基于生态学原理,再经过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建立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生活模式,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

生态城市是在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化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飞速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以人为本的生态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居民普遍形成理性、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符合生态规律的消费行为。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工作

2.1强化政府责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基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中国现状,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必须强化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在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法规,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和目标、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路线和途径、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机构、生态城市建设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以及监督、奖惩措施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确保其严肃性和延续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政府应树立全面整体辨证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严格坚持以人为本、凸显特色等原则,研究制定发展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适宜的发展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为生态城市提供有效可行的建设管理蓝图和依据。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资金,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排污费优先用于生态建设项目。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拓宽生态建设项目融资渠道,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行。

2.2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

经济生态化是城市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前提,所以,发展生态经济就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中心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节约型经济;它能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多层次利用废弃物,控制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实现低排放或不排放。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放任无序的服务业发展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所以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生态服务管理和生态文化建设,通过新型社区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技能。

大力倡导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是指城市中的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等紧密配合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的节点。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强制推行建筑节能、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等都是发展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倡导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绿色消费、环保选购为核心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2.3加强科技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动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必须以新型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为动力支撑。加强生态科技研究和开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提升城市特色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技术;组织开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攻关,优化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加强生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生态领域的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开展企业经营者生态经济理念培训;做好生态建设急需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招引生态科技专家和领军人才,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准的生态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生态科技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检测系统、环保管理信息化系统,重点做好地下水资源、饮用水源、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敏感区域空气质量、危险废弃物处置、核辐射安全以及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工作。加强生态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方法与管理理念,有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成果,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2.4鼓励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城市生态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管理问题,公众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建立系统的环境保护教育制度,普及环保理论、环境伦理、环境国情省情市情、环保政策和法律等生态科学知识,树立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切实提高公民的生态理念和素养。重点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社会舆论及公众举报,对污染者、生态破坏者以及执法者施加压力,由此形成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把公众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经常性组织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培养公众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探索建立调动群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利益机制,建立环境诚信制度,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监督权、议政权和索赔权。建立以走访、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等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反馈公众参与意见,使公众参与到政府环境政策和规划的编制、城市环境立法工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增强公众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认识和了解,把建设生态城市的决策,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 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对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及政策体制等社会文明进行重新定位和根本转变,它需要我们共同的关切、共同的参与、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才有我们共同的未来。

[1]汤黎明,朵朵.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实施阶段的落实[J].价值工程,2012,1(05):125~126.

[2]杨建军.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分析[J].江西建材,2014(03):141~142.

[3]何晨.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23):169~170.

TU984.11+5

A

1673-0038(2015)10-0001-02

2015-2-18

猜你喜欢

理念生态建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