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以印江木黄古镇为例

2015-04-16郑运红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9期
关键词:名镇会师古镇

郑运红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以印江木黄古镇为例

郑运红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源泉,成为塑造乡村特色、增强人民群众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保护先进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详细的分析了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旅游;发展;开发对策

1 历史文化名镇概况

1.1历史文化名镇的概念

历史文化名镇即:“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是作为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和政府的保护策略,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

历史文化名镇反映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2 木黄古镇概况

2.1地理位置

木黄古镇地处佛教名山——梵净山脚下,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部,与国家级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距贵州省会贵阳430km,距铜仁机场170km,距印江县城40km。

2.2历史格局

木黄古镇历史格局的特征:“城如马形,一泉四街,四文保,‘人’字结构的街道系统。”

城如马形:木黄古镇四面环山,形成了“城在山中,山环城镇;城在水中,水绕城镇;城在林中,林拥城镇”的秀丽城镇。

一泉四街:泉指古镇鱼泉。街道主要以嘉庆时期为主,街巷主要有水府街、鱼泉街、万寿街和将军街。

四文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水府宫)、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三军政治部旧址(万寿宫)、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祝家私宅)。

“人”字结构的街道系统:主要取一人丁兴旺的吉祥意思。

2.3传统建筑特色

建造年代久远,土家族住宅特色浓厚,砖、木、石结构建筑,形式多为高封火墙围护封闭式、四合院天井式,穿斗式硬山青瓦、小青瓦顶面,造形别致,风格独特。

2.4旅游资源

印江木黄风景名胜区的木黄景区就位于木黄镇境内。该景区共有22个景点,其中一级景点4个:木黄会师纪念碑、木黄会师纪念馆、千年银杏、珙桐林;二级景点7个:鱼泉河、皇庵泉、徐家桶子、会师柏、木黄田氏宗祠、燕鸣鱼泉、太平寺;三级景点9个:耳语千年、土司衙门遗址、木黄田园风光、白虎庙、一笔通天、建厂湿地、金厂河峡谷、金厂、笔架山;四级景点2个:五甲破岩、石笋娘娘。

(1)木黄会师纪念碑

为纪念1934念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所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该碑于1977年12月破土动工,1979年7月1日竣工落成。座落于将军山半山腰,占地面积720m2,路旁林荫覆盖,公路可直达纪念碑下。碑文由王震所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十九字。

(2)木黄会师纪念馆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木黄街上清代所建的水府高庙,为民国时期的木黄区公所,分外院、正厅、后院三进通,坐北朝南,外院土墙上有肖克《题木黄会师》巨幅书法一幅,进口处设有戏楼,脚枋梁柱为浮雕镂刻,人物、风景画面栩栩如生,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两旁耳房各一间,院内卵石铺地,葡萄架搭于正中;正厅有大殿三间,小门可通后院,两旁立有厢房,小院间以规格青石板铺地;内房中有两军团首长临时休息室。馆内藏有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的各类史料、实物。

(3)鱼泉河

木黄有三大鱼泉,一为鱼泉河,二为皇庵泉,三为燕鸣泉。相传以木黄后街鱼泉为口,出水最多;其余二泉为鱼之两腮,出水次之。三泉涌水量均在100kL/s以上,系优质矿泉水,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清澈透明,时有罕见的肥鱼从泉中涌出,故而得名。

(4)土司衙门遗址

朗溪蛮夷长官司建于明洪武初年,沱江宣捂使田儒铭(尚贤)之第五子田茂能为首任土司官,共承袭十九代。在长达543年的土司承袭制中,朗溪蛮夷长官司衙门共进行过四次迁徙:第一次在下坝猛关蒲氏墓附近,第二次是在朗溪正街,清顺治时期迁至朗溪上坝,清道光十年(1830年)因白号军起义,又迁至木黄镇平楼田官庄。

(5)会师柏

位于木黄镇东南部2km的五甲村尾公路边。经有关部门测定,该柏树生长年龄在1100~1200年之间。此树高24m,树冠覆盖180m2,树干需七人合围,胸径3.2m,被当地居民奉为神树朝拜。1934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首长贺龙、肖克等在此会合。1983年7月,肖克将军视察木黄时,在树下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怀梵净山》诗,并将这颗千年古柏命名为会师柏,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白虎庙

白虎庙是一种民族习俗庙宇。相传远古时白虎救过土家族祖先的性命,因此当地土著以白虎为土家族崇拜物,立庙供奉。迄今庙宇多数不复存在,现存白虎庙,为清代中期建筑,庙中已无僧人。但其作为民族习俗的残存物,是有研究价值的,它是在佐证土家族崇拜白虎的现实遗物和活动证据。

(7)木黄田氏宗祠

该祠座落于木黄镇东南侧、原建厂乡所在地的燕子岩中坝。该处居民多为田姓,其中民国初年由田仕珍曾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国大代表、安龙县县长等职。1932年,由田仕珍承头修建本姓祠堂。祠堂占地共2156m2,外有封火围墙,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内为小四合院,楼上设有跑道、了望窗,外墙有花池,甬墙有石壁雕镂篆刻,正面墙柱上的三幅对联由大学士田应丰所撰,书法家、印江县长潘永衡所书。院角两颗紫荆,虬枝交错,与古祠相得益彰。该祠集观赏、研究于一体,十分难得。

(8)千年银杏

距木黄镇3km处的凤仪村村口,有一巨大的银杏古树,已有1500~1700年的历史,树高70余米,树冠覆盖近400m2,树干周长需11个成年人方能合围,树之主干已空洞,可容一张八仙桌,围坐八人,尚可容一人往来其间倒送茶水。树干周围为二次或三次子生支干,十分繁茂,每逢春夏,枝头便站满了白鹤,少则数十只,多则数百只,尉为壮观。

(9)太平寺

太平寺位于木黄镇昔平村金厂河畔,始建于元末明初,清初由仁溪里洞官杨国彦募化改建,副总兵杨光谦勒石为记。清道光五年(1825年),思南府知府张元隽檄委朗溪长官司长官田兴德清理庙产,添建观音堂。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正房、厢房、下殿、墙垣等。现存观音堂三间,厢房二间。1988年省佛教协会拨专款重修正殿,全寺占地面积864m2,殿长15.8m,深12.6m,四周回廊宽1.6m,翘角歇山式,三间二十四柱。正殿檐高4.5m,通道10.55m,正面雕花门12扇,砖砌山墙,青石台阶,台基高1.2m,新塑大佛一尊及十八罗汉、普陀阿难共23尊。相传太平寺在建寺之初为一修女住所,因该修女立誓终身不嫁,在住所供奉若干菩萨,晚年收徒尼两人继香火,把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作为毕生追求的夙愿,故称太平寺。后一直为尼姑所住,多时数十人。尼姑多有技艺,善刺绣编织。清代太平寺僧尼所织花毯畅销省内外,素食烹调色香味形俱佳。1989年定为省级开放寺庙,1991年重修耳房。

(10)珙桐林

珙桐也称鸽子树,在永义乡海拔1400m以下零星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可开花。据植物学家研究,珙桐是一种距今6000多万年前的孑遗植物,是200多万年前冰川南移幸存者,被中外植物学家誉为“生物活化石”。珙桐树干高大挺拔,花色洁白,苞片挂满枝头如鸽子展翅,翘首欲飞,被日内瓦人称为“中国鸽子花”,观赏价值较高。

3 木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

3.1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构思

(1)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历史环境、民俗民风、人文传统的保护力度。

(2)倡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调动古镇居民的保护积极性。

(3)城镇发展与布局紧密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以保护为基础。

(4)明确保护内容,建立保护机制,制定保护措施。

(5)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城镇新区发展,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进行城镇功能结构调整。

3.2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对策

(1)多学科角度研究和保护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文化遗产涉及面较广,为了科学的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就需要引入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其保护活动。

(2)大力挖掘民俗风情,提升文化品位。

木黄古镇世代延续承袭的民风民俗,直观的反映了古镇历史、生活状态和传统文化。通过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挖掘,不但提升了文化品位,还极大的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

(3)发扬文化优势,开展多元化旅游。

历史文化名镇的历史遗存资源虽然等级高,但由于资源过于分散,单一资源所构成的旅游吸引力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对名镇进行旅游规划时,应注意资源的整合,扬长避短,开展多元化的旅游活动。

以木黄会师纪念馆、会师柏等红色文化人文景观和三大鱼泉自然景观为主。可开展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探胜探险旅游。组织游人参观红二·六军团在木黄会师的纪念地、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游赏会师柏、千年银杏、三大鱼泉等自然景观,体验土家族的民族民俗、民间文艺等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

(4)改革城镇建设管理体制。

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城镇现代化管理水平;广泛应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古镇、认识古镇,培养、提高公民的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参与意识。

4 结语

历史文化名镇是一定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的载体,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历史文化名镇旅游是名镇保护的延续与发展,是充分利用名镇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是第一的,遗存不在,旅游将无从发展,因此名镇旅游应成为挖掘名镇文化内涵,抢救历史文化名镇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1]陈一静.浅析河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以郑州古荥镇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9.

[2]李长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以上海市朱家角镇游艇码头区规划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3(9):103~104.

[3]赵天英.旅游开发背景下双廊历史文化名镇的可持续更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73~74.

G127

A

1673-0038(2015)29-0009-02

2015-6-28

猜你喜欢

名镇会师古镇
天宫会师!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长征路”上胜利会师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