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4-16辛其兴
辛其兴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应用型专业。在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我国高校多追求专业知识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受专业总学分的局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培养方案普遍注重理论教学,课程实习和生产实践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凭此验证专业理论,对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锻炼甚少,特别是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少之又少。经过四年的大学专业教育,学生走上社会也只能作为工作岗位的“应聘者”,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引发毕业生“出口”局限,不利于学生就业,更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此,应适应形势需要,认真探索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在动物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以期实现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的目标,力求将毕业生由“求职者”转变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1 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性强、应用性广,行业发展由散户生产逐步走上集约化经营,这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机会,但问题在于该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创业能力和素质,这也就要求动物科学专业教育必须开展创业教育[1]。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综观来讲就是毕业生既要有市场观念,又要有创业意识和潜质,同时还要有勇冒风险的精神。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创业教育必须在综合知识教育、活动组织、实战训练和个别指导等方面开展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应在创业意识、心理素质、能力训练等方面增加内容[2];实践实习环节要构建创业锻炼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培养学生能做事、会做人,成为知识、能力、人格俱佳的人,成为事业心和创业能力俱佳的人[3]。这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2 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对肉类产品的消费需求急剧增长,这为畜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人才是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动物科学专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尤显突出。加快创业型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更是畜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笔者所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已初步建立起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收效良好。
2.1 确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发展畜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肉类消费需要的根本途径,是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然之路,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我国畜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业特点,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努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我国以及华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2.2 实施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开展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应始终坚持以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中之重,并通过组建“创业班”来进一步验证改革的成效[4]。一是认真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院组建由学科带头人负责骨干教师及知名企业家参与的课程体系论证小组,围绕创业教育纳入培养计划这一主线,增设《畜牧安全生产》、《畜牧业法律法规》、《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实施“基础”加“模块”加“实操”的课程培养体系。二是努力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法,实施专业课以综合实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专业主干课程《养禽学》、《养猪学》、《养牛学》等,设定其理论教学时数为32 学时,同时每门课程均设为期两周的综合实习,通过在养殖现场考察、教学和验证,增强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学生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吃、住、上课都在基地进行,让学生全程了解基地的生产管理情况,掌握产业的第一手资料;毕业实习由学院统一安排在大三暑假,指导老师进行专门的辅导,毕业实习完成后再进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不仅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建立完善了“理论”加“实践”加“理论提高”的新的教学模式。三是组建“创业班”,为学生提供创业者的切身体会,学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有意识增设了经济类与管理类的选修课程,同时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指导老师,开设有利于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创业讲堂,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学基地的创业平台作用,指派学生到基地担任场长助理,锻炼其创业能力。
2.3 构建培养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创业成功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锻炼,动物科学学院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整合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学院为了配合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合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配置,组建了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专业课教学实验中心、各学科研究实验室以及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实验实习课从认知性、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四个层面设计实验,针对专业特点利用学校公共教学实验平台独立开设基础类实验课,依托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开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规定各学科研究型实验室对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放,从低年级开始安排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假期到校内外基地接触生产实践。二是重视科技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积极组织、鼓励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参与申报各级科技创新项目,学院增设院级科技创新基金,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通过主持科技创新项目或者参加老师的课题研究,锻炼自身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等各级组织的科技创新和专业技能大赛,或者发表论文,都给予记课外创新学分,具备8个课外创新学分才允许毕业。三是发挥科研优势,将学生带入专业前沿。学院始终坚持将科研工作贯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具体的做法是: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实验分拆给本科生,作为本科生实验课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将学生综合性实验形成的成果或论文选拔参加学校以上的各级比赛;实行导师制,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导师又是其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毕业论文为指导老师科研课题的组成内容,由指导教师团队发挥“教、学、帮、传、带”。四是深化产学研,与企业联合组建实验室。学院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目前,既有在合作企业共建实验室,又有合作企业在学院建设的实验室,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部分专业课的实验以及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共建实验室完成,这些年特别是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公司研究院的实验室,专门建设供学院学生实验、实习和食宿的“华农楼”,动物科学专业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在温氏完成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工作。
3 强化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肉产品消费不断攀升。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肉类生产消费第一大国,畜牧业已经成为永久的朝阳产业。人才是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动物科学专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创新型的社会,都为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与条件。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已围绕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就业教育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在学校所有专业就业率排名中名列前茅。
3.1 主动适应行业,拓宽学生就业门路
畜牧业的发展,为城乡居民改善生活提供了可能。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肉类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人均占有量与多数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差距明显。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主动适应畜牧业的发展要求,切实重视动物科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组建“创业班”、聘请知名企业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加创业实习等措施,开展毕业生创业教育,充分培养并锻炼其创业能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
3.2 完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业型人才培养要达到效果,需要各方联动,它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或学院的事情,需要学校、学院以及所在专业协同配合,学校要负责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与策划指导,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横向协同机制,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专业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承担者和主体,要着力提高教育水平,争取成为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保证创业教育的质量[4]。
3.3 加强平台建设,落实学生创业体验
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训练三大任务落实情况,这就要求在注重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体系的同时,必须认真落实实践教学平台建设[5]。同时,创业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取决于创业过程的实战训练,只有具备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为此,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侧重学生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业全过程,感受创业氛围,培养创业观念,增长创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1]徐华平.创业素养: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J].中国培训,2007(12):49-50.
[2]张项民.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选择[J].中国人才,2008(10):25-27.
[3]魏丽红,陈忠卫.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创业型人才培养[J].教学研究.2009,32(2):39-43.
[4]戴志明,赵燕妮,刘鸿高.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7):6-7.
[5]李大胜,江青艳,库夭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