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文公谈苑》所载论宋初二帝施政
2015-04-16许净瞳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 05-0136-02
① [收稿日期]2015-08-1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宋代学术视野下的汉中石刻研究”(2013JK0258) ;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容斋随笔》引书研究”(SLGQD13-44)
[作者简介]许净瞳(1982-),女,湖南岳阳人,古典文献学博士,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学界谈及宋太祖时,必讲其“杯酒释兵权”削夺禁军将领之权,又削弱藩镇,从军、政、财三方面夺节度使之权,任用文官知州事,重用有学问之士,肇重文轻武之始,生活简朴,为天下守财等事。或认为削弱藩镇此举保证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或认为他这种军政分离、强干弱枝的举措是有宋一代“积贫积弱”状况的始作俑者。当然对其重视文人、生活简朴、以身正百官等方面都是表示赞许与肯定的。而宋太宗作为继承者,研究者对其褒贬两极分化严重,如毛元祐《论宋太宗的性格特征及影响》与季平《论宋太宗的政治思想》二文便各持一端。此外,尚有《论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 [1]、《宋初四十年治要探析》 [2]两篇文章都是肯定他们兄弟发展生产、实行中央集权、推行以教化为特点的文化建设的,尤其推崇宋太宗的破旧立新、不断探索的改革思想。
《杨文公谈苑》现存234条,关于宋初史事的记载约有134条,关于太宗的记载则约有107条。这固然与杨亿主要的生活经历、仕宦生涯都在太宗、真宗两朝相关,也说明太宗是个极富个性、极具特色的统治者。虽然历史评论受时间限制并无固定标准,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看到不同的景象。这里本人主要就《谈苑》中的史料,参考《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的记载,对宋太祖、宋太宗的施政、文教、性格影响等方面略抒浅见。
一、宋初二帝的军事措施
宋太祖与宋太宗在军事方面的举措主要是收禁军兵权为己有,削夺藩镇的军、政、财三权,关于这两点王曾瑜先生的《宋朝兵制初探》、聂崇岐先生的《宋史丛稿》以及不少论文从各个角度作出了详细的阐释,本人不予论述。关于他们任用宦官监军掌权的问题,将在之后作详细论述,此处主要探讨二人的带兵、御将两点。
1.训戎旅
太祖起于戎旅,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他用“强干弱枝”法抽调各地精兵入禁军,并几次淘汰老弱兵士,对于选入禁军者皆严加训练,如《谈苑》“太祖善训戎旅”条载:
太祖始自总戎,为士众畏服,及践祚,善训戎旅,隶兵籍者多以配雄武军。自此或习试武艺,或角力斗殴,以较胜负,渐增俸缗,迁隶上军。十月后,骑兵皆侵晨出城习马,至暮归饲马,不令饱,虽苦寒,马常汗洽,耐辛苦,不甚肥盛。初议取蜀,有天武军主武超曰:“西川除在天上不可到,若舟车足迹可至,必取之耳。”士皆贾勇思奋,平蜀止六十日,用精兵才七千人。居常卫士直庐中,咸给以棋枰,令对弈为乐,曰:“此徒端居终日,无他思虑,以此使之适情耳。” [3]44
太祖训戎旅的方法有:⑴平日习试武艺或进行实战比赛,胜出者给予奖励升迁,使士卒各尽全力。⑵作战前不断进行军事演习外,还注意对军备的护理,如对军马的锻炼,提高骑兵的作战能力。⑶士卒闲暇时,使之以弈棋为消遣。围棋通兵法,士卒弈棋锻炼了他们的军事头脑,使之更易配合将领在实际作战中取得胜利。将领除世袭外,尚有一部分起于士卒,这些训练也为宋太祖能够选拔一些有谋略的精兵,同时为培养心腹良将提供了来源,扩充军事领导层、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如田重进、呼延赞等人都是太祖培养提拔上来的。
太宗对于军队、士卒的训练则较有趣味性。如《谈苑》中“太宗以剑舞拒敌” [3]53详细记录了太宗命军士表演杂技来威吓淮海国王钱俶等的情形。太宗训练的剑舞之士与习射军士,只作观赏示威之用,而不是用于上阵杀敌,显得可惜。故杨亿对门人谈论这四件事时,未着一字褒贬而倾向自明:他是不苟同太宗的做法的。故叙述太祖事迹时说太祖得“士众畏服”、“善训戎旅”、“善御豪杰”,而论及太宗时只用了“上悦”、“上甚悦”之类的词,二人对军队的训练方法、对战争的准备措施高下立见,杨亿的看法与态度也不言自明。
2.御将领
太祖虽然收藩镇将领的军政财三权,但其统御之术是值得后人称道与学习的。张士尊《谈谈宋太祖的统御术》一文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他统御文臣武将的各种手段。他认为太祖御臣有静中求动、恩威并施、宽中有严、以身正群臣四大举措。 [5]《谈苑》记载了一条少有人注意的资料:
周广者,开宝中为内外马步军都头,亲近,好言外事。一日白太祖曰:“朝廷遣使吴越,钱俶南面坐,傍设使者位。俶虽贵极人臣,况尊无二上,而奉命者不能正其名,此大辱国。”太祖曰:“汝颇能折之否?”广曰:“臣请行。”俶生辰,即遣广为使,俶犹袭故态,广曰:“比肩事主,不敢就席。”俶遂移床西向,正宾主之礼。复命,广气甚骄,将希宠赏。太祖曰:“汝盖倚朝廷威势,不然者,俶何有于汝哉?”广大惭。其御下之英略如此。 [3]41
周广喜欢谈论外事又自动请命出使吴越,正合太祖示威吴越、收复其地的意图,因而派一个读书不多的武人出使反映了他对吴越战略上的重视和战术上的藐视。当周广成功压制吴越气势回来复命时,又指出使臣的趾高气扬背后有着国家强盛实力的基础,而压制了周广的气焰,收到了想要的结果,可谓一举两得。
太宗御将沿袭太祖恩威并施之略。现将“崔翰”条摘录于下:
崔翰风仪伟秀,有勇干,为天武左厢主。太宗亲征太原,讲武于西京,时殿前都将杨义失瘖,不能言,指挥非便,命翰代之。翰执金鼓,周旋进退,军容甚整。上悦,遣中使密以金带赐之…… [3]134
以小恩惠获取大利益是历来统治者喜用的手段,善用者,可得其效忠,只是太宗选用将领的眼光实在不怎么高明。崔翰能整军使之周旋进退、军容甚整,便以为能将,看《宋史·崔翰传》可知,太宗收北汉后,遽有平燕之议,诸将莫敢言。翰独奏曰:“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 [6]9027大战之后,人困马乏,兵将都需要休整,且军需物资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以疲敝之师如何攻克辽之强旅,且幽燕乃战略要地,如果能轻易攻下来,后周世宗就已经成功了,太祖也不必听大臣之议,设十四将在边防防御、扰敌。太祖用将不疑,十四边将都能久镇边关,终太祖之世未轻易移镇。而太宗则对积极抗辽的呼延赞不委以大权,十四边将不是调任便是被逼死,当然这也与太宗自己两次北伐失败后采取守势、不敢再言兵的政策以及朝廷主和派占上风有关。但他以呼延赞“无统御材”,又“不能治民”为理由不停更换其所治州郡, [6]9488只能反映他对武将的猜忌。
二、宋初二帝的政治措施
宋太祖重视读书人,在节制藩镇权限时,大量使用文臣治理州郡。宋太宗更是“重文轻武”,广开科举、大量任用文臣治军,这些施政措施前人多所论述,本人不再赘述,仅就《谈苑》史料略论他们的理财观念和外交两点。
1.理财观念
太祖服用俭素以身正群臣的做法自古称颂,他严格要求子女,不许魏国公主服翠襦 [3]39等事让教育工作者称道不已,引为经典教育案例。他为“天下守财”的观念 [3]39以及以杵碎孟昶七宝溺器事在宋代就广为士人记载赞许。太宗的生活也很简朴,不少学人经常将二人相并称赞,认为尚豪奢的风气自真宗朝始。查检史书,可以知道太祖节俭的确是为天下守财,他苛减自己以及皇室用度,将钱财用在军事储备、将士赏赐以及外交应酬等方面。而太宗的俭用敛财除一部分用于军费、文教和赏赐臣下外,剩下的大多用来修建佛寺、道观。《谈苑》有三条记载,现抄录其中一条如下:
太宗诏作上清宫,谓左右曰:“朕在藩时,太祖特钟友爱,赏赉不可胜纪,今悉贸易以作一宫,为百姓请福,不令费库物。”王沔曰:“土木之作,必有劳费,不免取百姓脂膏耳。”上嘿然。既营缮,命中人董役,役夫常不满三千人,三司率多移拨三五百人给它作。中人言于上,上曰:“有司所须之人,皆要切,汝当自与计议圆融,勿令有妨。”既而数年功不就,言事者多指之,遂令罢役。岁余,内道场与道流言及之,上即令出南宫旧金银器数万两,鬻于市以给工钱,讫其役。宫成,常服一诣,焚香而已。 [3]54
由此可知,太宗重佛道有巩固其统治的因素,他的做法为继承者宋真宗沿袭,父子尊崇佛道、收罗隐士,花费无数,杨亿对此颇有微词。 [3]102上清宫成,太宗“常服一诣,焚香而已”,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统治者浪费钱财的指责。太宗登基不久,视察左藏库后告诉大臣欲蠲租税,并对太祖为财政经费焦心劳虑之举不以为然。空口大话博得群臣称贺,结果如何?杨亿载:“其后征晋阳,讨幽蓟,岁遣戍边,用度寖广,盐铁榷酤,关市茗之禁弥峻。太宗尝语近臣曰:‘俟天下无事,当尽蠲百姓租税。’终以多故,不果。” [3]50太祖从实际出发,且久历征战,又有周世宗的前车之鉴,知道财政丰饶对国家兴亡的利害,故而不仅任用懂得积蓄之人,还从节用上控制不必要支出。而太宗少历战场,不知用度情况,又嫉贤妒能,任用一班才识平庸的官吏,虽有懂积聚的张齐贤、陈恕辈,但是有太多无视总体调度、缺乏理财观念的朝臣,自然无法减轻租税。为了“开源”,也为了收边将军政财三权后,能保证沿边地区粮草需求,太宗朝实行入中粮草法,让行商解决边防驻军的军需供给。这一措施保障了边防部队的军需供给,稳定了军心,巩固了边防;财政上,政府省却了一大笔转输搬运军需物资的费用,还从商人的搬运中获得一定征算费;当然商人由于入中的丰厚“虚估”“加饶”而获利,而且农民也减轻了徭役负担有更多时间用于田地耕作,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农民的实际负担加重,因此太宗朝的农民战争时起,蜀地李顺之乱便是官吏过度压榨百姓的结果。
2.外交应酬
太祖朝的外交主要在对南唐、吴越等南方诸割据政权上,对于军事势力强盛的北汉则以侵扰
为主,对于辽国又采取不主动挑衅也不回避侵犯的态度,开宝中辽涿州刺史有求通好书,太祖也持和平态度、尽量保持边境安宁。对南方,太祖尽显大国本色恩威并施,如“江南后主遗银五万两”、“卧榻侧他人鼾睡”两条,亦摘录其中一条如下:
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于便殿,恳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3]23
或许有人会说,太祖对弱小者自然敢示之以威,毕竟是要吞并他们。不过上述史料展示了一个在马背上打天下、欲一统山河的开国君主的魄力与特色。太祖重文人、好读书,但他本质是个武将,所以他对即将吞并的国家的使臣明言对方没有什么过错或罪恶,只是自己要使天下一家而已,直截了当。江南贿赂赵普五万两白银,他认为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寝弱,命赵普收下后,又回赐江南使臣白金如其数。此举既震骇了对方,又体现了大国君主的气度和风范。太宗执政时,小国已平,宋朝疆域大体已定,而对契丹先是轻视讨伐,失败后变成消极防御,两次求和均被拒绝(见《辽史·圣宗本纪》),基本上关系紧张,没有外交事宜。故对高丽等属国多显示宋朝的文德之盛,交往间除派遣使者外,便是赏赐“版本九经” [3]165之类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其体面和掩饰其军政的失败,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宋朝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进步。
考宋初史实并非全如今人所言,太宗尽用些无能默守之辈。若真如此,北宋早亡,岂能享国长久,可见宋太宗选用文臣是颇为得人的。削弱藩镇是中央集权的必然趋势,但是过度节制武将也是统治者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吸取了晚唐五代统治者受制于节帅的历史教训,却忽视了术业有专攻,战场是将帅的领域。太祖尚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与对敌策略应对突发状况,而太宗以及之后的继承者们几乎都是身长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温室娇花,如太宗北伐事先画好阵图,一旦出现意外便无法应对,只能一味埋怨帅下将领不听指挥。 [7]6889有一定戎旅经验的宋太宗尚且如此,更何论后继者。再者,太宗选用无能却忠诚者为后世子孙做了榜样。有宋一代,积贫积弱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北宋就在这种情况下撑过百年,说明太宗的策略尚有可取之处。有能力而不驯服者,平庸的统治者若无力掌控则政变在即。而有能力又忠诚驯服的武将十分难得,相比之下,只有选任无能而忠诚辈。既然边防只能采取守势,那么内政繁荣,他国也不易攻取。考太宗一朝,张齐贤、李沆等文臣,并不是像研究者所说的平庸无能又保守。他们的能力各有千秋,利用所长为宋代的内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宋太宗的用兵、施政、用人等措施是承袭其兄长而来,虽然某些方面过了度,但是其策略确保了宋初的政治稳定。《谈苑》里记录的两位君王的部分材料为我们研究宋初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例证。宋初二位君主的不断努力使得战乱后的宋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为宋代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有利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张震.论宋太祖、宋太宗的德政[J].天府新论,2001(4).
[2]周勇,黄启昌.宋初四十年治要探析[J].船山学刊,2001(1).
[3]李裕民.杨文公谈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张士尊.谈谈宋太祖的统御术[J].鞍山师专学报,1988(2).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责任编辑:田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