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研究
2015-04-16孙亮
孙 亮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其基础之上的凝炼,这体现了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践化的必然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专题的形式研究部署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这在党的93年历史上尚属首次。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深入理解与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以下几层意思:
一、坚持一个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中共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部门和团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局面。”[1]58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将是中国梦实现的最有力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包括经济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文化领导等,其中思想文化领导就包括价值观的内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产党领导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是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中共中央在《意见》中就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1]58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个根本的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保证。”[2]5
二、树立两个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树立两个自信,分别为价值观自信和法治自信。树立两个自信,可以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加民众的幸福感;可以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把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制度等奉为“普世价值”,从而就使其具有普世的意义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评判标准,这种观点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市场。对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质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包装和输出。这是在二战后意识形态两大阵营对立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拿起“普世价值”的工具,对它国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从而企图从根本上颠覆它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达到他们险恶的目的。始自2003年蔓延于北非、中东、东欧的“颜色革命”,使突尼斯、利比亚、黎巴嫩、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陷入了剧烈的动荡之中,多国政权更迭,乌克兰更是面临民族对立、国家分裂的危险境地。2014年在香港出现的“占中”事件,更是被西方媒体欣喜若狂的定性为“香港版的颜色革命”。英国《金融时报》是以《颜色革命让人质疑一国两制》对香港“占中”进行肆意歪曲报道;《华尔街日报》则以《香港民主觉醒》为题,煽动性的号召香港人“现在终于明白到只有争取,才有机会得到民主”。香港“占中”从表面上看,是部分香港人要寻求所谓的“普世价值”,实质是一些人内外勾结企图搞乱香港进而搞乱中国的图谋。[3]
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仅是中国保持警醒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进行有力的回击,这样才是强基固本之道。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价值观自信和法治自信。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100
1.价值观自信来自于历史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此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人价值取向,“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筑牢了深厚的历史根基,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传统价值观无缝对接,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传统价值观在现阶段焕发出新活力、新内涵、新特征。
2.价值观自信来自于现实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和作用最好的证明,国家发展的客观现实也为国人提供了坚定的价值观自信。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看,2014年中国GDP为636463亿元,已经突破10万亿美元,这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突破十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这一过程,美国用了200多年,中国仅用了65年。十八大后,中国相继设立了四个自贸区,正在筹备中的亚投行更是最终确认了包括多个发达国家在内的57个最终创始成员国。这不仅是对中国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信心,这种信心反映到价值观上,就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
3.法治自信建立在依法执政的实践基础之上
实践基础是指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研究和部署。法治自信,首先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之后,党领导下依法治国理念在十五大得到确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省考察时,首次系统阐述“四个全面”,其中就包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至此,依法治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吸取文革教训,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在借鉴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基础之上,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毋庸讳言,同民众期望相比,同国家法治建设目标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现阶段法治建设,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部分党员干部不能以身作则、知法犯法、徇私枉法、以权压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有存在,社会成员知法守法、维权意识有待加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这种问题真实的反映在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最高法、最高检的报告虽然获得通过,但每次都有大量的反对票,2006年至2014年,赞成率一直在90% 以下。[5]
针对上述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指导下,公、检、法系统均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文件,共涉及200余项改革措施或任务。公、检、法的改革实践,是现阶段行政、司法部门的重大变革,彰显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这些改革实践将起到必简政放权的积极作用,势必将释放改革的红利,这些改革将使权力的运行更加公开化、法治化,也势必增加法治自信。
4.法治自信来自于全面从严治党
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于“四个全面”,统一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之中。治国先治党,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必可少的前提。实行依法治党,既要“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更要“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35
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权威。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入手,深入开展“四风“建设,紧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众多“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全面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也使民众看到了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决心。
三、区分三个层面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解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其实质就是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来解读、分析,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精确地把握两者的科学含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可以分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以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依法治国而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国家的基本法治要求,宣传法治、普及法治教育、建设法治文化是社会层面的法治要求。知法、懂法、守法、信仰法律、依法维权是个人层面的法治要求。
区分三个层面,有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治国进行精细化解读和高效地贯彻落实。这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不能用机械的、割裂的视野来解读、分析“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首先,三个层面之间是对立的,分属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层面决定了不同的内容,同时更应该看到的是三者层面之间是一定范围、领域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语义是相通的。其次“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又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四、把握四层关系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证和应有之义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持久稳定的发展环境。那么,怎么才能在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保持中国持久稳定的发展,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坚实基础呢?毫无疑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上述目标实现的最佳途径之一。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管理国家、社会事务,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意志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2这很好的诠释了依法治国的功能、作用,因此,依法治国也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保驾护航。
“法治”一般可理解为“依法治国”的简称,在内涵和外延上两者基本等同。而“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中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法治国的根基和凝炼
依法治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源”、“无本”必然不能长久。否认“依法治国”有“源”、有“本”,认为“依法治国”仅仅是某位领导人提出或某次会议中产生,这些都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任其发展下去,则会导致“颠倒了历史,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进而丧失对共产党的信任、降低对社会主义的信心。”[6]146
依法治国的“源”、“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和集中表达,也是“依法治国“的凝练和全面阐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依法治国是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这是由其地位和内容所决定的。从地位上而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某一特定群体的价值信仰,而是能够被全体民众接受、内化、实践的价值信仰,并且通过相应程序把它提升到整个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这是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从内容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价值目标与追求,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依法治国呈现出专业性的特征。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而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和普通法律构成了依法治国的法制基础,立法、司法、行政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专业的知识、娴熟的方法并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才能进入相关领域。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的“面”的整体性特征,依法治国更多的呈现出的是“点”的专业性特征。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标准,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是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92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之一,可对民众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判,反映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价值标准评价的作用,具有自律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810依法治国不以人的意志、注意力转移而转移,体现了它律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归根结底,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依法治国均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彰显,反映了现阶段国家发展的新特征,勾勒出了国家发展的美好愿景,是必须要认真培育和践行的。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很困难,这就需要深刻理解两者的内涵、外延,切实把握、处理好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需要始终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中国新闻网.香港“占中”十问[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0 - 03/6649570.shtml,2014 -10-03.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G].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李云芳.两高报告赞成率大幅跃进,最高检创1990年以来最高纪录[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1362,2015-03-15.
[6]龚云.谁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9).